下第後上永崇高侍郎

下第後上永崇高侍郎

《下第後上永崇高侍郎》是唐代詩人高蟾的作品。此詩前兩句比喻別人考中進士並表達羨慕之意,委婉含蓄地表達了對借皇家權貴雨露之恩者的不滿;后兩句比喻自己的自信和進取態度,也有希望得到高侍郎援引賞識的意思。全詩運用比體,寄興深微。

作品原文


下第後上永崇高侍郎
天上碧桃和露種,日邊紅杏倚雲栽。
芙蓉生在秋江上,不向東風怨未開。

註釋譯文


詞句註釋

⑴永崇:指長安永崇坊。高侍郎:指當時的禮部侍郎高湜。
⑵天上:指皇帝、朝廷。碧桃:傳說中仙界有碧桃。和:帶著,沾染著。
⑶倚云:靠著雲。形容極高。唐宋之問《奉和幸三會寺應制》詩:“梵音迎漏徹,空樂倚雲聽。”
⑷芙蓉:荷花的別名。《楚辭·離騷》:“制芰荷以為衣兮,集芙蓉以為裳。”

白話譯文

天上的碧桃樹用露水澆種,日邊的紅杏倚著雲彩而栽。
芙蓉生長在這秋天的江邊,不必去向春風抱怨花不開。

創作背景


此詩是一首晉謁之作。高侍郎當指禮部侍郎高湜。咸通十二年(871年),高湜以中書舍人權知貢舉,旋拜禮部侍郎。此詩當作於是時。
關於此詩有一段本事,見《唐才子傳》:“(高蟾)初累舉不上,題詩省牆間曰:”冰柱數條搘白日,天門幾扇鎖明時。陽春發處無根蒂,憑仗東風次第吹‘,怨而切。是年人論不公,又下第。上馬侍郎(應為高侍郎)云:‘天上碧桃和露種,日邊紅杏倚雲栽。芙蓉生在秋江上,不向東風怨未開。’“晚唐科舉場上弊端極多,詩歌中有大量反映,此詩就是其中著名的一首。

作品鑒賞


整體賞析

唐代科舉尤重進士,因而新進士的待遇極優渥,每年曲江會,觀者如雲,極為榮耀。此詩一開始就用“天上碧桃”、“日邊紅杏”來作比擬。“天上”、“日邊”,象徵著得第者“一登龍門則身價十倍”,地位不尋常:“和露種”、“倚雲栽”比喻他們有所憑恃,特承恩寵:“碧桃”、“紅杏”,鮮花盛開,意味著他們春風得意、前程似錦。這兩句不但用詞富麗堂皇,而且對仗整飭精工,正與所描摹的得第者平步青雲的非凡氣象悉稱。
鏡花緣》第八十回寫打燈謎,有一條花名謎的謎面就借用了這一聯現成詩句。謎底是“凌霄花”。非常切貼。“天上碧桃”、“日邊紅杏”所以非凡,不就在於其所處地勢“凌霄”嗎?這裡可以體會到詩句暗含的另一重意味。唐代科舉慣例,舉子考試之前,先得自投門路,向達官貴人“投卷”(呈獻詩文)以求薦舉,否則沒有被錄取的希望。這種所謂推薦、選拔相結合的辦法後來弊端大啟,晚唐尤甚。高蟾下第,自慨“陽春發處無根蒂”,可見當時靠人事“關係”成名者大有人在。這正是“碧桃”在天,“紅杏”近日,方得“和露”“倚雲”之勢,不是僻居於秋江之上無依無靠的“芙蓉”所能比擬的。
第三句中的秋江芙蓉顯然是作者自比。作為取譬的意象,芙蓉是由桃杏的比喻連類生髮出來的。雖然彼此同屬名花,但“天上”、“日邊”與“秋江”之上,所處地位極為懸殊。這種對照,與左思《詠史八首》名句“鬱郁澗底松,離離山上苗”類似,寄託貴賤之不同乃是“地勢使之然”。這裡還有一層寓意。秋江芙蓉美在風神標格,與春風桃杏美在顏色妖艷不同。《唐才子傳》稱“蟾本寒士,……性倜儻離群,稍尚氣節。人與千金無故,即身死不受”,又說“其胸次磊塊”等等。秋江芙蓉孤高的格調與作者的人品是統一的。末句“不向東風怨未開”,話裡帶刺。表面只怪芙蓉生得不是地方(生在秋江上)、不是時候(正值東風),卻暗寓自己生不逢辰的悲慨。與“陽春發處無根蒂,憑仗東風次第吹”同樣“怨而切”,只不過此詩全用比體,寄興深微。
詩人向“大人物”上書,不卑不亢,毫無脅肩諂笑的媚態,這在封建時代,是較為難得的。說“未開”而非“不開”,這是因為芙蓉開花要等到秋高氣爽的時候。這裡似乎表現出作者對自己才具的自信。

名家點評

宋人孫光憲北夢瑣言》:(高蟾)《落第》詩曰:“天上碧桃和露種……”蓋守寒素之分、無躁進之心,公卿間許之。先是胡曾有詩曰:“翰苑何時休嫁女,文章早晚罷生兒。上林新桂年年發,不許平人折一枝。”羅隱亦多怨刺,當路子弟忌之;由是渤海策名也。
宋人蔡居厚《詩史》:高蟾累舉不第,有詩云:“月桂數條榰白日,天門幾扇鎖明時。陽春發處無根蒂,憑仗東風次第吹。”怨而切。又《下第上主司馬侍郎詩》云:“天上碧桃和露種,日邊紅杏倚雲栽。芙蓉生在秋江上,獨向秋風怨未開。”人頗憐其意。明年,李昭知舉,遂擢第。
明人敖英《唐詩絕句類選》:謝疊山曰:此詩妙在後二。
明人周珽《唐詩選脈會通評林》:凡士值數奇,率多怨辭,未免得罪於人。如高蟾《下第》詩,不尤知貢舉者不與吹噓,但托意“芙蓉”自不開向東風,則其中含蓄何保遠也!章碣亦有聞知貢舉者以私意取其門客,不欲顯言,而借“望幸”為題以寫其心。胡濟鼎曰:此所謂“主文而譎諫”者也。熊勿軒曰:孟東野《下第》詩不如高蟾一絕,為知時守分,無所怨慕,斯可貴也。
清人黃生《唐詩摘鈔》:語含比興。前二句喻得第者沐知遇之恩;后二句喻己下第,皆時命使然,不敢歸怨於主者,猶有詩人溫柔敦厚之意。若孟郊之“惡詩皆得官、好詩抱空山”,幾於怒罵矣,豈復呵以為詩乎!
清人沈德潛唐詩別裁》:存得此心,化悲憤為和平矣。
清人李鍈《詩法易簡錄》:時命自安,絕無怨尤,唐人下第詩以此為最。

作者簡介


高蟾,生卒年均不詳,約唐僖宗中和初前後在世。字不詳,河朔間人。家貧,工詩,性倜儻,尚氣節。與郎中鄭谷為友,酬贈稱高先輩。乾符三年(公元876年)以高侍郎之力薦,始登進士。官至御史中丞。《全唐詩》收其詩一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