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找到5條詞條名為易水行的結果 展開

易水行

明代何景明所著的樂府詩

《易水行》是明代文學家何景明創作的一首樂府詩。此詩開頭四句寫高漸離等人在易水荊軻餞行,中間四句寫荊軻行刺秦王的情況,最後四句是詩人對荊軻刺秦王這一歷史事件及相關人物的評價。全詩語言通俗簡潔,敘事形象生動,議論不落窠臼,頗具新意。

作品賞析


賞析

此詩是一首詠史之作,敘述了荊軻刺秦王的歷史事件並對其進行了評論。
“寒風夕吹易水波,漸離擊築荊卿歌。白衣灑淚當祖路,日落登車去不顧。”此詩開頭四句便重現了當年送別易水的悲壯場面。這裡,詩人選用了哀風、寒波、夕陽、白衣、悲歌等多種慘淡的景象,極力渲染訣別時的悲涼氛圍,生動地塑造了一個飛車入秦,義無反顧,壯懷激烈,視死如歸的英雄形象,同時奠定了全詩悲中有壯、壯中含悲的基調。特別地,詩人有意把送別安排在“夕陽”、“日落”之時,放在殘陽如血的大背景之中,在設色點染上寫出了新意。若銀的寒波、如水的清淚、似雪的衣冠、如訣的悲歌,色調素淡而凄清,與如血的夕陽冷熱協調、濃淡相宣,素色和絢爛相映襯,除了增加畫面的美感之外,也和荊軻的豪氣如虹、壯心似火相和諧。
接著的“秦王殿上開地圖,舞陽色沮那敢呼。手持匕首摘銅柱,事已不成空罵倨”四句簡潔地描繪了荊軻行刺秦王的過程,寫得驚心動魄。這裡,詩人運用對比映襯的手法,以秦舞陽的驚恐失色來反襯荊軻的從容鎮定,以秦舞陽的懦弱怕死來反襯荊軻的勇猛堅貞,由衷地讚頌了荊軻掃除強暴的抗爭精神。其中的一個“空”宇,飽含著對失敗英雄的無限惋惜之情。
之後,詩人又發出了“吁嗟乎”的感嘆,並以“燕丹寡謀當滅身,田光自刎何足雲,惜哉枉殺樊將軍”的議論結束全詩,用此來評論這一歷史事件及其有關人物。這三句是畫龍點睛的警策之語,與眾不同地開掘了新意,使全詩的主旨更加顯豁深沉,意味無窮。
全詩語言通俗簡潔,用韻平仄交替,敘事形象生動,重點突出,議論不落窠臼,頗具新意。

評價

清代沈德潛:(“燕丹寡謀當滅身,田光自刎何足雲?惜哉枉殺樊將軍。”)三語千古斷案。(《明詩別裁》)

創作背景


此詩具體創作時間不詳,詩人大概不贊成僅憑一勇之力來行刺來解決國家存亡大事的輕率衝動手段而創作了這首詠史詩,藉以表達對荊軻行刺未成的惋惜和感慨以及詩人對燕太子丹、田光、樊於期三人的看法。

作者簡介


何景明(1483年8月6日—1521年8月5日),字仲默,號白坡,又號大復山人,信陽浉河區人。自幼聰慧,八歲能文,弘治十五年(公元1502年)十九歲中進士,授中書舍人,並任內閣。正德初,宦官劉瑾擅權,何景明謝病歸。劉瑾誅,官復原職。官至陝西提學副使。
何景明是明代“文壇四傑”中的重要人物,也是明代著名的“前七子”之一,與李夢陽並稱文壇領袖。其取法漢唐,一些詩作頗有現實內容。性耿直,淡名利,對當時的黑暗政治不滿,敢於直諫,曾倡導明代文學改革運動,著有辭賦32篇,詩1560首,文章137篇,另有《大復集》38卷。墓地在今信陽師範學院大復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