萼翅藤

使君子科萼翅藤屬植物

萼翅藤(拉丁學名:Calycopteris floribunda(Roxb.)Lam)是使君子科的萼翅藤屬是一個亞洲熱帶山地特有屬。萼翅藤是一個單種屬,主要分佈於緬甸、印度、新加坡和中國,中國僅見於雲南西部的盈江縣那邦壩。萼翅藤在中國植物區系研究上具有一定的價值,其在中國雲南西部分佈的事實有力地說明該地區植物區系的熱帶北緣性。因此,萼翅藤已被列為中國的重點保護植物。

形態特徵


萼翅藤
萼翅藤
披散蔓生藤本,高5-10米或更高。徑約5毫米,密被柔毛。枝纖細。葉對生,葉片革質,卵形或橢圓形,長5-12厘米,寬3-6厘米,先端鈍圓或漸尖,基部鈍圓,葉面綠色,被柔毛或無毛,主脈及側脈上被毛,背面密被鱗片及柔毛,側脈5-8(-10)對,連同網脈在兩面明顯;葉柄長(8-)10(-12)毫米,密被柔毛。
總狀花序,腋生和聚生於枝的頂端,形成大型聚傘花序,長5-15厘米,花序軸被柔毛,苞片淺綠色,脫落;花小,兩性;苞片卵形或橢圓形,長2-3毫米,密被柔毛;花萼杯狀,外面被柔毛,長5-7毫米,5裂,裂片三角形,長2-3毫米,直立,兩面密被柔毛,外面疏具鱗片;花瓣缺;雄蕊10,2輪列,5枚與花萼對生,5枚生於萼裂之間,花絲長2-3毫米,無毛;花藥2室;子房長3-4毫米,1室,胚珠3,懸垂。

生長繁殖


萼翅藤
萼翅藤
萼翅藤的無性繁殖主要有兩種方式:一種為劈裂式生長,是萼翅藤自然更新的主要方式;另一種方式是由莖部向地表發生彎曲,被地表浮沙覆蓋後由莖尖處長出不定根和不定芽,形成新的植株。一般在資源較貧乏、隨機干擾程度高的條件下萼翅藤以劈裂生長形成的環狀集群為主;反之,以枝條下垂形成新植株為主。調查中發現萼翅藤的劈裂生長也有兩種類型,一種是當植株生長到一定階段時,首先莖從基部到根部發生多次劈裂,使主根形成多條,以後地上的莖部也相應發生分裂而形成多個獨立的植株;另一種是莖基部以上的部位先發生縱裂,而根部后發生分離,分裂形成的幾個部分由於遇到的小環境不同,有的枯死了,有的存活下來,繼續生長,最後形成幾個獨立的植株,因此,萼翅藤往往形成環狀的集群。
對采於不同地段的即將劈裂的過渡狀態的植株觀察時發現,前一種類型的萼翅藤多生長在地勢相對較高的地段,而後一種類型的萼翅藤多生長在坡底或地勢相對低洼等土壤水分條件相對較好的環境中,這一現象說明水分條件會在一定程度上影響劈裂生長的發生過程,而在土壤水分條件相對較好的情況下,風力和溫度等外部條件對地上部分的劈裂起著相當大的作用。萼翅藤對雨水的依賴性和敏感性很強,常以“假死”的方式度過不良環境,並保持春、秋兩次開花的習性,其種群的繁衍以營養繁殖類型為主,劈裂生長又佔有較大的比重,這很可能是其遠祖逐漸適應現代荒漠乾旱氣候條件的結果。
此外,劈裂生長是該地區一些強旱生小灌木對乾旱環境的一種特殊適應方式,植物體通過對不同的環境條件採用不同的繁殖方式去延續後代、傳遞基因,這是植物對環境長期適應的最大保證。雖然劈裂生長的機理問題還在研究之中,但其可能具有重要的生態適應意義,它不僅是一種無性繁殖方式,而且對植物擴展空間、擴大種群、增加繁殖途徑、分攤風險、提高適合度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是植物在乾旱環境中生存的一種積極的適應。

生長習性


產地氣候受印度洋暖流影響較深,具有氣溫較高,雨量豐沛。乾濕季十分明顯的特徵。年平均溫22.7℃,極端最低溫2℃,年降水量2856毫米,90%集中在5-9月,相對濕度82%。土壤為磚紅壤pH值4.5-5.5。生於雲南娑羅雙ShoreaassamicaDyer林中。花期3-4月,果期6-8月。

生長環境


萼翅藤分佈區氣候受印度洋暖流影響較深,具有氣溫較高,雨量豐沛,乾濕季十分明顯的特徵。年平均溫22.7℃,極端最低溫2℃,年降水量2856毫米,90%集中在5-9月,相對濕度82%。土壤為磚紅壤,pH值4.5-5.5。在海拔300-600米的季雨林中或林緣常見。
2015年,德宏州第二次重點野生植物調查中發現萼翅藤在瑞麗市新分佈。萼翅藤2處分佈點:①發現於瑞麗市芒林水庫,數量1叢(東經97°38′29.8″;北緯23°56′29.7″,海拔805米);②發現於瑞麗弄島(東經97°35′13.3″;北緯23°55′9.0″,海拔1050米),數量3叢。靠近路邊,人為影響嚴重。萼翅藤生境為典型的季節雨林,但由於萼翅藤多生在較為濕潤的環境下,周邊物種有向山地雨林過度的趨勢。
中國瑞麗發現萼翅藤的地點相較於之前報道的分佈地點,緯度偏南,海拔更高,可達1050米,已突破600米的上線,生境氣候更加傾向于山地雨林。這一發現不僅擴大了萼翅藤在雲南的自然分佈區域,更為可貴的是將為今後研究萼翅藤群落屬於山地雨林還是季節雨林提供科學的探究條件。萼翅藤新發現點位於路邊,假澤蘭覆蓋,遭受人為破壞和外來入侵物種的雙重影響,生存困難,呼4102吁加強保護,建立萼翅藤極小物種5261保護小區。

分佈範圍


在中國,僅發現於雲南省盈江縣那邦霸後山海拔300-650米處。越南、寮國、柬埔寨、馬來西亞(檳榔嶼)、緬甸、泰國、孟加拉和印度(德干高原)。

栽培技術


萼翅藤
萼翅藤
種子細小、數量多,可於7-8月熟果期採收種子,在鹽化土壤上播種。用種子繁殖,也可試用扦插法繁殖。
耕作技術
(一)選地萼翅藤適應性廣,可以在各種地形、土壤中生長。但最適宜的條件是土質鬆軟的沙質壤土,pH值為6.5-7.5,冬季溫度-20℃左右,年降水量在300-800mm,不宜種植在低洼及易積水的地里。輕度鹽鹼地上可以種植,但當土壤中鹽分超過0.3%時要採取壓鹽措施。
(二)整地萼翅藤種子小,苗期生長慢,易受雜草的危害,播前一定要精細整地。整地時間最好在夏季,深翻、深耙一次,將雜草翻入深層。秋播前如雜草多,還要再深翻一-次或旋耕一次,然後耙平,達到播種要求。
萼翅藤有根瘤,能為根部提供氮素營養,一般地力條件下不提倡施氮肥。據有關研究表明,萼翅藤施磷肥后增產效果比較明顯,且一次施足底肥和以後分期施肥效果基本一樣。播前結合整地施有機肥2-3m2/畝、純磷8-16kg/畝一次施人。由於萼翅藤生長過程中莖葉帶走大量的鉀,有條件的地方可適當施些鉀肥以維持高產,為了防止苗期雜草的發生,播前將48%的氟樂靈(100m1/畝)噴入土中,結合整地旋入5cm土中,有效期可達3-5個月。
播種
(一)選種選擇適宜的良種是種好萼翅藤成功的第一步。因為萼翅藤是多年生植物,一次播種后,少則利用2-3年,多則利用4-5年,一旦選錯,幾年受損。
(二)種子處理國內生產的種子有的雜質較多,品質不能保證,所以一定要清選,使凈度90%以上、發芽率85%以上,純度98%以上才行。播前種子最好進行丸衣化處理。按種子500kg包衣材料150kg粘合劑1.5kg水75kg鉬酸銨1.5kg的配方進行,使種子在苗期不受病蟲害、雜草等的危害,才能健壯生長。
(三)播種時間以秋播最好,播種期為8月10日至9月10日。太晚影響正常越冬。
(四)播種方法及播種量大部分地區以條播為主,行距30cm,利於通風透光及田間管理。播種量一般為lkg/畝左右,採種田要少些,鹽鹼地可適當多些,播量過大苗細弱。播種深度是影響出苗好壞的關鍵,一般是播種過深,最佳深度為0.5-1cm。
田間管理
(一)除草清除雜草是萼翅藤田間管理的一項主要內容,一是在幼苗期,另一則是在夏季收割后,由於這兩個時期萼翅藤生長勢較弱,受雜草危害較為嚴重,特別是夏季收割后,水熱同步雜草生長快,不論採取什麼方法,一定要做到及時規範。選擇除草劑要慎重,以免造成牲畜中毒。
(二)灌水與排水萼翅藤耗水量大,每生產lkg干物質需水800L。在冬前、返青后、乾旱時要澆水。濱海、低注地要注意雨季排水,水淹24h萼翅藤會死亡。
(三)病蟲存防治萼翅藤生育期間遇到病蟲害時一定要及時防治,否則會影響產量和品質。一般用殺螟松樂果氰戊菊酯等噴霧,防治害蟲、如發生鏽病、褐斑病、霜霉病,用多菌靈托布津等藥劑防治。

主要價值


萼翅藤
萼翅藤
觀賞價值
隸屬於薔薇科萼翅藤屬,只含有萼翅藤1種。它以花萼3、副萼3、花瓣3、雄蕊3等性狀而區別於薔薇科任何其它屬的植物,有“三瓣薔薇”之美稱。其莖多分枝,具宿存、堅硬而成刺狀的老葉柄;葉為三出複葉;小葉革質,頂生小葉3全裂,裂片與側生小葉同形,全緣,兩面具長絹毛;葉柄短、堅硬,宿存;托葉膜質,貼生於葉柄。花單生葉腋,花瓣白色或淺粉紅色;雄蕊短於花瓣;子房上位,長卵圓形,密生絹毛,花柱基生。瘦果長圓形,淡黃色,為宿存萼筒所包被。萼翅藤是一種珍貴的種質資源。園林中可與山石配植裝飾岩石園或製作盆景,適用於華北、西北乾旱地區居民點和風景區的綠化。
研究價值
萼翅藤是一種古老孑遺的單種屬植物,被國家列為首批二級保護植物,具有極其重要的科學研究價值。在分析總結多年的調查研究資料后,從萼翅藤形態特徵、群落數量特徵、繁殖特徵及其生境等多個方面對萼翅藤的生物、生態學特徵進行了研究。研究結果表明,好的生境中,萼翅藤的形態變異性大;在環境因子中,對水分的敏感性和依賴性最強,同時其分佈和生長也受土壤類型和土壤鹽分等的限制,生態適應性表現為耐高溫、耐寒冷、耐瘠薄、適乾旱、喜偏鹼性環境。
藥用價值
萼翅藤葉用作強壯葯和去毒藥,為婦女分娩后15天內作茶的飲料,也用作裹煙的葉子。果用作興奮劑。

保護級別


2021年9月7日,入選國家重點保護野生植物名錄
列入《中國植物紅皮書》;
列入《中國生物多樣性紅色名錄-高等植物卷》;
列入《全國極小種群野生植物拯救保護工程規劃》;
列入《中國國家重點保護野生植物名錄(第一批)》——Ⅰ級。
植物現狀
瀕危種。萼翅藤為單種屬植物,在中國分佈範圍十分狹窄。1653由於森林破壞比較嚴重,有瀕臨滅絕的危險。
保護措施
雲南盈江縣那邦霸已規劃為自然保護區,建議從速建立機構,加強保護。產區有關單位應引種栽培,開展繁殖試驗,擴大2113種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