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動畫

日本動畫

日本動畫(日文:アニメ,英文:Anime)是指日本動畫製作公司製作的動畫,其動畫風格特徵與一般動畫片不盡相同。日本動畫以對比鮮明的畫面,個性化、多姿多彩的情節以及鮮明的角色性格為特色。故事通常有著各種不同的故事背景,針對較大範圍的觀眾群。日本動畫的傳播手法包括電視播送,依靠諸如DVD之類的媒介分發,或者結合到電子遊戲之內。第一套廣泛流行的動畫是手塚治虫的《鐵臂阿童木》(1963)。1979年開始播放藤子·F·不二雄所作的《哆啦A夢》,迄今已創作超過四十年,而且還曾登上過《時代雜誌》,可說是動畫片里的常青樹。動畫大師宮崎駿2001年上映的《千與千尋》是日本史上票房最高的電影。

日本動畫的代表作者分別是:手塚治虫,宮崎駿等。

特徵


龍珠
龍珠
日本動畫包含了如下特徵:一、整部作品系使用特殊繪畫 材料在賽璐珞(其實並非賽璐珞,而是透明的醋酸鹽)片上繪製而成的“賽璐珞動畫”。但是,使用木偶、粘土等立體素材的作品,以及使用沙子、剪紙、油畫等素材的作品不包括在內)。二、採用了只讓說話者的口型發生變化的“口動作畫法”(口PAKU)作畫,以及將一組連續動作(例如變身的場景)的畫面反覆使用的“保存備用法”(“BANK”)等方式製作。而且為提高製作效率,將通常需要每秒使用12張以上的繪畫(即“兩格拍攝法”)才能表現的場景,運用8張繪畫(“三格拍攝法”)來表現。以此方式製作的作品,相比於一般海外製作的賽璐珞動畫(例如迪斯尼動畫),作畫的數量較少。三、作品內容不再是單純的噱頭或簡單的敵我對立,而常常是展示錯綜複雜的人物關係、故事情節以及影片主題。

語源


特彆強調日本動畫的獨特性而將其區 分於一般性的動畫片(Animation),實際上始於海外的動畫界。1990年前後,日本動畫振興會在美國推動使用Anime取代帶有歧視性色彩的Japanimation作為“日本動畫(japanese animation)”在英語中的新代稱,海外媒體對日本動畫開始使用Anime一詞來表達。(Anime在日本國內只是對“動畫”一詞日語羅馬音“animeshon”的縮略,並不用於區分所有動畫和日本動畫。)
關於日本動畫的源流,一般認為開始於《鐵臂阿童木》。該片減少作畫幀數的省力化模式,以及連續每周完成一集近30分鐘作品的製作體制,不僅在日本國內,即使在海外也是不可想象的。該片引發了爆炸式的轟動,之後,同類電視動畫片開始大量湧現。

歷史


起源

17世紀末,幻燈技術傳到了日本。享和年間(1801 - 1804),龜屋都樂上演的“江戶幻燈”大受歡迎,其使用煤油燈幻燈機將畫在玻璃底板上的圖畫從日本紙做的銀幕內存放映出來看。明治中期迎來了“幻燈動畫片”的鼎盛時期,幻燈技術的進步,使得細密複雜的節目變的越來越多。隨後由於電影的引進和興盛,幻燈動畫片的勢頭急轉直下。

萌芽期

1916(大正5)年,日本動畫奠基人下川凹夫、幸內純一和北山清太郎三人開始製作準備公映的動畫作品。當時,以日式名字命名的國外動畫片《凸坊新畫帖》系列,在日本非常受歡迎。
1917(大正6)年,由下川凹夫製作的日本首部動畫《芋川掠三玄關番之卷》完成,並與1月在東京淺草電影俱樂部公映。同年,幸內純一製作的《塙凹內名刀之卷》和北山清太郎製作的《猿蟹合戰》相繼公映。他們三人被稱為日本動畫之父。
1921(大正10)年,日本文化省開始實施電影及動畫片的推薦制度,大力扶持教育性影片。另外還積極地利用孩子們喜愛的動畫片,製作了許多政府機關的PR動畫。在電影放映的計劃中必須安排一部主旨為思想動員的動畫作品。
1923(大正12)年發生了關東大地震,關東一帶毀於一旦。在之後的10年中,日本動畫製作進入停滯期。
1932(昭和4)年,由政岡憲三製作的日本首部有聲動畫《力量與女人的社會》完成,並於第二年春天公映。
1939(昭和14)年,第二次世界大戰爆發到包括戰敗后10年間。日本動畫出現了第二次停滯期,大約持續了20年。戰敗后,化為焦土的日本處於連食品都沒有的窮困境地,沒有多餘的精力製作動畫。
1943(昭和18)年,瀨尾光世製作完成並公映了日本首部長篇漫畫電影《桃太郎之海鷲》,片長37分鐘。
《桃太郎海之神兵》(1944)片段
《桃太郎海之神兵》(1944)片段
1945(昭和20)年4月日本戰敗以後,公映了戰前巨作《桃太郎海之神兵》。這部動畫由日本海軍部出資,為了宣揚軍國主義思想,迎合對外侵略的需要。以海軍傘兵部隊的活動為題材的黑白片,是一部74分鐘的長篇作品。因為東京遭受了嚴重的空襲而被燒成一片廢墟,所以當時幾乎沒有觀眾。

探索期

1945年,日本戰敗后,反戰題材的動畫影片頗受歡迎且影響深遠,期間的代表人物是被日本動畫界譽為“怪人”的動畫大師——大藤信郎,他於1927年拍攝了黑白版的《鯨魚》,並於1952年攝製完成了彩色版的《鯨魚》,該部動畫片成為首部獲得國際大獎的日本動畫片。大藤信郎把流傳在中國數千年的皮影戲和日本獨有的千代紙結合起來繪製動畫,創作了《馬具田城的盜賊》(1926年)、《孫悟空物語》(1926年)、《珍說古田御殿》(1928年)、《竹取物語》(1961年)等。大藤信郎在日本知名度極高,以他的名字命名的“大藤獎”更成為日本一流的動畫片獎項。
20世紀六七十年代,手塚治虫成為日本動畫界的標誌性人物,被譽為“日本動漫之父”。他創作了一系列精美的動畫片,將日本動畫片的水平提升到前所未有的檔次。其中的代表作品包括《鐵臂阿童木》(1963年)、《森林大帝》(1965年)。1966年,手塚治虫創作了《展覽會的畫》,開始對實驗性動畫片進行探索。
1963(昭和38)年9月15日,富士電視台深夜欄目開始播放的《仙人部落》是TCJ第1部作品。這是一部面向成人的電視動畫,原作為小島功,製作公司是日本電視(Television Corporation of Japan)。也就是以《海螺小姐》聞名的EIKEN。
海螺小姐
海螺小姐
1969(昭和44)年10月5日,《海螺小姐》於富士電視台首播。至今持續了43年之久,作為電視動畫,不斷刷新歷史上的長壽記錄。原作是長谷川町子以4格漫畫連載於《朝日新聞》的《海螺小姐》。每集由3個故事組成。儘管是一部平平淡淡地描寫三世同堂的磯野家日常生活中雞毛蒜皮的家庭片。但收視率幾乎肯定在每周公布的前十名里。

成熟期

機動戰士高達
機動戰士高達
1974年,日本動畫進入了成熟期。
70年代初期,日本湧現出大批科幻機械類動畫(即Science Fiction動畫,簡稱SF類動畫)的動畫大師,代表人物有松本零士、富野由悠季、河森正治、美樹本晴彥等。其中最著名的富野由悠季是“GUNDAM”系列的創始人之一,他執導了《機動戰士高達》(1979年)、《機動戰士高達-夏亞的逆襲》(1988年)、《機動戰士高達 F91》(1991年)、《Turn A GUNDAM》(2000年)等SF類動畫電影。1982年,河森正治在為《超時空要塞Macross》擔當機械設定時,開始嶄露頭角,隨後他出任導演監製了《超時空要塞》的系列劇場版動畫影片。
魯邦三世,也在70年代成功轉型向少年化,取得了巨大成就,TV2系列更是真正使日本觀眾把動畫與漫畫結合,開創了動漫時代,取得了從學生至成人們的一致好評,八九十年代也成功的海外進出。據統計擁有驚人的13.5億人的粉絲,至今已有43年歷史並仍在放送中。
千與千尋
千與千尋
同期的宮崎駿擺脫了SF類動畫風格的局限,以動畫電影為契點,走出了一條“宮崎駿式”的唯美、自然、清新的風格,傳達著天、地、人、神的和諧。影片的思想觸及人類心靈的深處,啟發著人對神的敬畏,對生命的思考。1984年的《風之谷》奠定了宮崎駿日本動畫宗師的地位。2001年宮崎駿攝製的《千與千尋》獲得第52屆柏林國際電影節金熊大獎和第75屆奧斯卡最佳動畫長片獎。宮崎駿在日本已成為動畫的代名詞,其成就與地位無人能及。
20世紀80年代末到90年代初,日本動畫進入OVA動畫片(Original Video Animation,原創動畫錄影帶)的黃金時代。平野俊貴分別於1988年和1989年攝製的《吸血姬美夕》、《冥王計劃ZEORAIMA》開創了日本OVA版動畫的鼎盛時期。

細化期

在20世紀90年代,日本動畫產業的進一步完善,日本動畫的種類、形式、內容、題材以及從業人員發生了明顯的細化。隨著動畫風格的多樣性,日本動畫進入細化階段。
在這一期間,日本動畫的種類豐富多樣。有以淺香守生為代表的美少女動畫,作品有《魔卡少女櫻》(1998年)、《Chobits》(2002年)、《GALAXY ANGEL》(2001年);有以大地丙太郎為代表的搞笑動畫,作品有《邪流丸》(1998年)、《水果籃子》(2000年);另外,押井守創作的《攻殼機動隊》(1995年),自成一種風格,以得到觀眾的認可;今敏創作的《千年女優》(2002年),採用了撲朔迷離的敘事手法,探索了一種全新的動畫表達方式。總之,日本動畫以“機器人”、“美少女”為契點,走出了一條獨特的深具自身民族特色的動畫之路。
據統計,1960-2001年,日本共出產電影版和電視版的動畫片2403部,其中電影版901部,電視版1502部。日本的動畫製作公司群雄林立,其中的代表為東映動畫、吉卜力工作室、GANIAX、Sunrise等。
此外,還有日本key社的AVG幫助下的動畫片《kanon》、《air》、《clannad》、《Angel Beats》、《Little Busters》等動畫片。
發展階段:
“二戰”后的半個多世紀以來,漫畫在日本的社會地位及人們對它的認識在不斷變化。手塚治虫把日本現代漫畫發展劃分為六個階段。
第一階段(二戰後的頭十年):“玩具時代”,漫畫只是供孩子娛樂的道具。
第二階段:“清除時代”,漫畫被視為低俗淺薄的讀物。
第三階段:“點心時代“,父母和教師勉強允許孩子可以在不妨礙學習的條件下看一點漫畫。
第四階段:“主食時代”,1963年TV動畫《鐵臂阿童木》在電視上連續放映,許多家庭中的大人和孩子一起觀看,漫畫得到社會肯定。
第五階段(二十世紀70~80年代中期):“空氣時代”,漫畫已經成為青少年生活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第六階段(二十世紀80年代中期以後):“記號時代”,漫畫成為青少年之間相互溝通的記號。
興旺原因:
需要特別指出的是,日本動畫產業的興起與發達,和東方民族天生排斥自我的特性有很大關係,這種民族特徵直接提高了日本對動漫產業的重視程度,詳情見參考資料《當動畫超越真實》。
另一方面,日本社會是一個高度繁忙的社會,許多日本人,尤其是年輕人,面臨著各種各樣的壓力,在這樣的情況下,充滿對美好生活嚮往和帶有各種神奇幻想的動畫就成了年輕人減壓與放鬆自己的絕佳方式。
按類型分類:
情感;推理;動作;戰爭;後宮;寵物;歷史;搞笑;機戰;少年;冒險;治癒;童話;格鬥;
少女;懸疑;科幻;競技;社會;神魔;熱血;校園;耽美;原創;魔法;教育;恐怖;驚悚;
政治;哲理;經典;勵志;倫理;惡搞;血腥;言情
按版本分類:
電視動畫:電視頻道上播映的動畫作品。
劇場動畫:影院公映的動畫作品,是日本動畫按傳播方式分類的一種,在中國又被稱為電影版。
OVA(OAD):原創動畫錄影帶,其中OVA是單獨發售,OAD是隨書發售的。
動漫音樂:一部動漫作品中的音樂,包括主題音樂和背景音樂。

名詞解釋


出品人:指投資製作某部動畫角色設計作品的公司,也可以特指這些公司的領導。他們負責資金方面的投入,但一般不直接參與實際的操作。
製片人:從動畫角色設計作品的籌備、投產到分配進度以及前期的廣告宣傳等一切涉及製作事務的事情都是由製片人負責。只有對動畫角色設計製作過程十分了解,同時可以掌握觀眾心理、市場信息和熟悉經營管理等環節的製片人才是一個好的製片人。
企劃:一部動畫片總的策劃,包括確定一部動畫作品的各種細節,例如:確定作品的性質、公開的方式、放映的時間長度、故事的基本內容等問題。一般來說正式開始製作一部動畫之前,企劃會提交一份企劃草案,草案是包括上述各種細節的一個完整的故事,然後與製作公司、贊助單位等相關單位進行協商,確定費用和人員分工等,最終完成一部正式的企劃書。
編輯(腳本):以文字的形式把故事的劇情寫出來,包括故事的背景、場景、對話、表情、旁白、註釋等,和電視或者電影劇本的概念是相同的。腳本是動畫角色設計製作最基本的文本,人物設計、場景設計、機器設計等都是依據腳本來做的,可以說,一部腳本的好壞會直接影響到一部動畫角色設計作品的成敗。
導演(監督):整個動畫角色設計製作的靈魂人物。導演自身的素質和修養是影響一部動畫風格和質量等問題的關鍵因素。導演負責整個動畫製作的組織和領導工作,決定整部作品的風格和基調,從主題的把握、角色的設定、場景的安排,到配音、配樂等各種包括前期、後期工作在內的工作,直到作品完成為止,所有的這些都是由導演指揮的。
原作:這個要區別於“腳本”。日本的電視動畫通常是由漫畫、小說或者遊戲等改編的,漫畫作者和動畫的製作者通常是不同的(也有些例外的,例如宮崎駿的一些作品,他會把自己的原作製作成動畫),因此有“原作”這一詞。它指的就是原漫畫或小說的作者。
作畫監督:通常為副導演,負責整個作畫的風格,把握動畫片的定位,參與掌控市場的賣點。
美術監督:負責整個背景繪製的設定。
攝影監督:將畫片拍成底片這個流程的負責人。
配音(音響監督):效果音,配樂剪輯的負責人。
演出:指按導演的風格用極簡單的線條畫出分鏡表。對人物的動作,場景等做出指示。
人物設定:負責設定人物的外在及內在特徵,即人物的相貌、身材、衣著、神態和個性等特徵。對一個角色的塑造起著重要的作用。
機械設定:設定動畫片中的機械如桌子椅子,機器人等等。
設計稿:將分鏡表進一步畫成接近原畫的草稿,告訴原畫如何工作,設計稿中都包含導演的指示。
原畫:按設計稿的意圖畫齣動畫中人物等主要動作的人,造型能力很強,有良好繪畫的基礎。
作監:修正原畫的錯誤,將原畫中不夠完美的地方進行改善。
背景:畫場景的工種,要有很好的水粉畫和水彩畫的功底。
動畫:把原畫中的動作畫全,是整個動畫片的主要部分,直接影響整個動畫片質量的好壞。它是最基礎的環節,屬於工作最累,時間最長,人數最多的部門。
動檢:保證動畫片質量好壞的關鍵,要有極強的動作觀念,空間想象力和良好的繪畫基礎。
色指定:指定顏色的人。
上色(仕上、描上)將動畫搬到賽璐珞上進行上色的人,同動畫一樣也是最基礎、人數最多的部門。
總校:查看描上工作好壞的人。
拍攝:將畫好的賽璐珞片進行拍攝的工作。
編輯:拍好片子以後的剪輯工作,在此會刪減掉一些鏡頭。
聲優:配音演員。

代表人物


手塚治虫

手塚治虫,本名手冢治,因自幼喜愛昆蟲,故於1939年取了"手塚治虫"的筆名。手塚治虫(1928年11月3日-1989年2月9日),日本漫畫家、動畫製作人、醫學博士。原名手冢治。漫畫作品《火之鳥》至今被普遍認為日本漫畫界最高傑作。由於影響極大,作品深度極高,故受國際尊敬,被譽為”漫畫之神“。同時,他也是日本第一位導入助手制度與企業化經營的漫畫家。1961年成立“蟲Production動畫部”,翌年以“蟲製作公司”的名義開始活動,日本第一部多集TV動畫《鐵臂阿童木》、第一部彩色多集TV動畫《森林大帝》均誕生於此。1973年蟲製作商事倒閉,欠下三億巨額債務,仍然不停止漫畫創作活動,同年以作品《怪醫黑傑克》俘虜全國讀者,創下多項紀錄。同時,為建立日本卡通工業夢想,他也不斷將其產值的大部分投資於培養動漫畫人才。1988年作為中日交流大使出席第一屆上海國際卡通節與嚴定憲萬籟鳴會面,同年不幸罹患胃癌,於1989年2月9日在日本東京逝世,享年61歲。由於對戰後日本精神世界的構建起到巨大推動作用,朝日新聞社設立“手塚治虫文化賞”,以紀念其生前功績。

宮崎駿

宮崎駿(Miyazaki Hayao,1941年1月5日-),日本著名動畫導演、動畫師及漫畫家,出生於東京都文京區。1963年進入東映動畫公司,1985年與高畑勛共同創立吉卜力工作室。2013年9月6日宣布引退。宮崎駿動畫作品大多涉及人類與自然之間的關係、和平主義及女權運動,出品的動漫電影以精湛的技術、動人的故事和溫暖的風格在世界動漫界獨樹一幟。2001年,《千與千尋》上映。該作再次拿下總票房第一,超過300億日元票房成為了日本史上票房最高的電影。而此時,日本動畫的年度經濟總額才5000億日元,而一般年度票房首位的作品往往不到30億。強大的宣傳攻勢,甚至動用到了首相來為首映捧場。宮崎駿的成功開始得到國際的承認,作品得到奧斯卡、威尼斯、柏林等國際電影獎項。

製作流程


前期製作
在進行動畫製作之前,通常會有一段時間不短的準備階段,包括以下幾個部分:
一、企劃階段
企劃分為兩種。第一種是在每一年度的企劃會議里,動畫公司的社長、企劃或者製作人看到一本敢興趣的漫畫或小說,就與這本漫畫或者小說的版權方進行動畫版權的交涉。動畫片頭顯示有“原作”二字大多屬於這一類型。另一種是由動畫公司所屬的導演或者動畫師自己寫企劃書,然後自薦給社長或者企劃。動畫片頭顯示有“原案”二字大多屬於這一類型。
企劃通過以後,動畫公司基本上沒有獨立製作動畫作品的經費,因此動畫公司往往以紙張的企劃書或腳本呈交給投資商(常指影視製作公司,如Bandai Visual,Pioneer LDC 或 Kind Record等等。傳統上,動畫製作公司只是影視製作公司要製作動畫作品時的外包商。二十年以內的事。),看他們有沒有興趣投資。相對於原案,原作的動畫企劃通常會比較容易通過。因為原作基本上已有固定的顧客群,贊助商們在心裡上更願意投資將原作改編成動畫,再由販賣周邊商品來收回投資。
二、劇本
準備階段中最重要的部分就是劇本。因為所有的人物設計,機械設計和美術設計及導演均要照著劇本來構圖。
一般的動畫公司都沒有專屬劇本作家,大部分是請自由身分作家來寫稿。因為劇本並不是一年到頭都需要的部門,所以只有在需要的時候和劇本作家簽約即可。
劇本不同於小說的是所有的人物動作及感情都需要以旁觀者的身分詳細描述。例如一個角色很生氣,由於每一個人生氣的方法不同所以不僅要描述他如何生氣也要非常詳細地描述他的動作來說明角色的個性和特徵(例如:太郎火冒三丈=太郎握緊了拳頭,眼睛咪成一條線,額頭的汗如何如何的滴下,頭上的火如何冒三丈)。劇本特殊的寫作方式使得一位小說家有時並不能成為好的劇本作家。而好的腳本作家也不多見。

戰前草創期

戰前草創期--由1917年日本開始有動畫到1945年日本戰敗為止。這段時期的前期主要是以世界名著為題材,而後期則由於日本軍國主義猖獗,因此動畫題材不離宣傳、誇耀日本軍國主義的路線。如1942年的《海之神兵》即為此類。但是這也造成了戰鬥、爆炸畫技的進步,這也是今日日本動畫最引以為傲的技術。

戰後探索期

機動戰士高達
機動戰士高達
戰後探索期 --由日本戰敗到1947日本戰敗后,有些人鑒於戰爭的教訓,開始將反戰題材用在動畫上。這種題材影響深遠,直到現在還頗為流行。另外也有些人嘗試不同的動畫題材。所以這個時期的動畫題材從很有意義到很低級的題材,應有盡有。像1968年《太陽王子大冒險》就是一個成功的例子,而成為後來高水準動畫的基礎。當然也有從不同方向進行探索的例子。像1972年《魔神Z》就是一部典型的開闢新領域的作品,雖然在現在看來劇情和畫面都欠佳,但是卻引領日本發展出了大量的機器人動畫。很難評判機器人動畫的優劣,因為他們的體系太龐大了。作為例子的有幾乎跟《魔神Z》誕生自同一個時期的優秀作品《蓋塔》(1974),完全不能當成機器人動畫來看的《新世紀福音戰士》(1995),以及後來成為了真實系機器人主旋律的系列作品《機動戰士高達》(1979)

題材確定期

題材確定其(第一次動畫熱爆發)--自1974年《宇宙戰艦》上演至1982年為止。這個時期日本動畫界經過探索期,確定了動畫和卡通的分野。卡通不在我們的討論範圍內,所以我們不予置評。《宇宙戰艦》是日本動畫史上第一部超級劇情片,由松本零士負責腳本及人物(Character Design)。該片在電視上播出后,造成"松本零士旋風"。後來並有《冱屺宇宙戰艦》,《永遠的大和號》及《宇宙戰艦完結篇》等三部電影,壽命長達十年。在該片后,松本零士另有《銀河鐵道999》,《一千年女王》等受歡迎的作品。繼松本零士后,由富野由悠季原作小說改編成《機動戰士》在1979年開始上演,由於劇情結構複雜而嚴密,受到動畫迷熱烈的支持。該片後來的三部電影非常賣座。但自些以後,動畫熱逐漸消退,動畫界進入間歇期。

畫技突破期

天空之城
天空之城
畫技突破期(第二次動畫熱爆發)--自1982年《超時空要塞》(MACROSS)上演至1987年為止,該時期由於人們追求視覺享受成為風潮,因此動畫畫技力求突破。此時期之畫技突破有《超時空要塞》創新的視點快速移動效果,造成極佳的動感;宮崎峻主創的《風之谷》和《天空之城》。精細寫實的背景:《機動戰士Z》和《機動戰士ZZ》的強調反光,明暗對比等,皆對後來的動畫貢獻很大。由於題材已確定,加上畫技的突破,使得佳作迭現。如1982到1984年的《超時空要塞》;1984年《風之谷》;1985、1986年《機動戰士Z GUNDAM》及《GUNDAM ZZ》;1986年《天空之城》及《亞利安》等多部好片。日本動畫發展至本時期結束時(1987年),劇情、內容、畫技皆已達到極高的水準。於是動畫進入了成熟期。

路線分化期

機動警察
機動警察
路線分化期(成熟期)--自1987年到90年代初。動畫進入成熟期后,便出現數部佳片。如《古靈精怪》;電影《機動戰士GUNDAM-逆襲》及《王立宇宙軍》;和日本電視史上第一部以高中生以上為主要對象的文藝動畫連續劇《相聚一刻》等。其中《相聚一刻》曾獲得1988年日本動畫優秀作品排行榜第二名(該年排行第一是《聖鬥士星矢》);另外還有《天空戰記》,《機動警察》等多部佳作(《天空戰記》曾獲得1989年動畫排行第一名)。當日本動畫發展到此後,有人認為幼年觀眾群已被忽略了四、五年,也該考慮製作年齡路線。於是自1987年後半年以來,日本電視上的高年齡層動畫逐漸減少,而轉向動畫電影。而動畫電影幾乎部部精彩的情況。

風格


創新期

攻殼機動隊
攻殼機動隊
風格創新期。在畫技、製作手法、構思設計方面都日趨成熟的日本動畫,開始追求風格上的創新,試圖突破原有的模式,以完善的技巧,加上超越時空的構思,帶給觀眾全新的感官衝擊。電影《攻殼機動隊》(Ghost In The Shell)完全摒棄以往動畫明快輕鬆的風格,陰鬱百壓抑,冷酷帶有對命運的困惑,與人類雖然身處高科技社會,但卻無法擺脫不安的未來的彷徨與孤獨相呼應。
庵野秀明監製的TV《新世紀EVANGELION》則選擇與以往的熱血主角們完全不同的個性自閉少年真嗣為主人公,在與怪獸交戰,保衛地球的情節中,通過真嗣感受到一份渴望被需要,夢想被愛又害怕背叛而在自己與他人之間築起屏障這種種矛盾與孤寂的心情,從某種程度上來說也是現代人心理的折射。世紀末今天,人類對自身的思考也逐漸深刻,而同時日本的動畫也開始越來越關注貼近現實與心理方面的剖析,由原本普遍愛與友情的主題轉為更加人性的刻畫。各方面都日臻完美的日本動畫並沒有停止發展的腳步,仍然在不斷自我完善和突破,到底能有多大的成就,是我們無法預計的,還是讓時間來決定吧!
銀河英雄傳說
銀河英雄傳說
在1983年時,日本動畫市場上出現了世界上第一部"Original Video Animation"(簡稱OVA)-《DALLOS》,為動畫在電影,電視市場外,開闢了一個新市場--錄影帶市場。OVA,顧名思義,就是不在電視或電影院播出,而只出售錄影帶。除非該片大受歡迎,才有可能在電影院公開而升格為電影。已成為動畫的重要市場。其中佳作不勝枚舉,如《88戰區》,《幻夢戰記LEDA》《渥太利亞》、《銀河女戰士》系列、《銀河英雄傳說》系列、《五星物語》、《古靈精怪》等。說完歷史,接下來要談到為什麼動畫會受到高年齡層(中學生以上)的歡迎,主要是因為其內容意義深刻,在表面的故事背後,都藏著這部動畫的主題,發人深省。如前述OVA佳作《渥太利亞》的劇情:一對原本感情深厚的夫妻(男女主角),歷史"光榮傳統"的壓力下,不得不互相殘殺,女主角已死而其靈魂仍然遵守戰前和丈夫所作的約定……在這一部悲劇后,可以找到該片的主題"誓言"和"反戰"。又如機動戰士系列,綜合七部作品來看,該片強調不論歷史的教訓多麼慘烈,仍然會有人重複著無知的罪行,無意義的戰爭,以及悲慘的結局。由此可知該片的主題即為"輪迴",人類永遠無法完全脫離戰爭的威脅,永遠會重複著愚蠢的戰鬥。正如《機動戰士Z》一本別冊封面的標題:"We Saw The Tears Of Age,Felt Grief In Own Space."由於日本動畫的含義都很深遠但不明言,讓觀眾自己去體會,所以每一次重看多少都會有新的感受,因此動畫會受一些高年齡層的喜愛。
當然,動畫的內容不都是嚴肅的,也有在嚴肅題材中加入幽默成分的。這類動畫中最有名的就是《福星小子》系列。另外還有清新的文藝劇,活潑的校園劇……等其他內容。日本動漫題材廣泛,內涵豐富,相比之下,美國本土漫畫雖不乏深刻內涵,但題材過於單一,個人主義太過泛濫。所以日本動畫早已在兩年前打入美國市場,並頗受好評。

畫技

接下來我們談到畫技。畫技對一部動畫來說非常重要。在自然界的描寫和動物的動作表現上,美國動畫和日本動畫的技術都是首屈一指的。美國動畫強調自然、柔和,而日本動畫則強調明暗對比、遠近焦距分別,以及速度感、躍動感,甚至使用電影上的蒙太奇手法。也許有人會說:"我曾看過這些動畫的確畫的不錯,但再看製作群,就發現負責作畫部分的都是日本人。這從另一個角度證明了日本動畫的強大。
動車中速度感表現得最好的大概是《超音戰士》了。它利用加強視覺殘留現象的畫法。在每秒三十二張的限制下,達到爆炸性的動感效果。另外如《機動戰士--逆襲》中用每秒八十張的空前魄力作畫來表現戰鬥畫面的速度感,也是一種特殊技術。而《風之谷》、《天空之城》、《王立宇宙軍》及《機動警察》的精密寫實背景,也是美國動畫所不具備的。使用了四萬五千張油畫,動用十數位藝術家製作十二年的世界第一部油繪動畫《英雄時代》,看起來別有一番風格。該片在日本放映后好評不斷,被公認是世界動畫史上的頂尖作品。
動畫的精彩處,不但在於畫面和技巧,優秀的配樂也是一直以來伴隨動畫成長,並不斷為人們所關注的,一部好的動畫,不但要有深刻的內涵,精湛的畫面製作,其主題歌和配樂也必須很優秀,才是一部完美的作品。音樂在動畫中的重要性絕不亞於在電影中!

福星小子

福星小子
福星小子
"I wanna thank you for all the trust and devotion,thank you for the good time,For your love,love as deep as any ocean……"這是1985年的電影《福星小子》"Remember My Love"的主題曲。很多人聽了之後不相信這是動畫主題曲。固有的舊觀念令他們認為只要是動畫主題曲就很幼稚,不過是給小孩子聽的兒歌罷了,這種觀點是完全錯誤的。剛開始時,日本動畫主題曲的確很幼稚,但是自第一次動畫熱之後,松本零士一系列凄怨激壯的主題曲,受到愛樂者的肯定。到《超時空要塞》上演時,由於劇中林明美是一個歌星,所以片中有多首插曲,其中主題曲《可曾記得愛》唱片銷售量更突破五十萬張,並獲得金唱片的榮譽,亦成為主唱人飯島真理進入演藝之成名曲。

相聚一刻

相聚一刻
相聚一刻
到了1986年底,歌星齊藤由貴演唱《相聚一刻》片頭曲《對悲傷說早安》,造成動畫界邀請大明星演唱主題曲的風潮。該片亦被認為是動畫主題曲正式脫離動畫而獨立成為流行歌曲的第一部動畫。1987年三月,《古靈精怪》播出后,被動畫界公認為主題曲最動聽,且全面西化的動畫。自此以後,除了一些例外,大部分動畫主題曲都已和歐美主題曲都已和歐美流行歌曲相差不多了。所以國內的觀眾不是很有機會買到動畫片歌曲的專輯。希望隨著更多人的喜歡和接受,這種情況能夠有所改變。
在這裡需要指出的是,日本動畫音樂之所以優秀,主要是因為產業鏈的完善,一般來說,主題曲,片尾曲都會有明星助陣,另外有些歌曲並不是在相應動畫誕生后才出現的,而是原本就有的流行歌曲,在動畫完成後選為主題曲。這些,使得日本動畫的音樂都非常優秀。反觀中國,動畫音樂基本都是動畫公司內部非專業音樂人員創作,而且是在動畫完成後才寫歌,這樣,歌曲就難免顯得俗套。

社會現象

動畫在日本流行的結果,連帶造成日本社會現象的改變。如1983年《超時空要塞》流行時,街頭隨外可見林明美的海報,就好像真有這個歌星存在似的。另外有許多團體每年舉辦的各種動畫排行榜及類似小規模的動畫欣賞會。"日本動畫大賞"等活動。大學校慶時,幾乎都會舉行小規模的動畫欣賞會。《Anime V》及《Amimedia》。除了《Anime V》以OVA市場為主要報導外,其餘三種都是廣泛取材。其中角川書店發行的《Newtype》,在日銷售量僅次於《Non-No》,為全日銷售量第二的雜誌。另外動畫亦有各種附屬商品。如:墊板,筆記本,海報,電話卡,鉛筆盒,甚至還有線包……等,不勝枚舉。在日本各地都有許多專賣動畫附屬品的連鎖商店。而在動畫迷之中,也組成了數百個以上的各種動畫俱樂部,併發行會刊。由此可見動畫已成為日本文化中極重要的一環。
日本動畫
日本動畫
自1985年以來,由於日本多所動畫學院的設立,而造成人才過多現象。於是大量人才外流美國,造成美國動畫畫技的突飛猛進。同時日本動畫也開始在美國電視上播放。由於日本動畫的魅力和獨特以及風格完全不同於美國動畫等等因素,因此受到美國觀眾熱烈的支持。1987年更有全美第一種日本動畫專門雜誌《ANIMAG》在美國加州大學柏克萊分校創刊。在香港,1987年《風之谷》、《天空之城》參加香港國際電影節后,由於動畫便大量湧入香港,使香港掀起"動畫旋風"。動畫的唱片,CD、錄景帶和雷射影碟都和日本同步發行,在1988年七月時香港亦和日本合辦了[香港第一屆日本動畫映展]。而台灣從1985年起,中視播出《超時空要塞》、《機甲創世紀MOSPEADA》,而華視播出《超時空世紀ORGUSS》,吸引不少人進入動畫的世界,使得動畫在台灣逐漸受到重視。在台灣有動畫專賣店,在市面上也可以見到動畫錄影帶及各種動畫周邊,在雜誌方面也有了《先鋒動畫》及《神奇地帶》等動畫雜誌。

早期動畫


1945《桃太郎 海之神兵》
1963《鐵臂阿童木》TV 原作:手塚治虫
1965《森林大帝》TV 原作:手塚治虫
1967《騎士公主》TV 原作:手塚治虫
1968《太陽王子》TV 監督:高田勛
1969《海螺小姐》
1969《紅三四郎》
1969-1970《噴嚏大魔怪》
1971《魯邦三世》TV
1972《科學小飛俠》TV 原作:吉田竜夫
1972《小飛龍》
1973《哆啦A夢》TV 原作:藤子·F·不二雄(藤本弘)
1973《怪醫黑傑克》TV原作:手塚治虫
1974《宇宙戰艦大和號》TV 原作:松本零士
1975《聰明的一休》TV 聲優:藤田淑子
最早進入我國的日本動畫,一休對母親菊夫人的依戀十分感人。
1975《佛蘭德斯的狗》TV 原作:路易斯·德·拉麥
1976《尋母三千里》TV 監督:高田勛
1976時間飛船
1976世界童話名作選
1977無敵超人扎博特3(無敵超人贊波3)
1978太空突擊隊
1978《銀河鐵道999》TV 原作:松本零士
1978《魯邦三世:魯邦vs複製人》
這是日本動畫史上的第一部動畫劇場版
1979《機動戰士高達0079》TV 原作:矢立肇
1979《花仙子》TV 原作:神保史郎
為了尋找七色花而週遊世界,這類故事對於渴望夢想的我們來說,具有強烈的吸引力,而主人公身旁的貓狗,也帶有理想中朋友的影子。
1979《魯邦三世:卡里奧斯特羅之城》監督:宮崎駿
1979《那由他》
1979《凡爾賽玫瑰

播放媒介


電視動畫:在電視里播放的動畫,一般都是採取連載的方法,類似電視劇。按播放時間段的區別,分為深夜動畫與全日時段動畫。
灌籃高手
灌籃高手
OVA:全稱為Original Video Animation,意思是原創動畫錄映帶,沒有在電視或電影院放映過的動畫,一般以VCD、DVD、BD等發售。
劇場版動畫:即是電影版,在電影院播放的動畫。製作質量遠精於TV版,OVA版。通常一部劇場版動畫是90分鐘,與電影等長。有的劇場版不一定有其對應的TV版。

派生品


日本動畫
日本動畫
在日本,一個出名的動漫的周邊產品可以有非常的多,比如書(包括雜誌、各種的畫冊、樂譜)、遊戲、CD、各種圖像。
音樂:可分為Original Soundtrack、Image Album、Symphony、Hi-Tech 、Drama、CD Single、Image CD Single。Original Soundtrack為原聲集,簡稱OST。Image Album為印象集,收集一些動畫中沒有引用到或者沒有原曲引用的曲目,其中部分曲目的發布先於動畫發布。Symphony為交響樂版。Hi-Tech為電子樂版。
電視劇:相當的著名的作品被改編為電視劇,如《逮捕令》、《相聚一刻》。
電影:改編成電影的數量不多,一般毀譽參半,如《NANA》、《Death Note》。
遊戲:很多經典的或流行的動畫都會有遊戲作品
展覽:動漫同人志展會

分類


按播放方式按目標人群分按題材分
1.電視動畫兒童動畫科幻動畫
2.劇場版少年動畫幻想動畫
3.OVA少女動畫成人動畫
4.網路動畫男性向動畫世界名作劇場
5.女性向動畫偵探動畫
6.成人動畫體育動畫
7.搞笑動畫
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