恆星碰撞
恆星碰撞
恆星碰撞指兩顆恆星通過重力作用合併成一個較大天體的過程。天文學家們預測,銀河系內的球狀星團每一萬年可能發生一次這樣的事件。科學家直到最近才有足夠的技術觀察恆星的合併。稠密的星團可以因中介質量黑洞所引發的”失控恆星碰撞”,於短時間內發生一系列的恆星碰撞。
宇宙中的任何恆星,無論核融合反應是否仍在在進行中,都有可能發比較穩定。生恆星碰撞,這包括白矮星、中子星、黑洞、主序星、巨星和超巨星等等。不同型態的恆星碰撞或合併,結果會形成不同類型、質量、溫度和半徑的恆星。
白矮星是低質量恆星的殘骸,如果它與其他的恆星結合成聯星系統,它們可能會形成稱為Ia超新星的劇烈恆星爆炸。白矮星可能會吸引主序星或紅巨星伴星的物質,形成吸積盤。當兩顆白矮星的軌道彼此非常靠近時,其軌道能量會以重力波的形式輻射出來,導致雙方向內螺旋運動。當它們最後結合在一起時,如果質量接近或超過錢德拉塞卡極限,那麼碳燃燒就會開始進行,使溫度劇增。由於白矮星是電子簡併物質,在熱壓力和恆星質量之間沒有安全的平衡。因此,失控的融合反應在合併后的恆星內部快速地傳播和加熱,可能在瞬間釋放出10的44次方到2*10的44次方J的能量,造成超新星爆炸。在幾秒鐘內,白矮星所有的物質都被拋入太空內。
中子星的碰撞會發生類似Ia超新星的事件。當兩顆中子星的軌道彼此密切時,它們會隨著時間螺旋向內推移,能量以重力波形式放出。你可以把它想象成一個陀螺,一開始旋轉比較穩定,後來越來越傾斜,陀螺的轉速會減小,但這兩顆中子星的線速度不一定減小,而且角動量(角速度)增大。最終"陀螺"倒下,即中子星相撞。當這兩顆中子星相遇,它們的碰撞會形成黑洞(假設它們的質量超過托爾曼﹣歐本海默﹣沃爾科夫極限)。這會在1到2毫秒的短時間內創造出強磁場,其強度為地球磁場的數萬億倍。天文學家認為這類事件就是某種類型的伽瑪射線暴。哈柏太空望遠鏡拍攝的影像顯示金的產生,以及許多其它更重的金屬,都是來自劇烈的中子星碰撞。對宇宙中所有金含量的統計指出,估計這樣的碰撞每1萬至10萬年會發生一次。
各個時代的天文學家都有提出恆星碰撞的理論,但這要等到新技術的發展之後,才可以得到證明。在1764年,查爾斯·梅西耶發現了稱為M30的星團。20世紀的天文學家估計,這個星團已經存在130億年。後來,哈柏太空望遠鏡能夠解析出M30中的一顆顆恆星。經由這種新技術,天文學家發現了一些稱為藍掉隊星的恆星,比星團內的其它恆星都明顯更年輕。天文學家假設這些恆星可能是經由”碰撞”或是”合併”形成的,所以它們有比周圍的其它同伴更多的燃料,可以繼續進行核融合反應。
雖然恆星碰撞可能在銀河系的某些地區頻繁發生,但是在太陽所處的環境附近發生的可能性則非常低。根據計算,在太陽附近的恆星碰撞快率是10兆兆年一次。另一恆星與太陽近距離接觸的可能性非常低,其估算公式如下:
N ~ 4.2 · D Myr
儘管太陽不會直接發生這樣的事件,但是另一恆星達到100光年距離之內,仍有可能導致地球的毀滅。不過,這依然是不太可能的,因為沒有如此接近太陽的恆星集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