飛蓬
菊科飛蓬屬植物
飛蓬(學名:Erigeron acer Linn.)菊科飛蓬屬植物。莖單生,葉片披針形,花期7-9月,花淡紅紫色或白色,種子上有冠毛。在中國主要分佈於東北、內蒙古、河北、山西、陝西、甘肅、寧夏、青海、新疆、四川、西藏等省區。蒙古、日本、歐洲、北美洲也有。
飛蓬分佈廣泛,是常見的野草,具有一定的藥用價值。在中國文學中,飛蓬一詞有“野外飄零、身不由己”的象徵意義,蘊含著無奈、哀愁與悲嘆。
飛蓬本屬植物約250種,原產北美,中國近30種,南北各省都有分佈。葉互生、全緣或有齒缺,葉匙形或披針形,頭狀花序異性,放射狀。邊花雌性、多列、舌狀,盤花兩性、管狀、結實,與邊花異色。總苞片狹長,頂端和邊緣干膜質。陽性,耐寒(-5°C以上),土壤要求排水良好較肥沃的土壤。
植株
飛蓬[多年生草本植物]
莖
莖單生,稀數個,高5-60厘米,基部徑1-4毫米,直立,上部或少有下部有分枝,綠色或有時紫色,具明顯的條紋,被較密而開展的硬長毛,雜有疏貼短毛,在頭狀花序下部常被具柄腺毛,或有時近無毛,節間長0.5-2.5厘米。
葉
基部葉較密集,花期常生存,倒披針形,長1.5-10厘米,寬0.3-1.2厘米,頂端鈍或尖,基部漸狹成長柄,全緣或極少具1至數個小尖齒,具不明顯的3脈,中部和上部葉披針形,無柄,長0.5-8厘米,寬0.1-0.8厘米,頂端急尖,最上部和枝上的葉極小,線形,具1脈,全部葉兩面被較密或疏開展的硬長毛。
花
植物飛蓬
果
瘦果長圓披針形,長約1.8毫米,寬0.4毫米,扁壓,被疏貼短毛;冠毛2層,白色,剛毛狀,外層極短,內層長5-6毫米。
飛蓬
飛蓬常生於山坡草地,牧場及林緣,海拔1400-3500米。性喜陽,耐寒(-5°C以上),對環境選擇不嚴,以土壤疏鬆、肥沃、濕潤而排水良好為佳。
飛蓬分佈很廣,主要分佈於中國西南、東北(新疆、內蒙古、吉林、遼寧、河北、山西、陝西、甘肅、寧夏、青海、雲南、四川和西藏)等省區。蘇聯高加索、中亞、西伯利亞地區以及蒙古、日本、北美洲也有分佈。
飛蓬容易栽培,生命力強,具有一定的觀賞價值。在園林中可布置於花境、花壇或叢植籬旁、山石前,也可作切花;宜做海濱花園的材料。
飛蓬與收載於1977年版《中國藥典》且在臨床上用於治療心腦血管疾病的中藥保護品種燈盞細辛為同屬同亞組植物。據《長白山植物葯志》記載,其根、莖和葉均含鞣質,葉和花中含揮髮油;其花和花序可治療發熱性疾病,,種子治療血性腹瀉,煎劑治胃炎、腹瀉、皮疹、疥瘡等。國內外對飛蓬的研究報道極少,僅有關於其化學成分的報道。現代研究表明飛蓬中主要有效成分之一是黃酮,而其中含量較多的是燈盞乙素(又名野黃芩苷)。
飛蓬在蒙葯中也有應用,《蒙植葯志》記載飛蓬全草主治外感發熱,泄瀉,胃炎,皮疹,疥瘡。
飛蓬是古詩文中常見的意象,它在古詩文中有兩個意義。
其一,形容人的頭髮很亂。如《衛風·伯兮》中“自伯之東,首如飛蓬”,成語“蓬頭垢面”里的“蓬”也是這個意思。《伯兮》中的“飛蓬”是“蓬”的一種,遇風之後易被吹散。這首詩是寫一位妻子對遠方行役的丈夫深切的呼喚。“女為悅己者容”,而“悅己者”在遠方不得見,便沒了興緻梳妝打扮,頭髮像蓬草一樣雜亂。“飛蓬”在此也有了漂泊不定、無根隨風飄動的內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