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涌之戰
官涌之戰
官涌之戰1839年11月發生的中國清朝與英國之間的武裝衝突事件,是鴉片戰爭的前哨戰。清軍為了防範英國軍隊的侵犯,於尖沙咀以北官涌山布防。道光十九年九月廿九日至十月初八日 (1839年11月4-13日) ,義律所率英艦向清軍進行海陸攻擊,於10天內攻擊了6次,但是未能攻克官涌。
道光十九年 (1839年),欽差大臣林則徐與兩廣總督鄧廷楨和水師提督關天培商議,為了控制外洋海面,在尖沙嘴和官涌山崗一帶駐軍。關天培調陳連升防守。官涌營盤居高臨下,可以俯擊英船。英軍不斷派人到此偷襲。
官涌營盤守軍在陳連升和守備伍通標率領下截擊偷襲的英兵,打傷英軍士兵並繳獲了槍械,英軍逃跑.
九月廿九日(11月4日)夜,英兵艦數艘,對準官涌營盤一字排開,猛烈仰攻,但目標太高,不好命中。清軍居高臨下,向英兵艦進行俯擊,英艦撤退。
十月初三日(11月8日)英兵艦以大艦正面對官涌營盤開炮,同時派小船側面包抄,乘海潮衝擊靠近岸邊,百餘人乘隙搶上山崗,把總劉明輝率眾截擊,擊傷英軍數十名,死亡數人,其餘滾下山崗。
十月初四日(11月9日),英軍在胡椒角開炮試探,營盤守軍游擊德連用大炮、抬炮一齊還擊,英艦被擊中,潛逃。
林則徐、鄧廷楨和關天培,增調水師官兵二百人,添置大炮六座,並調派候補知府余保純、候補縣丞張鵾、新安縣知縣梁星源、駐守大鵬灣的參將賴恩爵、都司洪名香、宋王台參將張斌就近帶兵往官涌通力合作,準備夾攻來犯英軍。
十月初六日(11月11日)晚,清軍按五個山樑分五路用大炮主動出擊。英軍逃跑.
十月初八日(11月13日)下午,英艦來犯,清軍仍以五個山樑,五路大炮疊轟,擊退英艦。
林則徐、鄧廷楨、關天培為防英軍再犯,在尖沙嘴、官涌添置炮台,經余保純、賴恩爵、梁星源等實地勘察,於尖沙嘴山麓、官涌之南山上各建炮台一座,由內地調配大炮五十多門,還將大鵬灣營改為協,派副將駐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