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找到142條詞條名為陳偉的結果 展開

陳偉

西南政法大學教授、博士生導師

陳偉,男,1979年6月出生,湖北宜昌人,西南政法大學教授,博士生導師,博士后合作導師。

主要從事刑事法學研究。教育部2018年哲學社會科學重大攻關項目首席專家,首屆全國“最具影響力人文社科青年學者”,重慶市“巴渝學者”特聘教授,重慶市第八批高校中青年骨幹教師。

人物經歷


2010年被評為副教授。
2013年破格晉陞為教授。

社會任職

現為中國刑法學研究會理事、中國法學會金融法律行為研究會常務理事、重慶市社會科學專家庫成員、重慶市法學會刑法學研究會副秘書長、重慶市法學會少年法學研究會常務理事。曾任重慶市綦江區檢察院檢察長助理,重慶市合川區檢察院專家諮詢委員,重慶市第三中級人民法院、墊江法院專家諮詢委員。

主要成就


教學成就

注重教學方法與教學效果的相輔相成,運用的激情式和互動式教學法,注重老師引導與學生參與的角色感、理論教學與實踐操作的相輔相成、知識傳授與趣味引導的一體化。理論與實踐的兩相兼顧,學術與實務的相得益彰,啟發與創新的如影隨形,把教與學、疑與思、駁與立、法與理等進行了完美結合。

科研成就


課程
本科:刑法總論、刑法分論、刑法學、經濟刑法學。
碩士:刑法學、刑事疑難案件分析、刑法理論與實務、犯罪學與刑事政策學。
博士:刑法分則專題研究、刑法總則專題研究。
研究領域
致力於刑罰學、中國刑法學與比較刑法學的學術研究方向,對人身危險性、教育刑、注射刑、刑事政策學等傾注了較長的時間關注與較大的學術熱情,基於自己的獨立性思考,提出了一些創新性命題與學術觀點,發表了一些影響性的學術成果,展現了學術研究的興趣所在,顯現出了較強的學術潛質。
著作
1.《人身危險性研究》,(獨著,22萬字)法律出版社,2010年10月版。
2.《和諧社會語境下的刑法觀沉思》,(合著,30萬字)合肥工業大學出版社,2009年4月版。
論文
1.“當場醉酒”刑事歸責的路徑探討——基於實體與程序的雙重視角,載《法治研究》2017年第4期;
2.刑事疑難案例雙師同堂教學模式的反思與改革,載《海峽法學》2017年第2期;
3.社區矯正檢察監督機制的改革與完善,載《湖北社會科學》2017年第3期;
4.對我國毒品犯罪刑罰適用問題的反思,載《理論探索》2017年第2期;
5.寬嚴相濟刑事政策指導下的累犯適用,載《武漢科技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7年第1期;
6.異種自由刑並罰的立法問題及其化解,載《現代法學》2016年第5期;
7.《刑法修正案(九)》的刑罰特點及其前置化趨勢,載《凈月學刊》2016年第3期;
8.“人身危險性”與“社會危險性”的糾纏與釐定,載《法治研究》2016年第3期;
9.刑事和解在刑事實體法上的理念對接與完善,載《理論探索》2016年第2期;
10.自首與立功競合時該如何認定問題研究,載《法商研究》2016年第1期;
11.論職業化能力提升目標下的法學實習基地改革——基於實證調研的現實考察,載《海峽法學》2015年第4期;
12.勞教制度廢除后的法律銜接機制探究,載《暨南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5年第12期;
13.“嚴格責任”抑或“推定責任”——性侵未滿12周歲幼女的責任類型辨識,載《法學家》2014年第2期;
14.在民性中理性的審視與反思司法——兼論實踐法學教育觀,載《蘭州學刊》2014年第2期;
15.認真對待人身危險性,載《比較法研究》2014年;
16.量刑根據的現實批判及其重塑——“雙層次量刑根據說”的提倡,載《暨南學報》2014年;
17.巨額財產來源不明罪的現實境遇及其立法完善,載《刑法論叢》2013年1月(第32卷);
18.評1997年《刑法》第365條的性質認定,載《法商研究》2013年第3期;
19.刑事立法的政策導向與技術制衡,載《中國法學》2013年第3期;
20.回眸與啟示:對我國古代死刑執行方式的省思,載《刑法論叢》2013年9月;
21.空缺與補位:劫持火車罪的成立及其論證,載《刑法論叢》2012年第1期;
22.人身危險性與傳統刑事司法的理論契合,載《理論月刊》2012年第1期;
23.單位累犯的理論剖析與實踐分析,載《當代法學》2012年第1期;
24.醉駕:“一律入刑”還是“區別對待”,載《法制與社會發展》2012年第1期;
25.受賄罪中“為他人謀取利益的”內涵界定,載《理論月刊》2012年第9期;
26.論刑罰目的性限縮解釋方法在刑事司法中的適用,載《法商研究》2012年第9期(人大複印資料2013年第3期全文轉載);
27.聚眾實施性行為的非犯罪化考量——以南京換偶案為例,載《中國人民公安大學學報》2012年第6期;
28.構築食品、藥品安全的金色防線,載《人民法院報》2012年8月18日;
29.刑事和解能與傳統刑事司法相對接,載《人民法院報》2012年1月19日;
30.教育刑與刑罰的教育功能,載《法學研究》2011年第6期;
31.穿行於刑法基本原則中的人身危險性,載《浙江社會科學》2011年第2期;
32.未成年人的人身危險性及其征表,載《西南政法大學學報》2011年第1期;
33.圍城內外的迷失:婚戀關係引發惡性案件的現實分析,載《中南大學學報》2011年第3期;
34.醉駕的拘役刑有待商榷,載《人民法院報》2011年1月9日;
35.食品安全:既要法制宣傳又要法治治理,載《人民法院報》2011年5月10日;
36.保安處分的現實價值與命運歸屬,載《蘭州學刊》2011年第5期;
37.“不滿18周歲的人除外”之合理解釋,載《人民法院報》2011年7月10日;
38.“醉駕”在“一律入罪”與“區別對待”中的抉擇——與劉仁文商榷,載《中國社會科學報》2011年7月28日;
39.法律誠信必須在法律執行中實現,載《人民法院報》2011年7月30日;
40.刑訴大修閃爍著人性光芒,載《人民法院報》2011年8月27日;
41.打防涉黑犯罪應建立多元應對措施,載《人民法院報》2011年9月4日;
42.特殊累犯適用範圍需審慎判定,載《人民法院報》2011年9月29日;
43.人身危險性評估的路徑探索與體系構建,載《中國人民公安大學學報》2011年第2期;
44.吸毒檢測程序的現實困境與出路探尋,載《海南大學學報》2011年第6期;
45.網路遊戲與青少年犯罪的互動歸因及其化解,載《青少年犯罪問題》2010年第1期;
46.未成年人刑罰適用的邊界,載《刑法論叢》2010年第1期;
47.法律與道德理性反思及其批判,載《遼寧大學學報》2010年第1期;
48.反思人身危險性在定罪機制中的定位,載《法商研究》2010年第4期(人大複印資料2011年第1期全文轉載);
49.人身危險性評估的理性反思,載《中國刑事法雜誌》2010年第6期;
50.訴訟欺詐的性質認定與出路探尋,載《中南大學學報》2010年4期;
51.“胡斌案”量刑問題的理性質疑,載《前沿》2010年第9期;
52.“虛幻的道德”抑或“真實”,載《法制與社會發展》2010年第6期(人大複印資料2011年第2期全文轉載);
53.刑事和解在實體與程序二維視角的考量,載《理論導刊》2009年第1期;
54.注射刑的理論困境與現實走向——以美國刑事司法為中心的考察,載《中國刑事法雜誌》2009年第4期(人大複印資料200年第9期全文轉載);
55.注射刑在我國的實踐困境及其價值根基,載《江西公安專科學校學報》2009年第3期(人大複印資料2009年第12期全文轉載);
56.加工復原彩票並重新出售的行為如何定罪,載《人民檢察》2008年第2期;
57.枉法仲裁罪追訴方式之變更及提倡,載《中國刑事法雜誌》2008年第7期;
58.盜竊GPS財物既未遂問題探析,載《人民檢察》2007年第3期;
59.監督過失理論及其過失主體的限定,載《中國刑事法雜誌》2007年第5期;
60.我國大陸與港澳台地區普通累犯制度比較研究,載《刑法論叢》2007年第12卷;
61.我國法治視野下刑罰目的的理性選擇,載《河南科技大學學報》2006第1期(人大複印資料2006年第6期全文轉載);
62.批判與重構:未成年人累犯問題——從本體刑法法角度的思考,載《青年研究》2006年第8期;
課題
1.國家社科青年項目:教育刑理論的實踐回應與規範運行研究(主持,2012年5月-2014年12月,編號:12CFX035);
2.重慶市教育科學重點課題:重慶市法學教育實習基地改革研究(主持,2012年10月-2014年12月,編號:1202065)
3.重慶市教委規劃課題:高等教育考試誠信機制研究(主持,2011年10月-2013年10月,編號:2011-KS-028);
4.中國博士后:注射刑的實體價值與程序完善研究(主持,2011年11月-2012年7月,編號:2011M500654);
5.重慶市博士后:行刑變革視域中的注射刑研究——基於實體與程序的雙項視角(主持,2011年9月-2012年7月,編號:渝XM201103006);
6.最高人民檢察院:社區矯正的法律監督機制(主持,2010年7月-2011年11月,編號:GJ2010D09);
7.西南政法大學青年創新團隊建設:社會管理創新視域下的刑罰現代化變革(主持,2012年3月-2014年3月,編號:XZQNCXTD2011-02);
8.西南政法大學重點課題:刑事立法的政策導向與技術制衡(主持,2012年1月-2014年1月,編號:2011—XZZD10);
9.西南政法大學重點課題:校外標準化示範法學實習基地建設研究(主持,2012年8月-2014年12月,編號:2012ZD07);
10.重慶市江北區人民檢察院橫向課題:刑事檢察創新理論研究(主持,2012年12月-2013年12月);
11.中國法學會自籌課題:科學發展觀與刑法改革研究(主持,2009年7月-2010年11月,編號:CLS-D0959);
12.中國法學會自籌課題:刑事事實的證明因素研究(主持,2012年7月-2013年7月,編號:CLS2012)。

獲得榮譽


時間獎項全稱具體獎項頒獎機構
2007年百家網站奧運相關法律法規知識競賽三等獎司法部
2007年文體活動先進個人西南政法大學法學院
2008年教學一等獎西南政法大學法學院
2009年優秀學術論文優秀獎重慶市高級人民法院
2009年教學工作先進個人西南政法大學法學院
2009-2010年本科生指導工作突出貢獻獎西南政法大學法學院
2010年科研三等西南政法大學法學院
2010年基層檢察機關服務城鄉統籌研討會有獎徵文二等獎
2011年本科教學工作量突出獎貢獻獎西南政法大學法學院
2011年“我的風采”授課競賽三等獎西南政法大學法學院
2011年本科生導師工作先進個人西南政法大學法學院
2011年科研一等獎西南政法大學法學院
2011年本科教學質量先進個人西南政法大學法學院
2011年教學效果先進個人西南政法大學法學院
2011年“精彩一課”一等獎西南政法大學法學院
2012年科研二等獎西南政法大學法學院
2012年第七屆學術論壇上二等獎中國法學會
2013年“科研突出貢獻獎”
2013年重慶市“兩江法治論壇”徵文一等獎
2013年重慶市第八屆社會科學優秀成果獎三等獎
2014年全國大學生模擬法庭競賽一等獎、優秀指導教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