佔位性病變
醫學影像診斷學中的專用名詞
佔位性病變是醫學影像診斷學中的專用名詞,通常出現在X射線、B超、CT等檢查結果中。是指被檢查的部位有一個“多出來的東西,這個“多出來的東西”可使周圍組織受壓、移位。佔位性病變通常泛指腫瘤(良性的、惡性的)、寄生蟲等,而不涉及疾病的病因。
佔位性病變並不等於是癌症。臨床工作中,有經驗的醫生結合患者的病史,一般都可做出較明確的診斷。只有在難以確定的情況下,才使用這個名詞。此時,醫生會要求患者提供更詳細的病史,以及參考其他檢查,或做一些特殊的CT掃描進一步明確。
佔位性病變根據性質不同可分為惡性佔位性病變和良性佔位性病變。惡性佔位性病變主要包括癌、肉瘤等,其中常見的是癌。肉瘤是一種來源於血管內皮細胞的惡性腫瘤,比較少見,但一般不會到處轉移,生存期比癌時間長,。
良性佔位性病變從大體上可分為囊性佔位和實質性佔位兩種類型,囊性佔位性病變主要包括囊腫、膿腫、等,其中囊腫較常見;實質性佔位主要包括血管瘤、細胞腺瘤、局灶性結節性增生、局灶性脂肪肝、炎性假瘤、瘤樣增生等,其中以血管瘤最為常見。發現有佔位病變后,首先要定性論斷,即確定病人佔位的性質,是良性還是惡性。各種影像學檢查不但可以配合定性論斷,還可以進行定位論斷,也就是進一步確定佔位病變的位置、大小、數目及其與周圍組織的關係,定位診斷最常用的是CT、核磁共振掃描成像、B超,必要時可應用動脈血管造影,為能否手術治療提供依據。
絕大多數的佔位性病變對人體的危害是對其周圍組織器官的壓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