鄂爾多斯人
學術用語
鄂爾多斯人實際上就是河套人,“鄂爾多斯人”這一名詞作為學術用語提出大致在2003年,隨後幾年在學界引起了將“河套人”改為“鄂爾多斯人”的激烈爭論。
2006年劉雲山同志在聽取巴彥淖爾市委負責同志關於河套文化節和河套文化研究會工作彙報后指出:河套文化是一個大的區域文化體系,要克服狹隘的區域文化觀念。這就為這場曠日持久的學術爭論劃上了一個圓滿的句號。
2003年12月中旬,內蒙古自治區鄂爾多斯市舉行紀念活動,紀念“河套人”發現80周年,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研究員黃慰文、中國科學院蘭州寒區旱區環境與工程研究所研究員董光榮、內蒙古考古研究所研究員陸思賢等考古專家學者建議,“河套人”更名為“鄂爾多斯人”比較符合實際。
“河套人”是1922年在鄂爾多斯市烏審旗河南鄉首次發現的,其遺址位於薩拉烏蘇河流域。據考古學家黃慰文介紹,1922年,法國博物學家、北疆博物院(天津自然博物館的前身)創辦人桑志華到薩拉烏蘇考察時,在當地蒙古族嚮導的引導下,採集到許多動物化石和一塊人類股骨。他在天津整理標本時,從發掘到的化石中認出一枚人牙,加拿大人類學家步達生在發表的研究報告里將之定為“鄂爾多斯人牙”。因漢譯將“OTDOS”誤譯成“河套”,於是“河套人”成了中國化石人類家族裡的一員。其實,位於內蒙古中部南麓黃河河谷里的河套平原與鄂爾多高原互不相干,“河套人”理應正名為“鄂爾多斯人”。
但近幾年來,改"河套人"為"鄂爾多斯人"的學術爭論屢屢發生。這場爭論大致分為兩派,一派力主沿用"河套人",他們認為"河套人"沒有錯,不存在改的道理;另一派主張改"河套人"為"鄂爾多斯人",認為是學術的創新,雙方圍繞:
2.鄂爾多斯究竟與河套相不相干?
這關鍵性兩點展開了激烈的辯論,雙方引經據典各陳其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