憤憤不平是一個成語,拼音是fèn fèn bù píng,出自《漢書·劉據傳》:“太子進則不得見,退則困於亂臣,獨冤結而亡告,不忍忿忿之心,起而殺充,恐懼逋逃。”
意思是憤憤:很生氣的樣子。心中不服,感到氣憤。
在句中一般用作謂語、狀語、定語;指心中不服。
憤憤:。服,憤。
《漢·劉據傳》:“則,退則困亂臣,獨冤亡,忍忿忿,殺充,恐懼逋逃。”唐·
許嵩《
建康實錄》:“自爾憤憤不平,每酒後輒詠
魏武帝樂府。”
,惱。《喻言》卷二:“樞密
韓世忠憤憤不平,親詣檜府爭論,俱各罷斥。”《隋唐演義》三三回:“令狐達爭不過叔謀,憤憤不平,只得自回衙宇,寫本題奏去了。”
怒火中燒、怒氣滿腹、義憤填膺。
憤憤不平
平心靜氣、
四重境界、心平氣和、心服口服、隨遇而安、知足常樂。
農民們對不斷加重的經濟負擔憤憤不平。
作謂語、狀語、定語。
be indignant
【舉例造句】:王子成父諸人,俱憤憤不平,請於桓公,欲劫魯侯,以報
曹沫之辱。 ★明·
馮夢龍《
東周列國志》第十八回�
【拼音代碼】: ffbp
常用程度:常用。
感情色彩:貶義詞。
成語結構:偏正式。
產生年代:古代。
成語正音:憤,不能讀作“pēn”。
成語辨形:憤,不能寫作“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