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找到5條詞條名為真摯的結果 展開

真摯

漢語詞語

真摯是一個漢語詞語,讀音為zhēn zhì,意思是真誠懇切,多指朋友之間的感情。出自昭槤《嘯亭續錄·先恭王之正》。

漢語詞語


簡介

【近義詞】真誠 臻摯
【反義詞】偽善、虛假、虛偽

詳細解釋

含義
真誠懇切(多指朋友之間的感情)。
出處
清 昭槤《嘯亭續錄·先恭王之正》:“壬戌冬,路過三河旅店,見壁有文達詩,挑燈屬和,涔然淚下,其真摯也如此。”
清陳康祺《郎潛紀聞》卷十三:“讀其集中家書數篇,語語真摯,肝肺槎牙,躍然紙上,非騷人墨客比也。”
楊沫青春之歌》第一部第五章:“現在,他已看出道靜對他有了感情,而且很真摯。”

美學名詞


真誠懇切(多指朋友的感情)。審美範疇的一種,又稱壯美。
一般涵義 就審美對象而言,崇高具有強大的威力,表現在人格與道德行為中、自然界事物的狀貌樣態中、藝術作品的形態與格調中;就審美經驗而言,它使主體受到震撼,帶有莊嚴感或敬畏感,甚至伴有某種程度的恐懼或痛苦。無論從對象特徵還是從審美經驗的內容看,崇高都不同於優美。優美是狹義的美,審美對象不包含丑的因素,在審美經驗上升起較為純粹的愉悅;崇高的審美對象通常包含各種不同類型丑的因素,在審美經驗上總要通過從丑所引起的痛苦或壓抑中掙脫出來,轉而在主體自身找到凌駕它的力量,才達到堅信主體威力的巨大喜悅。同其他審美範疇相比較,崇高與悲劇性相近,都伴有巨大的情感跌宕。
實踐主體能動性方面的崇高,表現為人格與道德行為中的強大威力。例如,英雄人物為造福人類,忍受各種難以想象的肉體痛苦和精神痛苦,這種無所畏懼的堅強意志,不可抗拒地令人震撼。實踐對象化領域中的崇高,表現為自然界事物狀貌樣態中的強大威力。I.康德曾把它們區分為數學的(數量的、體積的、空間的、靜態的)與力學的(力量的、能量的、動力的、動態的)兩類,實際上兩者常交融並存。例如,怒濤狂嘯的海洋,岩漿噴涌的火山,它們的威力令人驚駭戰慄,但人類經過宏偉的實踐,已能在它們面前不受傷害,因而這種種自然景象反而證實人類實踐具有能夠超越它們的威力,從而使人認識到自己的崇高使命。藝術作品可以把這兩方面的表現融為一體,以人格心靈的崇高為內容,以物體景象的崇高為形式,使震撼人心的威力更為凝鍊集中,L.von 貝多芬的第三、第九交響曲就是這樣的例子。這些崇高的對象出現在我們面前時,大大增強了我們自己人格中與之相應的力量,從而產生一種近乎狂歡的喜悅。
西方美學中的崇高,在歐洲,最早提到崇高的是公元 1世紀古羅馬一篇佚名的論文《論崇高》,作者認為崇高是“偉大心靈的回聲”,並以海洋、尼羅河多瑙河萊茵河為例進行說明。
在西方美學史上第一個把崇高與美嚴格區別開來的,是英國的E.博克(1729~1797)。他在《我們關於崇高與美的觀念的起源的哲學探討》一文中提出,崇高感情的根源是“自我保全的衝動”。博克認為,當我們遇到痛苦和危險時,就自然產生一種以保全自己為目的的反抗力量,由於痛苦和危險的消除而產生的歡欣之情不同於積極的快感,凡是能引起這種以痛苦為基礎的歡欣之情的東西,就是崇高的。康德從博克的提法中引申出崇高與美的最重要的內在區別。康德認為,崇高感是一種只能間接產生的愉快,它先經歷一種生命力在一瞬間受到阻滯的感覺,然後立刻又繼之以生命力的更強烈的迸發,它在想象力的運用上是很嚴肅的,包含著驚訝和崇敬;崇高的對象固然可以引起恐懼,但崇高感畢竟不是起於恐懼,我們之所以把威力強大的對象稱為崇高,並不是因為它可怕,而是因為它把我們的精神力量提高到超出平常的尺度,使我們在內心裡發現另一種抵抗力,使我們有勇氣去和自然界的這種表面的萬能威力進行較量;我們的理性能力里有一種非感性的尺度,把無限性作為單位包括在它下面,與它相比,自然界的一切都變得渺小,因此在我們心中就發現一種對自然界的優越感。康德強調人類本身的偉大,但沒有把人類本質力量理解為物質生產實踐,而將它歸結為心靈的理性。他在《判斷力批判》中說:“崇高不存於自然界的任何物內,而是內在於我們的心裡”;“崇高只須在我們內部和思想的樣式里去尋找根據,這種思想樣式把崇高性帶進自然的表象里去。”其實人類物質性的實踐才是崇高感的真正根源。
英國的另一些美學家不承認恐懼和痛苦在崇高體驗中的作用,認為崇高感是偉大引起的。J.拉斯金認為,崇高是偉大在感情上所產生的效果,它可以是物質的、空間的、力量的、品德的或者美的;J.薩利(1842~1923)認為崇高感是由廣博無垠的表象或理想的啟示所激發起來的一種特殊感情;A.C.布拉德雷(1851~1935)認為崇高的主要特徵是一種精神上或物質上的偉大,我們在想象的同情中與這種偉大契合一致,任何以崇高來打動我們的東西都產生出一種偉大的印象,這種偉大也可以是些平凡的事物。
按照移情說美學觀點,崇高感是同主體的精神力量相通的。一些學者認為,崇高體驗的特徵是某種具有明晰而又簡單的形式的強有力的東西,它必然含有把自我投射到對象中去的意義,而力量就等於偉大,因為觀賞者總是把空間的體積轉化為精力和威力;崇高感毫無例外地是對於人們自己力量的一種感覺,是人們自己意志力量的擴張;人們把這種力量自發地投射到對象中去,最先創造崇高感的強力和威力,在自然界中對人們顯現為自然力量的符號和標誌,在建築中顯現為抽象形式的震撼力量,在音樂中顯現為在旋律中的那種興奮和努力的擴張等等。
中國美學中的崇高 在中國的傳統美學中,崇高或壯美常用“大”來表述。它側重在主體方面、社會價值方面,而不是對象方面、自然狀貌方面。孟子把他所強調的人格美稱為“浩然之氣”。在對個體人格的評價中,他提出善、信、美、大、聖、神六個等級,提到“充實之謂美,充實而有光輝之謂大”。他所說的“大”,比一般的美在程度上更鮮明強烈,在範圍上更廣闊宏偉,是一種輝煌壯觀的美。象孔子歌頌堯的功業時所說的“巍巍”、“蕩蕩”、“煥乎,其有文章”。這樣的崇高概念與西方傳統美學中的概念相比,側重點顯然不同,但如果把這種品格同有關的遭遇聯繫起來考察,所涉及的對象世界中同樣包含引起憂患困苦的因素。孟子在論及理想人格的成長過程時曾說:“天將降大任於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行拂亂其所為,所以動心忍性,增益其所不能”,造成這些遭遇的對象世界的特徵,與西方美學所討論的崇高特徵仍是相近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