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欣根

郭欣根

郭欣根(筆名郭斌、辛庚),男,1948年生,漢族,中共黨員。安徽省太和縣人。陝西師範大學教授、碩士生導師,主要研究領域為民主社會主義、鄧小平理論和國際政治。

簡介


1982年陝西師範大學政教系畢業,獲哲學學士學位,留共運史教研室任教(1982—1990)。
1990—1995年任陝西師範大學黨委宣傳部副部長、部長,
1995—1999年任陝西師範大學第七屆黨委委員。
1996—2000年6月任陝西師範大學馬列部(經貿系)主任。
2000年7月起任陝西師範大學政治經濟學院副院長。
1997年晉陞教授,任政治學專業碩士生導師,主要研究領域為民主社會主義、鄧小平理論和國際政治。1996年起兼中國國際共運史學會理事、陝西省國際共運史學會秘書長,1999年起兼西安科技大學、西安消防技術學院客座教授、中國未來學研究所和香港國際教育交流中心特約研究員。

自傳


我長期從事馬克思主義理論教育工作,給本科生講授馬列原著、政治學、行政學、管理學,給碩士生講授《科學社會主義理論與實踐》、《周邊國家政治與經濟》、《人權專題》、《政治學原著選讀》等課程。已出版專著三部,共56萬字,主編教材8部,參編教材、辭典34部,在各種報刊發表文章200多篇,累計近300萬字。
我出生在一個工人家庭,父親是一名電工。我選擇教師職業主要取決於兩個因素:一是兒童時代受母親的熏陶。50年代,在掃盲運動中,我母親是一位夜校教師,每晚母親上課時我就坐在後面當學生。她循循善誘,十分敬業,曾獲碑林區和西安市掃盲積極分子稱號。這使我從小對教師職業產生興趣,養成愛學習的習慣。在小學、中學期間我歷任班長,學習努力,多次獲獎。初中畢業時,班主任呂忠信的評語是:“該生是一個德、智、體全面發展、品學兼優的學生”。以四門課369分的成績考入省重點中學——西安第二十中學,擔任校學生會學習部部長。大學四年曆任班學習委員,並以總評90.5的成績獲一等獎學金。第二個因素是青年時代“文革”的遭遇。1966年,正值高考前夕“文革”開始,打破了我的大學夢。先是下廠當工人,後於1968年11月到秦嶺腹地鳳縣溫江寺鄉插隊當農民,接受貧下中農再教育,后招工到鳳縣食品廠當工人,在鳳縣商業局任團總支副書記。不久先後在鳳縣審幹辦、整組辦、農業學大寨辦、縣委辦公室任秘書,總感到未上大學是人生一大遺憾。1977年10月,鄧小平恢復高考制度的消息傳來令我徹夜未眠,決心應試。在準備應試的40多天里,白天修大寨田,晚上複習到深夜,但我不覺得累,終於考入陝西師大政教系。
由於我是離開學校12年後重返校園的,特別珍惜得來不易的大學四年,邊讀書邊研究,開始發表文章。1981年,我和李軍合寫的“天不變道亦不變”刊登在《復旦學報》。1982年,我倆合寫的《社會意識有相對獨立性》刊登在甘肅《社會科學》,駁倒了尚樂林先生關於社會意識只有繼承性而無獨立性的觀點。在這些作品中,表現出年輕人大膽探索真理的精神。
留校后師從李遠金教授,承擔《馬列原著選讀》課教學。當時,正值撥亂反正時期,我把主要精力放在研讀原著上,通讀了馬恩選集和列寧選集。1983年3月,與李遠金、梁亞棟合作,由我執筆的《馬克思民主理論初探》刊登在《光明日報》。這篇文章收入人民出版社紀念馬克思誕辰百周年論文集,代表了那一時期我研學馬列原著的收穫。
從1984年起,我的研究領域拓展到共運史學科。在籌辦全國第一國際成立120周年學術討論會中,我的論文《淺談第一國際歷史的分期》刊登在《國際共運》,指出共運史教材關於第一國際前後兩期劃分法是照搬蘇聯、以路線鬥爭為依據的“左”的觀點,提出應按“初創、發展、衰落”的三段劃分法。這個觀點被寫進當年全國共運史學術研究綜述。1985年,我的研究重點轉向當代國際共運,開始接觸社會黨國際。先是參與教研室同東北師大李靖宇合作的《國際共運史重點問題論析》的撰稿。該書1987年由陝西人民出版社出版並獲優秀圖書二等獎。后在1990年參加省教工委組織的《民主社會主義評介》編寫,該書在當年全省高校蘇東形勢教育中發揮了積極作用。又在《陝西師大學報》、《高校社科情報》、《陝西社聯通訊》等發表關於民主社會主義的文章多篇,產生較大反響。如《論科學社會主義與民主社會主義的本質區別》(載陝西師大學報1991年4期)提出十點區別,被多家刊物轉載或摘要,並寫進當年全國共運史研究綜述,我在《高校社科情報》上的文章被人大報刊複印資料全文複印。在此基礎上,經過十年學習和積累,到1996年10月,我的第一部專著《民主社會主義研究》出版,該書被評為“向青年一代進行社會主義信念教育的好書”,獲省人民政府優秀社科成果三等獎。
從1987年起,我的研究重點轉向行政學和政治學。1988年,我參與省委宣傳部組織的《國家公務員知識手冊》撰稿,並任編委之一,該書出版后獲省政府優秀成果二等獎。1989年,我任第二主編的《行政管理學》由陝西科技出版社出版。1991年,陝西日報記者南峰就人權問題對我進行專訪報道。1992年,我參編的《政治學通論》一書由甘肅人民社出版,此書1996年獲北方十五省區優秀圖書二等獎。1993年《中國教育報》理論版《思想者》先後刊登我的3篇文章,其中《毛澤東的廉政觀》被《新華文摘》11期全文轉載。
也就是從1987年起,我的研究工作發生重大轉折,關注現實理論問題,並把研究重點放在當代馬克思主義——鄧小平理論的研究上。起因之一是1987年我參與省委講師團到銅川、渭南、西安三地宣講十三大報告,廣大幹部提出許多鮮活問題,急需給予解答。1988年,以我為第一作者的《政治體制改革百題》和1991年由我主編的《當代社會主義100題》便是這方面的代表。1988年,我的論文《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理論的形成和基本內容》刊登在《社會科學評論》上,人大報刊複印資料全文複印,這是研究鄧小平理論的第一篇文章。起因之二是1990年我擔任校黨委宣傳部副部長主管理論教育工作,自然要把宣傳鄧小平理論作為重點。在這方面相繼發表文章40篇。1998年,我從中選擇20篇結集成書《鄧小平理論縱橫》出版,成為西安出版社紀念十一屆三中全會20周年叢書之一。中共陝西省委宣傳部副部長劉文義為該書題序指出:“郭欣根同志是陝西師範大學一位政治理論課教師,又是一位黨的基層幹部。出於工作責任感和一位共產黨員的歷史使命感,他對馬克思列寧主義、毛澤東思想和鄧小平理論的學習、宣傳和研究,一直是十分認真的。……不論從哪個角度,本書對於廣大幹部和群眾學習、理解鄧小平理論,都是大有裨益的。因此,我預祝本書在掀起鄧小平理論學習新高潮中起到積極的作用,同時也希望,作者在學習鄧小平理論的新高潮中產生更多更高水平的理論成果。”這是對我的肯定和希望。2000年,我主編省高校統編教材《鄧小平理論概論》。我的《西部開發是實現共同富裕的戰略部署——學習鄧小平關於西部開發思想》一文被人大報刊複印資料《鄧小平理論》第7期全文複印。
從90年代起,我的研究方向逐步轉向國際政治。1992年,在鄧小平南方談話啟發下,我開始關注並主編《周邊國家政治與經濟》。該書1995年12月由甘肅人民出版社出版,1996年獲北方十五省區優秀圖書獎(陝西師大報有報道),1997年該書被確定為政治學碩士專業方向課教材。
世紀之交,如何判斷世界格局?如何分析國際形勢?圍繞這一問題,經過兩年努力,我完成了第三部專著——《21世紀世界大國發展趨勢》(21萬字,西安出版社2000年9月版)。該書回顧總結20世紀的世界格局演變,重點分析美國、歐盟、俄羅斯、印度、日本、中國等六大政治實體的歷史、經濟、政治、軍事、文化、科技,並對其在新世紀的發展趨勢作了預測。提出蘇聯解體以來,世界進入后冷戰時代,其基本格局為“一超五強、大和小戰、競爭壟斷,三化(政治多極化、經濟全球化、科學技術發展加速化)明顯。”該書出版后,在2000年10月全國共運史年會上受到同行好評。人民日報(海外版)(2001年1月9日)評論該書“立意高遠,著力前瞻,為讀者提供了一把了解世界政治格局的鑰匙”。2001年第二期《高校社科信息》發表書評稱該書是“一部未來學的新作”。
從1982年留校至今,我一直從事馬克思主義理論教學工作。1984年獲校教學質量優秀獎。1987、1989、1993年三次獲校科研綜合獎。就是在1990—1995年任校宣傳部長期間,仍義務為本科生講課。
回顧自己走過的人生道路,我有三個不悔:一是對經歷“文革”不悔,因為閱歷也是財富,正是下鄉培養了我的吃苦耐勞精神;二是對選擇教師職業不悔,儘管搞教學科研要忍耐長久的寂寞,我的三部專著都是十年學習的產物;三是對從事馬列教學不悔,因為馬列主義是一門科學。我的座右銘是“正直做人,嚴謹治學”。
目前,我主持省教委《鄧小平理論概論》教學創新模式研究,帶有10名碩士生,從事中國西部開發與安全問題的研究。21世紀是知識經濟的世紀,讓我們用知識加創新迎接新世紀!如果說取得一點成績,也是靠老師的栽培和自己的勤奮得來的。我的生平和業績先後被載入《中國100所高校中青年社科教授概覽》(1993)、《中國當代知名學者辭典》(1997)、《中國專家人名辭典》(1999年)、《21世紀人才庫》(2000年)、《世界名人錄(華人卷1)》(2000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