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作翔
劉作翔
劉作翔,男,1956年9月生,甘肅省平涼市人。1983、1987年先後畢業於西北政法學院法律本科(法學學士)和法理學專業研究生(法學碩士)。
1998年獲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生院法學博士學位。1995年起先後擔任西北政法學院教授、法理學專業碩士生導師、《法律科學》雜誌主編等。2000年2月調任中國社會科學院法學研究所工作。曾擔任法社會學研究中心主任,法理學研究室主任。現擔任法學研究所二級研究員、教授,法學理論專業博士生導師,博士后流動站合作導師,法學研究所學術委員會委員,《環球法律評論》雜誌主編,中國社會科學院院級特殊學科“法社會學學科”主持人。
劉作翔,男,1956年9月生,甘肅省平涼市人。1983、1987年先後畢業於西北政法學院法律本科(法學學士)和法理學專業研究生(法學碩士)。1998年獲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生院法學博士學位。1995年起先後擔任西北政法學院教授、法理學專業碩士生導師、《法律科學》雜誌主編等。2000年2月調任中國社會科學院法學研究所工作。曾擔任法社會學研究中心主任,法理學研究室主任。現擔任法學研究所二級研究員、教授,法學理論專業博士生導師,博士后流動站合作導師,法學研究所學術委員會委員,《環球法律評論》雜誌主編,中國社會科學院院級特殊學科“法社會學學科”主持人。獲國家人事部“1996年度國家級有突出貢獻的中青年專家”稱號,國務院1997年度“享受政府特殊津貼專家”稱號,國家七部委“全國百千萬人才工程”1995/1996年度第一、二層次人選稱號等。2004年被中組部確定為"中央聯繫專家"。2004年入選首批“當代中國法學名家”。劉作翔教授擔任中國法理學研究會副會長,中國法律社會學專業委員會副會長,中國法學期刊研究會副會長,北京市法學會法理學研究會副會長,等。劉作翔教授的主要研究領域和研究方向有法理學、法律文化理論、法社會學、民主法治理論、法學發展問題等。
從1985年起,劉作翔教授發表學術文章 300餘篇,有60多篇被《新華文摘》、人大報刊複印資料等全文轉載和轉摘。出版個人學術著作10部,代表著作是《法律文化理論》(商務印書館1999年出版,已重印7次,達2.1萬冊),《我之法學觀——劉作翔文章選》(湘潭大學出版社2008年出版),《思想的碎片——劉作翔法學言論選》(中國法制出版社2012年出版),《思想的記錄——劉作翔法學演講選》(廈門大學出版社2013年出版),《思想的碰撞——劉作翔法學演講與對話選》(方誌出版社2014年出版),《權利衝突:案例、理論與解決機制》(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14年出版),《權利與規範理論——劉作翔法學文章與讀書筆記選》(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2014年出版),《法治的路徑——項目研究報告(2001-2006)》(山東人民出版社2008年出版),《法理學視野中的司法問題》(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年出版),等。主編法律碩士專業學位研究生教材《法理學》(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5年出版)、《中國社會科學院法學博士后論叢》第一卷(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2004年出版)等,主編、參編其它著作、教材、辭書等110多部。獲各級、各類學術獎30多項,其中省部級以上獎10多項。
現擔任法學研究所二級研究員、教授,法學理論專業博士生導師,博士后流動站合作導師,法學研究所學術委員會委員,《環球法律評論》雜誌主編,中國社會科學院院級特殊學科“法社會學學科”主持人。
獲國家人事部“1996年度國家級有突出貢獻的中青年專家”稱號,國務院1997年度“享受政府特殊津貼專家”稱號,國家七部委“全國百千萬人才工程”1995/1996年度第一、二層次人選稱號等。2004年被中組部確定為"中央聯繫專家"。2004年入選首批“當代中國法學名家”。
劉作翔教授擔任中國法理學研究會副會長,中國法律社會學專業委員會副會長,中國法學期刊研究會副會長,北京市法學會法理學研究會副會長,等。
劉作翔教授的主要研究領域和研究方向有法理學、法律文化理論、法社會學、民主法治理論、法學發展問題等。
1985年以來,先後在《法學研究》、《中國法學》、《求是》、《法律科學》、《法學》、《法制日報》、《檢察日報》等報刊發表學術論文160多篇,其中有40多篇被《新華文摘》、中國人民大學報刊複印資料及《中國社會科學文摘》等全文轉載和轉摘;出版個人學術專著5部,代表著作是《法律文化理論》(商務印書館1999年出版),《邁向民主與法治的國度》(山東人民出版社1999年出版),《法理學視野中的司法問題》(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年出版);主編法律碩士教材《法理學》1部(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5年出版),主編《中國社會科學院法學博士后論叢》(第一卷)1部(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2004年出版),主編學術專著《法與公平論》1部(西北大學出版社1995年出版),參編教育部、司法部、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生院《法理學》統編教材5部,參編其他法學著作、教材、工具書等40多部;獲各類學術獎30多項,其中省部級以上獎10多項。
1.《論法律文化》
《法學研究》1988年第1期發表。此文獲陝西省法學會頒發的“陝西省法學會第三屆法學優秀成果一等獎”(1991年);被評為“司法部直屬院校七五期間優秀論文”(1994年),榮獲證書,並收入《司法部直屬院校‘七五’期間優秀論文集》(北京理工大學出版社1994年5月版)一書。
2.《廉政與權力制約的法律思考》
《法學研究》1991年第5期發表,此文被中國社會科學院文獻情報中心《學術論文活頁文選》摘登;被評為西北政法學院校慶35周年優秀論文,收入《西北政法學院校慶35周年優秀論文集》一書;獲陝西省1996年度人文社科優秀成果二等獎。
3.《法律的理想》
《法學研究》1994年第6期發表。此文被中國人民大學複印報刊資料《法學》1995年第2期全文轉載;《文摘報》1995年1月12日簡介;《法制日報》1995年8月30日作簡介;《新華文摘》1995年第3期刊登目錄;《法學研究》1995年第1期《1994年中國法學研究回顧》一文將此作為“1994年法理學研究新思維”予以簡介。
此文獲西北政法學院第三次優秀科研成果一等獎(1995年);獲西安市委、市人民政府頒發的第二次社科優秀成果二等獎(1996年2月);1996年12月被評為“司法部直屬院校‘八五’期間優秀論文”,榮獲證書,並收入《司法部直屬院校“八五”期間優秀論文集》(法律出版社1996年12月版)一書。
4.《法治社會中的權力和權利定位》
《法學研究》1996年第4期發表。主要觀點在《法學研究》1996年第3期綜述文章中刊登,並被《新華文摘》1996年第7期轉載。此文獲西安市法學會1996年度優秀法學成果一等獎;獲1998年陝西省教委人文社科優秀成果二等獎;獲1998年司法部優秀科研成果三等獎;獲中國法學會1998年徵文評比二等獎;獲陝西省法學會1993-1998法學優秀成果一等獎;1998年7月被評為“司法部直屬院校‘九五’期間優秀論文”,榮獲證書,並收入司法部直屬院校“九五”期間優秀論文集《政法論叢》(法律出版社1999年6月版)一書。
5.《世紀之交中國法學研究問題前瞻》(與劉鵬飛合署)
《法學研究》1999年第4期發表。《新華文摘》1999年第10期刊登目錄。
6.《中國司法地方保護主義之批判——兼論“司法權國家化”的司法改革思路》
《法學研究》2003年第1期發表。《中國社會科學文摘》雜誌2003年第3期“論點摘要”摘登,《中國社會科學文摘》雜誌2003年第6期“熱點問題”欄目轉載。
7.《案例指導制度的理論基礎》(與徐景和合署)
《法學研究》2006年第3期發表。中國法學會《法學文摘》2006年8月10日第13期轉摘。
8.《現代法律觀念的培植是實現法治國家的觀念基礎》(紀念依法治國基本方略實施十周年筆談)
《法學研究》2007年第4期發表。
9.《跳出“周期率”,要靠民主,更要靠法治——鄧小平“民主法治”理論對毛澤東思想的繼承與發展》(與肖周錄合署)
《中國法學》1995年第2期發表。此文發表后,被中國人民大學複印報刊資料《毛澤東思想研究》1995年第3期全文轉載;中共中央黨校出版社、中國警官大學出版社大型叢書《中國領導科學文庫》收入此文;中央黨校出版社《鄧小平理論研究文庫》全文收入此文;中紀委紀檢所、中國監察學會《研究參考》1995年第7期轉載;由改革出版社1996年8月版的北京市“三五”普法幹部必讀書《學習鄧小平民主與法制思想》一書全文收入了此文;《新華文摘》1995年第8期刊登目錄。此文受邀參加了中國法學會1996年1月“鄧小平民主法制思想研討會”;獲陝西省法學會1995年“長安杯”優秀法學論文一等獎;1996年4月獲全國“中國法治之路”青年法律論文評比二等獎(此是最高獎,一等獎空缺)。
10.《關於幾個法學問題的思考》
《中國法學》1995年第6期發表,中國人民大學複印報刊資料《理論法學?法史學》1996年第3期全文複印轉載。
11.《追求科學、追求真理、追求理想》(筆談)
《中國法學》1994年第2期發表。《新華文摘》1994年第8期刊登目錄。
12.《權利衝突的幾個理論問題》
《中國法學》2002年第2期發表。《新華文摘》2002年第7期目錄索引。《中國社會科學文摘》2002年第4期“論點摘要”摘登。被列入“中國法學類高影響論文評介前50”(1978-2008),收入上海交通大學出版社2009年4月出版的《中國法學高影響論文評介》(1978—2008)一書中。此文獲中國社會科學院法學研究所2003年度優秀科研成果三等獎。
13.《法與社會公平的文化透視》
《現代人報》1989年1月3日發表。《新華文摘》1989年第3期全文轉載。
14.《轉型時期的中國社會秩序結構及其模式選擇》
《法學評論》1998年第5期發表。《新華文摘》1999年第2期全文轉載;中國人民大學複印報刊資料《法理學?法史學》1998年第12期全文轉載;《新華文摘》1999年第1期刊登目錄;《高等學校文科學報文摘》1999年第1期轉摘。1999年,此文獲西安市委、市人民政府頒發的“西安市第三次社會科學優秀成果一等獎”。
15.《多元的時代與多元的法學——邁向21世紀的中國法學走向》
《學習與探索》1995年第3期發表。《新華文摘》1995年第8期全文轉載;中國人民大學複印報刊資料《法學》1995年第7期全文轉載。此文獲西安市法學會1995年度優秀法學論文特等獎,並獲1996年度全國法理學年會優秀論文獎及證書。
16.《法理學的定位——關於法理學學科性質、特點、功能、名稱等的思考》
《環球法律評論》2008年第4期發表。《新華文摘》2009年第1期全文轉載。中國人民大學複印報刊資料《法理學?法史學》2008年第10期全文轉載。
17.《法律文化的結構層次》
中國社會科學雜誌社《未定稿》雜誌1988年第1期發表。
18.《擴大公民有序的政治參與——實現和發展社會主義民主的一條有效途徑》
《求是》雜誌2003年第12期發表。香港《信報》2003年6月25日對此文有評論;中國人民大學複印報刊資料《社會主義論叢》2003年第8期全文轉載。
19.《從陝西看經濟不發達地區政治體制改革的戰略對策》(研究小組集體撰寫)
《紅旗》雜誌1988年第6期發表。
20.《應當建立決策者的法律責任制度》(與張忍成合署)
《光明日報》1988年7月28日發表。中國人民大學複印報刊資料《法學》1988年第8期全文轉載。獲陝西省機關工委“大家談改革”徵文二等獎。
21.《依法執政是依法治國的具體體現》
《光明日報》2005年8月2日第5版發表。
22.《法學教育應提倡案例教學法》
《中國法制報》1986年4月7日發表。
23.《改革我國法學教學法的構想》
西北政法學院《教學研究》1985年第4期發表。
24.《現代化與法制》
西北政法學院院刊1985年12月15日第3版發表。
25.《福澤渝吉的法律思想》
《外國法學研究》1986年第1期發表。
26.《略論韓非法概念及其特徵》
《西北政法學院學報》1986年第2期發表。
27.《淺議法律人才的培養》
西北政法學院《教學研究》1986年第3期發表。
28.《論法的本質》
《全國首屆青年法學工作者學術討論會論文集》,陝西省法學會1986年印製。
29.《各國立法有關新聞出版自由的限制性法律規定》(與馬嶺合署)
《外國法學研究》1987年第1期發表。
30.《法律文化有幾種類型?》
《社會科學報》1987年4月30日發表。
31.《政治體制改革的目標、措施、辦法》
陝西《支部生活》雜誌1987年第11-12合期發表。
32.《中國現代化進程中的法律文化傳播》
《社會科學評論》1988年第8期發表。
33.《試論法律文化的結構層次》
《西北政法學院學報》1988年第1期發表。
34.《“代表意識”小議》
《陝西日報》1988年4月6日發表。
35.《當代中國法律文化的衝突與選擇》
《政治與法律》1989年第1期發表。
36.《改革要求建立決策者的法律責任制度》
《法學內參》1988年第4期發表。
37.《權力沒有約束,就會腐化——決策者法律責任的追懲》
《深圳法制報》1988年8月13日發表。
38.《為什麼說四項基本原則是立國之本,改革開放是強國之路》
《共產黨人》1988年第8期發表。
39.《社會主義初級階段西部地區政治體制改革的戰略選擇》(研究小組集體撰寫)
《理論導刊》1988年第11期發表。
40.《權力制約新思路:用責任制約權力》
《理論信息報》1989年5月1日發表。《文摘報》1989年5月18日轉載。
41.《民主乎?集權乎?——理論界關於新權威主義的論爭》
《理論導刊》1989年第4期發表。 42.《法律觀念對實現法律制度的影響》
《西安經濟報》1989年10月7日發表。
43.《怎樣採取有效措施逐步緩解分配不公的社會矛盾》
陝西《支部生活》雜誌1989年第12期發表。
44.《關於21世紀的對話——讀〈展望21世紀〉》
《西北大學學報》(哲社版)1990年第2期發表。
45.《溫斯坦萊法律思想述評——讀〈自由法〉》
《法律科學》1990年第2期發表。
46.《觀念變革:西部經濟起飛的精神動力》
《勞動周報》1990年9月28日發表。
47.《在社會主義法制建設中應當重視權利問題》
《當代法學》1990年第4期發表。
48.《從法律文化角度看社會治安綜合治理》
《法學內參》1991年第5期發表。
49.《關於建立責任制約機制的思考》
《人文雜誌》1991年第2期發表。
50.《中國現代化與法制》
《理論導刊》1991年第3期發表。《新華文摘》1991年第6期刊登目錄。
51.《法律文化衝突的原因與形式》
《法律科學》1992年第5期發表。《學術研究動態》1992年第5期轉摘。
52.《研究權力制約問題的理論價值和實踐意義》
《政治與法律》1992年第1期發表。中國人民大學複印報刊資料《中國政治》1992年第2期全文轉載。
53.《法律遇到了挑戰》
《現代人報》1992年10月27日發表。
54.《建立適應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法律新體制》
《法學內參》1993年第1期發表。
55.《法律文化現代化初探》
《西安石油學院學報》(社科版)1993年第1期發表。
56.《中國法律文化現代化的歷史動力及其轉換機制》
《法律科學》1993年第3期發表。
57.《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新體制,應積極吸收和借鑒西方法律文化》
《社會科學報》1993年9月3日發表。
58.《試論新舊體制交替中的政府職能轉變》
《陝西日報》1993年10月13日發表。
59.《以新的姿態跨入二十一世紀》
《法律科學》1993年第5期發表。
60.《他山之石,可以攻玉——關於西方法律文化的借鑒問題》(筆談)
《南京社會科學》1993年第5期發表。《新華文摘》1994年第1期刊登目錄。
61.《市場經濟條件下政府職能的幾個問題》
《政法論壇》1994年第1期發表。中國人民大學複印報刊資料《法學》1994年第5期全文轉載。
62.《法律的理想與相關法學概念關係的法理學分析》
《法律科學》1994年第4期發表。《高等學校文科學報文摘》1994年第5期轉摘;《新華文摘》1994年第9期刊登目錄。
63.《私法文化與行政權力》
《長白論叢》1994年第4期發表。
64.《法制:現代化建設的重要保證——學習鄧小平同志的法制思想》
《理論導刊》1994年第6期發表。
65.《我們需要什麼樣的法理學——比較?借鑒?革新》
《法學》月刊1994年第8期發表。 66.《法制現代化進程中的中國法律教育》
《中外法學》1994年第5期發表。
67.《理想的法律模式之建構原則》
《法商研究》1994年第6期發表。
68.《法律的理想與理想的法律》
《政治與法律》1995年第1期發表。《新華文摘》1995年第4期刊登目錄。
69.《理想的法律模式建構之內容要件》
《法律科學》1995年第2期發表。中國人民大學複印報刊資料《法學》1995年第7期全文轉載;《高等學校文科學報文摘》1995年第3期轉摘;《新華文摘》1995年第5期刊登目錄。此文獲全國“中國法治之路”青年法律論文評比優秀獎。
70.《理想的法律模式建構之形式要件》
《法商研究》1995年第2期發表。中國人民大學複印報刊資料《法學》1995年第7期全文轉載。
71.《我國法理學發展的外部環境與內部條件》(筆談)
《法律科學》1995年第3期發表。中國人民大學複印報刊資料《法學》1995年第7期全文轉載。
72.《試論司法公平的實現》(與雷貴章合署)
《政法論壇》1995年第3期發表。收入《依法治國論文集》,吉林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
73.《行政執法公平實現的具體條件》(與張洪明合署)
《法學》月刊1995年第6期發表。收入《依法治國論文集》,吉林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
74.《行政執法行為中的公平要求》(與張洪明合署)
《南京大學法律評論》1995年秋季號發表。中國人民大學複印報刊資料《憲法?行政法》1996年第1期全文轉載。
75.《公平:法律追求的永恆價值——法與公平研究論綱》
《天津社會科學》1995年第5期發表。
76.《多元化是法理學發展的必由之路》(筆談)
《政治與法律》1995年第6期發表。
77.《現代化外向型城市法制建設環境要素分析》(與郭微、李少堂合署)
《理論導刊》1996年第5期發表。
78.《儒家義利觀與現代法的價值取向》
《長白論叢》1996年第1期發表。
79.《現代企業制度的產權特徵》(與魯吉安合署)
《當代經濟科學》1996年第1期發表。
80.《關於我國國有企業產權制度改革的法學思考》(與魯吉安合署)
《黑龍江政法管理幹部學院學報》1996年第2期發表。
81.《世紀之交的中國法學應重視法學學問題的研究》
《法學》1996年第4期發表。中國人民大學複印報刊資料《理論法學?法史學》1996年第6期全文轉載。
82.《堅持學術性是辦好學報的關鍵》
《三秦論壇》1996年第1期發表。
83.《法律的作用及其局限性》
《法制與社會發展》雜誌1996年第2期發表。《高等學校文科學報文摘》1996年第4期轉摘;中國人民大學複印報刊資料《理論法學?法史學》1996年第6期全文轉載。
84.《神聖的憲法權利與“社會公德”的衝突》
《法學》1996年第3期發表。《新華文摘》1996年第5期刊登目錄。
85.《實現法治必須堅持的兩個法治原則》(筆談)
《法律科學》1996年第3期發表。中國人民大學複印報刊資料《理論法學?法史學》1996年第7期全文轉載。
86.《實現法治:我們的理想與追求》
《政治與法律》1996年第5期發表。《新華文摘》1997年第1期“論點摘要”摘登;《甘肅日報》1997年5月24日轉載。
87.《產權概念的法理學分析》(與魯吉安合署)
南京師範大學《法制現代化研究》1996年捲髮表。
88.《取消免予起訴是向法治的回歸》
《法制周報》1996年4月23日發表。
89.《私權利:一個值得重視的法治領域》
《東方》雜誌1996年第4期發表。收入《政治中國》一書,今日中國出版社1998年7月版。
90.《二十世紀中國法制的現代化》
《社會科學報》1996年10月10日發表。
91.《20世紀的回顧與展望》
《法律科學》1996年第5期發表。中國人民大學複印報刊資料《理論法學?法史學》1996年第11期全文轉載。
92.《法理學研究的一般特點及其功能》
《法律科學 》1996年第6期發表。中國人民大學複印報刊資料《法理學?法史學》1997年第2期全文轉載;《高等學校文科學報文摘》雜誌1997年第1期轉摘;《新華文摘》1997年第1期刊登目錄。
93.《中國法律文化現代化需走整體性協調發展的道路》
《北京法制報》1997年4月30日發表。
94.《法律責任的概念分析》(與龔向和合署)
《法學》1997年第10期發表。中國人民大學複印報刊資料《法理學?法史學》1998年第2期全文轉載。
95.《20世紀中國法律文化現代化的歷史回顧及問題思考》
《法制現代化與中國經濟發展》發表,南京師範大學出版社1997年12月版。
96.《法律與道德:中國法治進程中的難解之題》
《法制與社會發展》1998年第1期發表。《新華文摘》1998年第5期刊登目錄;中國人民大學複印報刊資料《法理學?法史學》1998年第5期全文複印。獲陝西省法學會1997年優秀論文一等獎。
97.《從文化概念到法律文化概念》
《法律科學》1998年第2期發表。中國人民大學複印報刊資料《法理學?法史學》1998年第5期全文複印。
98.《作為方法論意義的法律文化——關於“法律文化”的一個釋義》
《法學》月刊1998年第6期發表。中國人民大學複印報刊資料《法理學?法史學》1998年第8期全文轉載。
99.《作為對象化的法律文化——法律文化的釋義之一》
《法商研究》1998年第4期發表。《新華文摘》1998年第11期刊登目錄。
100.《法治化:中國企業集團發展的必由之路》(與郭安元合署)
《當代經濟科學》1998年第3期發表。
101.《建立對權力的責任約束機制》
《檢察日報》1998年6月15日發表。
102.《中國法學面臨新世紀的挑戰》
《檢察日報》1998年7月13日發表。
103.《世紀之交中國法學面臨的挑戰》
《世紀論評》1998年第3期發表。《新華文摘》1998年第8期刊登目錄。
104.《發現思想,傳播思想——學術刊物的重要使命》(筆談)
《南京大學法律評論》1998年秋季號發表。
105.《法制系統中的公平要求及體現》
《法制日報》1999年4月29日發表。
106.《邁向新的高度,迎接新的世紀》(《法律科學》雜誌擴版主編寄語)
《法律科學》1999年第1期發表。
107.《邁向民主與法治的國度》
《法律科學》1999年第3期發表。
108.《邁向21世紀的中國法律文化》
《高等學校文科學報文摘》1999年第2期“首次書摘”欄目發表。
109.《法制現代化概念、釋義和實現目標》
《寧夏社會科學》1999年第3期發表。
110.《中國法制現代化的歷史道路》
《西江大學學報》1999年第2期發表。
111.《“應然”與“實然”:觀察當代中國社會秩序結構的一個新視角》
《法制日報》1999年7月1日發表。
112.《思想的價值與法治的理念》
《法制日報》1999年7月22日發表。
113.《追求法治:法學家之最高理想》
《法制日報》1999年8月5日發表。
114.《十八年前的一段回憶》
《法理學與比較法學論集——沈宗靈學術思想暨當代中國法理學的改革和發展》發表,北京大學出版社2000年1月版。
115.《好的法律環境是前提》
《經濟參考報》2000年5月17日發表。
116.《建立憲法訴訟制度的設想》
《檢察日報》2000年7月27日發表。
117.《建立政府決策的法治機制》
《檢察日報》2000年11月2日發表。
118.《我國公民的法律意識狀況及其特點》(與王海山合署)
《嶽麓法學評論》第1卷(2000年)發表,湖南大學出版社2000年11月版。
119.《中國公民權利意識的現狀》
司法改革專輯第1卷第1輯《司法審判動態與研究》發表,法律出版社2001年3月版。
120.《遵循先例:原則、規則和例外——卡多佐的司法哲學觀》(上)
《判例與研究》2001年第1期發表。
121.《遵循先例:原則、規則和例外——卡多佐的司法哲學觀》(下)
《判例與研究》2001年第2期發表。
122.《公開:溝通政府與人民的渠道——信息公開專家談》
《法制日報》2001年6月3日發表。
123.《西部大開發與法制建設》(上)(與劉瀚合署)
《北京市政法管理幹部學院學報》2001年第2期發表。
124.《西部大開發與法制建設》(下)(與劉瀚合署)
《北京市政法管理幹部學院學報》2001年第3期發表。
125.《來自西部一線的報告》(書評)
《中華讀書報》2001年7月18日發表。
126.《丈夫是否享有生育權》
《檢察日報》2001年10月9日發表。《浙江法制報》2002年4月2日轉載。
127.《“2010年形成有中國特色法律體系”的思考》
《上海市政法管理幹部學院學報》2001年第5期發表。《公安文摘參考》(四川)2001年第6期轉摘。
128.《忽略程序正義的代價——新聞“暗拍”與公民隱私權的衝突》
《檢察日報》2001年10月26日發表。
129.《到底是誰的失誤——關於周期率的思考》
《文匯讀書周報》2001年11月17日發表。
130.《入世與改變觀念》
《法制日報》2001年12月16日發表。《中國供銷合作經濟》雜誌2002年第4期轉載。
131.《西部大開發法治環境建設的幾個主要問題》
《法律與社會》2001年第5期發表。
132.《完善我國民族區域自治法律法規體系的設想》
《法學雜誌》2001年第6期發表。被選入《法學雜誌》2002年精選文章英文版。
133.《權利衝突何以如此之多》
《檢察日報》2002年2月23日發表。
134.《由兩起鐵路賠償案引發的思考》
《檢察日報》2002年3月19日發表。
135.《權利衝突:一個應該重視的法律現象》
《法學》2002年第3期發表。中國人民大學複印報刊資料《法理學?法史學》2002年第5期全文複印轉載。
136.《權利衝突:一個值得重視的法律問題——權利衝突典型案例研究》
《浙江社會科學》2002年第3期發表。
137.《在經驗事實與公理之間——對幾個觀念的反思》
《群言》2002年第6期發表。
138.《法律理想與法律文化》(訪談錄)
《湘江法苑》第5捲髮表,湘潭大學法學院2002年5月印製。
139.《法理學視野中的法的適用》
《法律適用》2002年第7期發表。
140.《法治精髓:權利的平等保護——對“權利優先”理論的批判》
《法制日報》2002年7月21日發表。
141.《社會組織的人性基礎和存在意義——一個法理的闡釋》
《法學》2002第9期發表。《高等學校文科學報文摘》2002年第6期轉摘。
142.《刑訊逼供?沉默權?實驗取證——一起“實驗取證”與“刑訊逼供”交鋒的案例及其分析和思考》
《學海》雜誌2002年第6期發表。中國人民大學複印報刊資料《訴訟法學?司法制度》2003年第3期全文轉載。
143.《司法權屬性探析》
《法制日報》2002年9月22日發表。
144.《法治的事業需要法學期刊的支撐》(筆談)
《法學》2002第10期發表。
145.《張揚權利何來“過分”》
《檢察日報》2003年3月11日發表。浙江省人民廣播電台“西湖之聲”欄目2003年3月17日全文轉播。
146.《“小廣告”引發的法律爭議》
《檢察日報》2003年3月18日發表。
147.《“體檢標準”體現權利保護》
《檢察日報》2003年3月25日發表。
148.《中國法制:回望方知漸行遠》(採訪記)
《時事報告》雜誌2003年第3期發表。
149.《保障罪犯權利從更新觀念開始》
《檢察日報》2003年4月15日發表。
150.《是正當管理還是“非法侵入”》
《檢察日報》2003年4月29日發表。
151.《權利衝突的“正當性、合法性”辨析》
《檢察日報》2003年5月13日發表。
152.《多元共存:對21世紀中國法律文化的展望》
《新疆律師》2003年第2期發表。
153.《具體的“民間法”——一個法律社會學視野的考察》
《浙江社會科學》2003年第4期發表。《方圓》雜誌2003年第11期全文轉載。
154.《記錄下思想的碎片》(《法律科學》創刊20周年筆談)
《法律科學》2003年第5期發表。
155.《感受儒雅——獻給導師李步雲先生》
《金陵法律評論》2003年春季號發表。
156.《尋求理性下的生活秩序——關於SARS的一點思考》
《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生院學報》2003年第4期發表。
157.Equal Protection of Rights: The Idea ,Belief and Essence of the Rule of Law——Critique of the Theory of “Priority of right”
CHINA LEGAL SCIENCE 2003。
158.《陪審權的司法權屬性》
《人民法院報》2003年10月27日發表。
159.《質疑“濫訴”之說》
《檢察日報》2003年12月16日發表。
160.《關於我國司法改革的建議》
中國社會科學院《信息專報》2003年第50期發表。
161.《關於我國司法改革的建議》
《中國社會科學院要報?領導參閱》2003年第33期發表。
162.《反恐與個人權利保護》
《法學》2004年第3期發表。
163.《奧斯丁、凱爾森、拉茲的法律體系理論》
《金陵法律評論》2004年春季捲髮表。
164.《信息公開、知情權與公民隱私權的保護》
《學習與探索》2004年第4期發表。中國人民大學複印報刊資料《憲法學?行政法學》2004年第10期全文轉載。
165.《“先例判決制度”在中國的實踐》
《判例與研究》2004年第4期發表。
166.《“先例判決制度”引起的學術爭論》
清華大學法學院《法律對策研究通訊》2004年第4期發表。
167.《科學的現代化理論應是全方位的》(民盟中央“科學發展觀”專題座談會發言摘要)
《群言》雜誌2004年第8期發表。
168.《鄧小平的民主法治理論及其價值》
《人民法院報》2004年8月22日發表。中國人民大學複印報刊資料《鄧小平理論、“三個代表”重要思想》2005年第1期全文轉載。
169.《中國正在進步——通過案例的觀察、感悟和批駁》
《法學家茶座》第7輯發表,山東人民出版社2004年12月版。
170.《不可行性研究與政協民主監督》(民革中央“不可行性研究與政協民主監督”學術研討會發言摘要)
《團結》雜誌2004年第6期發表。
171.《民主之道:擴大公民有序的政治參與》
《東吳法學》2005年春季捲髮表,法律出版社2005年3月出版。
172.《憲法關係與憲法性法律關係》(與馬嶺合署)
《西北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5年第4期發表。中國人民大學複印報刊資料《憲法學?行政法學》2005年第10期全文轉載。
173.《法理學的功能》
《中國社會科學院院報》2005年8月9日第2版發表。
174.《標本兼治群體性事件》
《人民論壇》2005年第11期發表。
175.《法律文化衝突論》
《黃河口司法》2005年第4輯發表。中國石油大學出版社、人民法院出版社2005年12月出版。
176.《現行戶籍制度下的權利保障――翟妹華一案之法律反思》
《檢察風雲》2006年第1期發表。
177.《平等權問題》
《學習時報》2006年1月2日第5版發表。
178.《中國的立法程序》
哈薩克《法律研究》雜誌2006年發表。
179.《為案例指導制度盡一份力》
《人民法院報》2006年3月20日發表。
180.《我國為什麼要實行案例指導制度》
《法律適用》2006年第8期發表。
181.《平等權問題種種》
《法學家茶座》第10輯發表,山東人民出版社2006年5月出版。
182.《我們為什麼要實行案例指導制度?——通過幾起案例來看實行案例指導制度的必要性》
《法學家茶座》第11輯發表,山東人民出版社2006年7月出版。
183. 《從“頭巾法案”等看政教分離原則和宗教平等權的意義》
《學習與探索》2006年第5期發表。
184.《案例指導制度有其必要性》
《人民法院報》2006年12月1日第10版發表。
185.《應允許用判例斷案》
《民主與法制》2007年第1期發表。
186.《司法和諧:目的還是手段?》
《人民司法》2007年第5期發表。
187.《我國法治發展的基本態勢》(與冉井富合署)
《中國社會科學院院報》2007年7月31日第7版發表。《北京日報》2007年8月20日全文轉載。
188.《法理學與部門法學的關係》(發言摘登)
《社會科學報》2007年9月13日第3版發表。
189.《旁聽生的回憶》
《中國審判》2007年第12期發表。
190.《公平問題和權利的平等保護》(2007年3月5日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生院博士生課程“法學前沿”講座整理稿)
《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生院學報》2008年第1期發表。中國人民大學複印報刊資料《憲法學?行政法學》2008年第6期全文轉載。
1 翟妹華一案之法律反思 劉作翔 檢察風雲 2006/01
2 標本兼治群體性事件 劉作翔 人民論壇 2005/11
3 憲法關係和憲法性法律關係 劉作翔 西北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 2005/04
4 研討會發言摘要 萬鄂湘 團結 2004/06
5 信息公開、知情權與公民隱私權的保護——以新聞採訪中的“暗拍”為案例而展開分析 劉作翔 學習與探索 2004/04
6 奧斯丁、凱爾森、拉茲的法律體系理論——根據拉茲的《法律體系的概念》一書 劉作翔 金陵法律評論 2004/01
7 法律與“原罪”問題座談會 吳玉章 環球法律評論 2004/02
8 反恐與個人權利保護——以“9·11”后美國反恐法案和措施為例 劉作翔 法學 2004/03
9 尋求理性下的生活秩序——關於“非典”的一點思考 劉作翔 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生院學報 2003/04
10 具體的“民間法”——一個法律社會學視野的考察 劉作翔 浙江社會科學 2003/04
11 中國法制: 回望方知行漸遠 信春鷹 時事報告 2003/03
12 擴大公民有序的政治參與——實現和發展社會主義民主的一條有效途徑 劉作翔 求是 2003/12
13 中國司法地方保護主義之批判——兼論“司法權國家化”的司法改革思路 劉作翔 法學研究 2003/01
14 權利衝突:一個值得重視的法律問題——權利衝突典型案例研究 劉作翔 浙江社會科學 2002/03
15 入世與改變觀念 劉作翔 中國供銷合作經濟 2002/04
16 刑訊逼供·沉默權·實驗取證——一起“實驗取證”與“刑訊逼供”交鋒的案例及其分析和思考 劉作翔 學海 2002/06
17 法理學視野中的法的適用 劉作翔 法律適用 2002/07
18 權利衝突的幾個理論問題 劉作翔 中國法學 2002/02
19 權利衝突:一個應該重視的法律現象 劉作翔 法學 2002/03
20 “2010年形成有中國特色法律體系”的思考 劉作翔 上海市政法管理幹部學院學報 2001/05
21 完善我國民族區域自治法律法規體系的設想 劉作翔 法學雜誌 2001/06
22 西部大開發與法制建設(下) 劉瀚 北京市政法管理幹部學院學報 2001/03
23 西部大開發與法制建設(上) 劉瀚 北京市政法管理幹部學院學報 2001/02
24 中國法制現代化歷史道路 劉作翔 西江大學學報 1999/02
25 法制現代化概念、釋義和實現目標 劉作翔 寧夏社會科學 1999/03
26 世紀之交中國法學研究問題前瞻 劉作翔 法學研究 1999/04
27 邁向民主與法治的國度 劉作翔 法律科學-西北政法學院學報 1999/03
28 法律與道德:中國法治進程中的難解之題——對法律與道德關係的再追問和再思考 劉作翔 法制與社會發展 1998/01
29 作為方法論意義的法律文化——關於“法律文化”的一個釋義 劉作翔 法學 1998/06
30 轉型時期的中國社會秩序結構及其模式選擇——兼對當代中國社會秩序結構論點的學術介評 劉作翔 法學評論 1998/05
31 作為對象化的法律文化——法律文化的釋義之一 劉作翔 法商研究-中南政法學院學報 1998/04
32 從文化概念到法律文化概念——“法律文化”:一個新文化概念的取得及其“合法性”劉作翔 法律科學-西北政法學院學報 1998/02
33 法治化:中國企業集團發展的必由之路——對中國企業集團法治化的幾點思考 劉作翔 當代經濟科學 1998/03
34 論法律解釋的客觀性 陳金釗 學習與探索 1997/03
35 法律責任的概念分析 劉作翔 法學 1997/10
36 論法律的作用及其局限性 劉作翔 法制與社會發展 1996/02
37 實現法治:我們的理想和追求 劉作翔 政治與法律 1996/05
38 現代化外向型城市法制建設環境要素分析 劉作翔 理論導刊 1996/05
39 法治社會中的權力和權利定位 劉作翔 法學研究 1996/04
40 世紀之交的中國法學應當重視法學學問題的研究——兼論法學學科的功能 劉作翔 法學 1996/04
41 神聖的憲法權利與“社會公德”的衝突——對浙江醫大一則決定的法律思考 劉作翔 法學 1996/03
42 法理學研究的一般特點及其功能 劉作翔 法律科學-西北政法學院學報 1996/06
43 論現代企業制度的產權結構與特徵 劉作翔 當代經濟科學-陝西財經學院學報 1996/01
44 公平:法律追求的永恆價值──法與公平研究論綱 劉作翔 天津社會科學 1995/05
45 多元化發展是法理學的必由之路 劉作翔 政治與法律 1995/06
46 法律的理想與理想的法律 劉作翔 政治與法律 1995/01
47 關於幾個法學問題的思考 劉作翔 中國法學 1995/06
48 跳出“周期率”,要靠民主,更要靠法治——鄧小平“民主法治”理論對毛澤東思想的繼承與發展 劉作翔 中國法學 1995/02
49 試論司法公平的實現 劉作翔 政法論壇 1995/03
50 多元的時代與多元的法學──邁向21世紀的中國法學走向 劉作翔 學習與探索 1995/03
51 法學的意義探究——《法制及其意義》讀後 劉作翔 法學 1995/11
52 行政執法公平實現的基本條件 劉作翔 法學 1995/06
53 理想的法律模式建構之形式要件 劉作翔 法商研究-中南政法學院學報 1995/02
54 我國法理學發展的外部環境和內部條件 劉作翔 法律科學-西北政法學院學報 1995/03
55 理想的法律模式建構之內容要件 劉作翔 法律科學-西北政法學院學報 1995/02
56 市場經濟條件下政府職能的幾個問題──兼議政府職能的法制化 劉作翔 政法論壇 1994/01
57 法制現代化進程中的中國法律教育 劉作翔 中外法學 1994/05
58 法制:現代化建設的重要保證──學習鄧小平同志的法制思想 劉作翔 理論導刊 1994/06
59 法律的理想 劉作翔 法學研究 1994/06
60 我們需要什麼樣的法理學——比較·借鑒·革新 劉作翔 法學 1994/08
61 理想的法律模式之建構原則 劉作翔 法商研究-中南政法學院學報 1994/06
62 法律的理想與相關法學概念關係的法理學分析 劉作翔 法律科學-西北政法學院學報 1994/04
63 中國法律文化現代化的歷史動力及其轉換機制 劉作翔 法律科學-西北政法學院學報 1993/03
64 法律文化衝突的原因和形式 劉作翔 法律科學-西北政法學院學報 1992/04
65 關於建立責任制約機制的思考 劉作翔 人文雜誌 1991/02
66 中國現代化建設與法制 劉作翔 理論導刊 1991/03
67 怎樣認識民主問題 劉作翔 理論導刊 1990/Z1
68 民主乎?集權乎?——理論界關於“新權威主義”的論爭 劉作翔 理論導刊 1989/04
1. 法理學是一門關於法的一般理論的思維性科學和學科,法理學的這一性質決定了法理學具有以下幾個鮮明的學科特徵:抽象性,概括性,一般性,普遍性,理論性。21世紀的中國法理學,應深刻把握法理學的性質和特點,並在此方面作出自身的努力,反對對法理學一味的實用功利之要求,是法理學真正成為一門有獨立知識內涵和思維的理性之學。
2. 法律文化是一個宏觀的法學新思維,它滲透在人類的法律實踐活動之中。法律文化論體現作為隱性的法律意識形態之中,也體現在作為顯性的法律秩序結構之中。法律文化既是歷史文化的遺留,也是現實的人類創造。過去人們創造了法律文化,今天人們仍在發展著法律文化。法律文化上一種集歷史與現實,宏觀與微觀,靜態與動態,觀念與制度在內的宏觀整體性文化。
3. 20世紀的中國法律文化,體現著中國社會的轉型,也經歷了一個由傳統向現代,由封閉向開放,由一元向多元的歷史轉型和發展時期,正在向現代化邁進。21世紀的中國法律文化將在世界法律文化體系中居於重要的地位,成為多元並存的世界法律文化體系中不可忽視的,具有光彩的一支重要文化。
4. 法律作為一種人造物,是有自身的理想的。法律的思想就是指作為人格化了的法律所要追求最終目標和所要達到的最終目的。法律的理想不是停留在理念之中,而是體現在人類所創製的實在法體系之中。法律的理想的具體內容有,追求正義的實現,追求秩序的實現,誅求人類生活的幸福,追求法治的實現。法律有自身的理想,法學有自身的理想,法學家更應有自身的理想。理想有多種多樣,但追求法治應成為法學家所有的理想中之最高的理想。
5. 法治社會應對公權利和私權利確立兩個法治原則,這兩個法治原則是:對公權利,法無明文規定(授權),不得行之;對私權利,法無明文禁止(限制),不得恕之。這兩個原則應作為我們建設法治國家和法治社會的重要原則滲入到我國的立法,守法,執法,司法,法律監督等法治建設的諸環節中去,並將它們作為判斷公權利行為和私權利行為的重要依據。
6. 法律與道德之間存在著一種既相互適應,相互吻合,又相互衝突,相對保持距離的特性。法律在總體上同道德相適應,但在某些方面它又相對獨立於道德要求,在法治領域,道德問題應主要在立法環節加以解決,立法是對公認的社會道德因素的法定化過程。立法一旦確立,司法環節就應以法律為標準,盡量排除道德因素的介入,因為一旦引入道德因素,就會破壞立法中已經確認的道德因素,對法治帶來破壞和衝擊。這正是司法中堅持法律標準的實質所在。
7. 轉型時期的當代中國社會秩序結構形態呈現為一種極為複雜的情況,我將之概括為由'法治秩?quot;與'禮治秩序','道治秩序','人治秩序','宗法秩序'等組合而成的'多元混合秩序',這是一種'實質社會秩序',它同國家所確立的'法治秩序'這一'應然社會秩序'存在著較大的差異。如何實現由'實質社會秩序'向'應然社會秩序'結構的轉變,是中國在實現法治國家目標和進程中要面臨的並要解決的主要問題。
8. 跳出'周期率',要靠民主,更要靠法治。這是在在分析和比較毛澤東和鄧小平在民主思想上的異同之後,所得出的一個結論,這一結論內含了民主和法治之間的難以分割的'孿生'關係,也是在分析了新中國民主政治建設方面的經驗和教訓之後,所得出的一個理論觀點。
劉作翔教授先後主持和完成了國家社科重點項目《執政能力建設和依法執政研究》、最高人民法院重點課題《中國的案例指導制度研究》、中國法學會委託項目《群體性事件的防治》等10餘項課題。現正在主持中國社會科學院院級重大課題“中國法治進程中的權利衝突及其立法司法解決機制研究”。1985年以來,劉作翔教授先後在《法學研究》、《中國法學》、《求是》、《法律科學》、《法學》、《法制日報》、《檢察日報》等報刊發表文章210餘篇,其中被《新華文摘》全文轉載4篇,被《新華文摘》“論點摘要”摘登2篇,目錄索引16條。被中國人民大學報刊複印資料《法學》、《憲法學?行政法學》、《法理學?法史學》、《訴訟法學?司法制度》、《中國政治》、《毛澤東思想研究》、《鄧小平理論、“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社會主義研究》等全文複印轉載40多篇,被《高等學校文科學報文摘》雜誌轉摘5篇,被《中國社會科學文摘》轉載1篇,被《中國社會科學文摘》“論點摘要”摘登2篇,被其他報刊轉摘10多篇。?
劉作翔教授出版個人學術專著7部,代表著作是:《法律文化理論》(商務印書館1999年出版)、《邁向民主與法治的國度》(山東人民出版社1999年出版)、《法理學視野中的司法問題》(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年出版)、《法治的路徑——項目研究報告(2001-2006)》(山東人民出版社2008年出版)、《我之法學觀——劉作翔文章選》(湘潭大學出版社2008年出版)。主編學術專著《法與公平論》(西北大學出版社1995年出版)、《多向度的法理學研究》(北京大學出版社2006年出版)。
主編法律碩士教材《法理學》(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5年出版)、《中國社會科學院法學博士后論叢》(第一卷)(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2004年出版)、《立黨為公、執政為民的法理學研究》(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2005年出版)。
參編教育部、司法部、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生院等《法理學》統編教材6部,參編其他法學著作、教材、工具書、論文集等60多項。
1992年至2000年2月,劉作翔教授在西北政法學院工作期間,擔任法學理論專業碩士研究生導師,先後給法理學專業、刑法專業、法律史專業等研究生講授過法理學、法律文化理論、西方法學原著選讀等課程。在導師組共同指導過57位研究生,其中直接負責指導的有8位研究生,至2001年7月,這8位研究生已全部獲得碩士學位;1997年至2009年期間,劉作翔教授受聘為中國人民大學法學院、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生院法學系、吉林大學法學院、山東大學法學院、中國政法大學法學院、浙江大學法學院、中山大學政治學院等院校約100多位法學博士生評議審閱博士論文和參加博士論文答辯等。受邀參加中國社科院世經政所、吉林大學法學院、清華大學管理學院3名博士后出站答辯。指導訪問學者3名。
2002年5月,劉作翔教授被批准擔任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生院法學系法學理論專業博士生導師。2003年9月開始招收博士研究生,至2010年已畢業並獲得法學博士學位的8名,正在指導的博士研究生2名。2004年至2010年間,指導9名法律碩士研究生,現已畢業並獲得法律碩士學位的5名,正在指導的法律碩士研究生4名。 2002年至2009年,劉作翔教授作為中國社會科學院法學研究所博士后流動站合作導師,指導12名博士后研究人員的研究工作,現已有8名博士后研究人員出站,正在指導的有4名。1992年至2000年2月,劉作翔教授在西北政法學院工作期間,擔任法學理論專業碩士研究生導師,先後給法理學專業、刑法專業、法律史專業等研究生講授過法理學、法律文化理論、西方法學原著選讀等課程。在導師組共同指導過57位研究生,其中直接負責指導的有8位研究生,至2001年7月,這8位研究生已全部獲得碩士學位;1997年至2009年期間,劉作翔教授受聘為中國人民大學法學院、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生院法學系、吉林大學法學院、山東大學法學院、中國政法大學法學院、浙江大學法學院、中山大學政治學院等院校約100多位法學博士生評議審閱博士論文和參加博士論文答辯等。受邀參加中國社科院世經政所、吉林大學法學院、清華大學管理學院3名博士后出站答辯。指導訪問學者3名。
2002年5月,劉作翔教授被批准擔任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生院法學系法學理論專業博士生導師。2003年9月開始招收博士研究生,至2010年已畢業並獲得法學博士學位的8名,正在指導的博士研究生2名。2004年至2010年間,指導9名法律碩士研究生,現已畢業並獲得法律碩士學位的5名,正在指導的法律碩士研究生4名。2002年至2009年,劉作翔教授作為中國社會科學院法學研究所博士后流動站合作導師,指導12名博士后研究人員的研究工作,現已有8名博士后研究人員出站,正在指導的有4名。
從1994年起,劉作翔教授先後應邀在國內 120多所大學法學院系和部分省市區的法院等政法機關訪問講學和學術演講,聽講者為法學院教師、本科生、碩士生、博士生、法官、檢察官、律師等。
2000年以來,劉作翔教授先後應邀參加全國政協、民盟中央、民革中央、中組部、中國人權研究會、中國法學會、國家體改委、司法部、民政部、全國人大法工委、最高人民法院、國家法官學院、法律適用雜誌社、人民司法雜誌、人民法院報社、中國審判雜誌社、民主與法制雜誌社、海南省高級人民法院、青島市中級人民法院、金華市中級人民法院、東營市中級人民法院、珠海市中級人民法院、贛州市中級人民法院、深圳市中級人民法院、南昌市中級人民法院、北京市第一中級人民法院、江西省高級人民法院、山東省高級人民法院、騰州市人民法院、江蘇省高級人民法院、泰州市中級人民法院、東莞市中級人民法院、浙江省高級人民法院、吉林省高級人民法院、上海市第一中級人民法院、廊坊市中級人民法院、威海市中級人民法院、環翠區人民法院、乳山市人民法院、徐州市中級人民法院、沭陽縣人民法院、揚州市中級人民法院、成都市高新開發區人民法院、重慶市榮昌縣人民法院、赤峰市元寶山區政法系統、陝西省高級人民法院、重慶市高級人民法院、牡丹江市人民檢察院、山東省法理學研究會、江蘇省法理學研究會等部門和單位召開的各種類型學術研討會及座談會。2008年,受邀擔任最高人民法院和歐盟、聯合國開發署以及亞洲開發銀行等合作的“多元糾紛解決機制”課題組專家顧問。2007年9月3日-14日,參加由中組部等4部委組織的在中國浦東幹部學院舉辦的“高級專家理論研究班(第2期)” 。
1996年11月,應香港大學法律學院邀請赴香港大學講學訪問半個月。2002年11-12月,應法國埃克斯-馬賽法律、經濟與科技大學之邀,在該大學歐亞研究所訪問講學1個月。2009年2月-3月,在日本早稻田大學比較法研究所做訪問學者交流1個月。2010年5-8月,在瑞士弗萊堡大學聯邦研究所做訪問學者3個月。
2001年以來,先後赴丹麥哥本哈根、香港、加拿大溫哥華、義大利威尼斯、日本北海道、斯洛維尼亞、澳門等參加國際學術會議、人權司法對話活動等。
1986年以來,參加中國國內全國性及地區性各類國際國內法學學術研討會上百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