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賢祠

伊斯蘭教聖地

七賢祠,位於河北省邯鄲市叢台區的叢台公園內古叢台北側,面南而立,是為戰國時期趙國的七賢而建,始建於明萬曆年間,原為“三忠祠”和“四賢祠”。三忠即救趙氏孤兒的韓厥程嬰公孫杵臼;四賢為廉頗藺相如趙奢和李牧。1980年10月,原邯鄲市城鄉建設局副總工程師胡紹英設計,園林管理處基建維修隊施工,1983年10月竣工。

七賢祠成為後人憑弔趙國先賢的重要紀念地。2011年,七賢祠被邯鄲市政府公布為第一批史建築。

歷史沿革


最早的武靈叢台下有“三忠祠”和“四賢祠”,據《史記》載:“程嬰死,趙武為之祭邑,春秋祠之,世世勿絕”。趙氏立程嬰等“三忠祠”早已有之,趙都何時始祠難考。但隨著武靈叢台的幾度被毀,二祠也不復存在。
舊志載,大明萬曆十九年(1591年),縣令盧龍雲於武靈叢台下建三忠祠。祭祀公孫杵臼、程嬰、韓厥。大清雍正年間邯鄲知縣鄭方坤曾予重修,重修三忠祠時,曾遷址於城西東明觀右,鄭以為公孫乃趙之門客,程為趙友,韓則同為列卿,“忠”字似未穩貼,遂改名為三義祠。但未沿襲下來,后仍以“三忠”名。后又於縣城南門外恢復三賢祠(趙國上卿藺相如、廉頗、武安君李牧),加入趙奢為四賢。
七賢祠(6張)
民國十一年(1922年),駐軍孫禹行、邑紳王琴堂合三忠四賢於叢台湖北岸建“七賢祠”,為卷棚式磚木結構,進深一間,寬三間,磚木建築,無塑像。
後來維修武靈叢台時,於1980年奠基修建七賢祠,1983年10月遷建於叢台北。為邯鄲市美術工作者楊青鋒、米靖奎、李夢林、賈為民等四人塑制。
三忠公孫、程、韓,因救護趙氏孤兒趙武,使趙武免遭晉司寇屠岸賈所害,而有牽連慣性力於趙。其事見《史記·趙氏家》。四賢廉、藺、李、趙除相如為相外,三人均為戰國時代趙國之名將。在抗秦衛趙鬥爭中,舊著功勛。其事見《史記·廉頗藺相如列傳》。
相比叢台,七賢祠中的遊客要少一些。電影《趙氏孤兒》放映后,遊客也有所增加。不過這些標牌的介紹過於簡單,趙氏從晉國權臣發展到等列諸侯,再到趙武靈王胡服騎射,有很多歷史沿革和脈絡沒有為遊客梳理清楚,如果遊客對趙國的歷史不大了解,就很難知曉完整的趙國。

建築特色


現七賢祠正門為垂花門,上懸為時任國家計委主任後任國務委員的方毅於1983年題“七賢祠”匾額。進深一間,面寬五間,建築面積131平方米,佔地524平方米,七賢祠的入口是閣樓式建築,敞開著的朱紅大門透露出祠內的幾分莊嚴,祠堂門口還有兩處銅色獅雕,祠內便是七賢的彩塑及人物的簡介,七賢彩塑一字排開,供人敬仰。
左右為青磚透花景牆。祠為卷棚歇山式建築,磚木結構。面寬五間,進深一間。院內鋪有青磚甬路,西有旁門與碑林相通。屋頂為歇山式黃色琉璃瓦,廊下立朱紅圓柱四根,前臉為木製雕花閣扇。而牆壁的東西兩側則是家喻戶曉的七賢事迹,即趙奢的“秉公執法”,廉頗、藺相如的“完璧歸趙”、“負荊請罪”、“將相和”,以及韓厥、程嬰、公孫杵臼的三忠捨身救“趙氏孤兒”等。

景點風格

完璧歸趙
完璧歸趙
七賢祠的入口是閣樓式建築,敞開著的朱紅大門透露出祠內的幾分莊嚴,祠堂門口還有兩處銅色石雕,祠內便是七賢的彩塑及人物的簡介,七賢的彩塑一字排開,供人敬仰,而牆壁的東西兩側則是家喻戶曉的七賢事迹,即趙奢的“秉公執法”,廉頗、藺相如的“完璧歸趙”、“負荊請罪”、“將相和”,以及韓厥、程嬰、公孫杵臼的三忠捨身救“趙氏孤兒”等。

地理環境


七賢祠坐落於邯鄲市,地處河北省南端,太行山脈東麓。西依太行山脈,東接華北平原,與晉、魯、豫三省接壤。地勢自西向東呈階梯狀下降,高差懸殊,地貌類型複雜多樣。氣候暖溫帶大陸性季風氣候,四季分明。春季風多乾旱,夏季炎熱多雨,秋季溫和涼爽,冬季寒冷乾燥。

主要景觀


七賢祠西面是碑林長廊,名曰“邯鄲碑林”,長廊內有歷代書法家碑刻數十方,藝術價值頗高,中國最大的墓誌銘—何宏敬墓誌銘就存放於此處。
七賢祠南面是武靈叢台,相傳始建於戰國趙武靈王(在位於前325—前299年)時,建此台的目的是為了檢閱軍隊和觀賞歌舞,因樓台眾多,而連聚非一,故名叢台。現為河北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邯鄲碑林

七賢祠
七賢祠
七賢祠西面是碑林長廊,名曰“邯鄲碑林”,長廊內有歷代書法家碑刻數十方,藝術價值頗高,中國最大的墓誌銘就存放於此處。

旅遊信息


● 路線:邯鄲市內可坐202路,33路,204路到叢台公園下。
● 時間:夏季5月1日-9月30日早5:00-晚21:00;冬季10月1日-4月30日早5:30-晚18:00
● 門票:武靈叢台和七賢祠聯票4元(明信片式的5元)。

文化生活


相關文獻

七賢祠正門
七賢祠正門
七賢祠位於叢台公園北側。據《史記》載:“程嬰死,趙武為之祭邑,春秋祠之,世世勿絕”。趙氏立程嬰等“三忠祠”早已有之,趙都何時始祠難考。舊志載,明萬曆十九年縣令盧龍雲於叢台下建三忠祠。清雍正年間邯鄲知縣鄭方坤於縣城南門外恢復三賢祠,加入趙奢為四賢。民國十一年,駐軍孫禹行、邑紳王文山合三忠四賢於叢台湖北岸建“七賢祠”,為卷棚式磚木結構,進
深一間,寬三間。1983年10月遷建於叢台北,為歇山式琉璃頂,進深一間,面寬五間,建築面積131平方米,佔地524平方米,內有韓厥、程嬰、公孫杵臼和廉頗、藺相如、趙奢、李牧七君子塑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