飛仙關

飛仙關

飛仙關旅遊景區位於雅安市東北部,東距雅安市區約11公里,北距蘆山縣城約17公里,西距天全縣城約21公里,是G318川藏線第一關和川西旅遊環線必經之地,史上是“川藏文化走廊”、“茶馬古道”、“南方絲綢之路”的重要節點,被譽為川藏線陸地“第一咽喉”。

蘆山


飛仙關
飛仙關
上世紀90年代,經過石材產業的大漲大落之後的飛仙關鎮,社會、經濟發展滯后,尤其是農村建設。怎樣加強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飛仙關鎮黨委、鎮政府一班人抓住機遇,大膽創新,使飛仙關鎮的各項建設日新月異。
工業強鎮初見成效
飛仙關鎮資源匱乏,但是交通便利,地處國道318線蘆山縣、雨城區、天全縣的交匯處。前幾年,鎮黨委、鎮政府經過分析論證,立足飛仙實際,制定了工業強鎮戰略。經過幾年的奮鬥,飛仙關鎮現擁有規模以上企業5家,不同規模企業近20家,尤其是2005年在蘆山縣委、縣政府的大力支持下,飛仙關鎮工業集中園區破土動工,一期規劃面積300畝,並且成功引進兩家規模以上企業,即建安永新汽車配件廠和香港鴻偉木業公司。建安永新汽車配件廠即將投入生產,香港鴻偉木業公司廠房建設正如火如荼地進行。預計建成后的香港鴻偉木業公司年產值將逾億元。與此同時,今年上馬的飛仙關電站建設,對拉動飛仙關鎮新農村建設,將發揮不可估量的作用。
地處蘆山、天全、雅安三地交界的飛仙關,被譽為川藏線陸地“第一咽喉”。從成都出發,到雅安,經過飛仙關到天全縣,然後到康定,最後到西藏,飛仙關是西出成都,茶馬古道上第一個關。
飛仙關
飛仙關
蜀錦、邛杖由此銷往世界 7月12日,記者走進蘆山縣飛仙關鎮。沿潮濕的石板路拾級而下,便來到飛仙關關隘。記者看到,飛仙關關口的城門已無,只保留了長條石砌成的圓拱形門洞,上面爬滿了藤蔓枝葉,默默地述說著歷史的滄桑。從關口望出去,有一長長的峽谷地段,當地百姓世代相傳是大禹治水時幹活的地方。雅安市文管所工作人員告訴記者,宋代始建關城,名叫“神禹漏閣”。不過當地百姓,仍然沿用了過去的稱呼“飛仙關”。飛仙關分上關和下關,兩關相距幾里路。據史書記載,3000多年前,此地就是古蜀國通往世界的咽喉要地。到漢代,司馬相如受漢武帝之命沿此路出使西南夷,把這條民間小道,開闢為官方的商道。蜀錦、邛杖、鐵器等等從成都平原由此銷往世界。

朝天


飛仙關在今廣元市朝天區沙河鎮南華村的飛仙嶺上,自古為入蜀要衝。唐代稱飛仙閣,杜甫入蜀經此詠《飛仙閣》詩。《全唐詩》卷二百一十,杜甫《飛仙閣》詩題下注曰:“徐佐卿化鶴(飛仙)於此,故名。上有閣道百間,總名連雲棧。” 《讀史方輿紀要》載:“縣北四十里有飛仙閣,下浸深潭,若飛仙然”。歷代文人經蜀道過此,多有題詠,詳見清《乾隆廣元縣誌》。至於飛仙關之說,清乾隆之前志書不見記載,清道光《保寧府志》記:“飛仙關在縣北飛仙嶺下。”不少學者認為,應是清嘉慶年間平白蓮教起義時所建。
飛仙關
飛仙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