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儀生四象
兩儀生四象
“太極生兩儀,兩儀生四象”最先出自伏羲的《易經》.
兩儀生四象
“兩儀”指“陰陽”。
1.《易·繫辭上》:“是故易有太極,是生兩儀。”孔穎達疏:“不言天地而言兩儀者,指其物體;下與四象(金、木、水、火)相對,故曰兩儀,謂兩體容儀也。”《呂氏春秋·大樂》:“太一出~~,~~出陰陽。”《晉書·摯虞傳》:“考步兩儀,則天地無所隱其情;准正三辰,則懸象無所容其謬。”元王實甫《西廂記》第五本第三折:“當日三才始判,兩儀初分;乾坤:清者為乾,濁者為坤,人在中間相混。”金一《文學上之美術觀》:“仰觀吐曜,俯察含章,高卑定位,故兩儀生矣。”
2.借指君主的父母。《舊唐書·儒學傳下·盧粲》:“又安樂公主承兩儀之澤,履福祿之基,指 南山 以錫年,仰北辰而永庇。”
3.指陰陽、男女。魯迅《彷徨·高老夫子》:“蕊珠仙子也不很贊成女學,以為淆亂兩儀,非天曹所喜。”
這句話不是出自《周易》或《易經》,而是出自後人(據說是孔子)解釋《易經》的書--《易傳》。
《易傳》共有10冊,其中《繫辭》分上、下二冊。
“太極生兩儀,兩儀生四象”出自《繫辭》上傳的第十一章,原文為:“是故,易有太極,是生兩儀,兩儀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八卦定吉凶,吉凶生大業。”。
準確地表述這句話的出處,應當是:《易傳·繫辭上傳》。
所謂太極即是闡明宇宙從無極而太極,以至萬物化生的過程。
太極即為天地未開、混沌未分陰陽之前的狀態。
兩儀指天地或陰陽。一些武術家借用此詞來引申到拳法中,如武術家孫祿堂就將動為陽、靜為陰,合稱動靜為兩儀。
關於“兩儀”,綜合曆代易學家的理論,計有七說:一說為陰陽,一說為天地,一說為奇偶,一說為剛柔,一說為玄黃,一說為乾坤,一說為春秋。但通常是指陰陽。
四象即為:太陽、太陰、少陰、少陽
而其又名:少陽、老陽、少陰、老陰。
從數學角度論四象為:七、九、八、六。
從方位角度論四象為:東、南、西、北。
從一年季節論四象為:春、夏、秋、冬。
從人的名字論四象為:孟章、執名、監兵、陵光
從飛禽走獸論四象為:青龍、玄武、白虎、朱雀。
四象還有兩種說法為:
一說為:金、木、水、火。
一說為:陰、陽、剛、柔。
註:從飛禽走獸上分配四象為秦漢以後的方法,西白虎在秦漢之前稱之為咸池。後人因為不能組成一個完整的體系而把咸池改為白虎。東吳時代的《七帝紫庭延生經》里為四象起了名字。分別為:前朱雀為陵光;后玄武為執名;左青龍為孟章;右白虎為監兵。
整段話的意思指浩瀚宇宙間的一切事物和現象都包含著陰和陽,以及表與里的兩面。而它們之間卻既互相對立鬥爭又相互資生依存的關係,這即是物質世界的一般律,是眾多事物的綱領和由來,也是事物產生與毀滅的根由所在。天地之道,以陰陽二氣造化萬物。天地、日月、雷電、風雨、四時、於前午後,以及雄雌、剛柔、動靜、顯斂,萬事萬物,莫不分陰陽。人生之理,以陰陽二氣長養百骸。經絡、骨肉、腹背、五臟、六腑,乃至七損八益,一身之內,莫不合陰陽之理。這一理論建立至今凡兩三千年,仍在為人們描述萬象。人與自然之間存在著互動的關係。人與天地相參,與日月相應,一體之盈虛消息,皆通於天地,應於物類。
無極生太極,太極生兩儀,
兩儀生三才,三才生四象,
四象生五行,五行生六合,
六合生七星,七星生八卦,
八卦生九宮,一切歸十方
最初的就是最後的-----圓極
我說:
太極者,歸一之理也;兩儀者,事物對立統一之兩面,常變是也;四象者,虛實並動靜也,事物外顯之兆也;八卦者,情宜耳。時勢以順逆、攻守以奇正,如此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