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找到3條詞條名為普寧寺的結果 展開

普寧寺

河北省承德市普寧寺

普寧寺位於河北省承德市,始建於清朝乾隆時期的一座漢藏結合寺廟。寺廟前半部為漢式,具有漢族傳統佛教寺廟的特徵;後半部為藏式,仿西藏桑鳶寺而建,兩種不同風格的建築融為一體。整座寺院雄偉壯觀,佔地面積約2.3萬平方米。普寧寺的主尊佛像千手千眼觀世音菩薩,通高27.21米,是金漆木雕千手千眼觀世音菩薩。現任主持是莫日根圖金剛上師。

歷史沿革


承德普寧寺
承德普寧寺
普寧寺始建於清朝乾隆二十年(1755年)。清朝軍隊平定了準噶爾蒙古台吉達瓦齊叛亂。冬十月,厄魯特蒙古四部來避暑山莊朝覲乾隆皇帝,為紀念這次會盟,乾隆仿照康熙與喀爾喀蒙古會盟建立多倫匯宗寺先例,清政府依照西藏三摩耶廟的形式,修建了這座喇嘛寺。
清乾隆二十年五月(1760年),清政府派班第為大將,出兵討伐厄魯特蒙古準噶爾部的反動頭目達瓦齊叛亂。清軍直達新疆的伊犁,達瓦齊聞訊逃到天山之南,被維吾爾族首領霍集斯擒獲,壓解到清軍營內。準噶爾部另一個反動首領阿睦爾撒納在霍集斯擒住達瓦齊后仍繼續叛亂,並勾結沙皇俄國等外部勢力,當遭到強大的清軍攻擊后,阿睦爾撒納兵敗逃亡俄國。兩股叛亂軍隊被剿滅后。乾隆為了紀念兩次平叛的勝利,在承德避暑山莊為厄魯特四部(準噶爾、杜爾伯特、輝物和碩物)上層貴族設宴封爵,因為清王朝政府信奉藏傳佛教,故仿西藏桑鳶寺,在山莊北部修建了清王朝第一座皇家寺廟,“普寧寺”。
1985年,被國務院宗教局批准為宗教活動場所。
1994年,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批准為世界文化遺產。寺廟佔地33000平方米,有殿堂、樓閣各類建築29座,帝佛合一的格局,既有金碧輝煌皇家寺廟的宏大規模,又是佛門聖地“曼陀羅佛國世界的中心”。
2007年,普寧寺被評為中國首批5A級佛教聖地。

建築布局


普寧寺
普寧寺
普寧寺是一座典型的漢藏合璧式的寺廟。整座寺廟平面布局嚴謹,以大雄寶殿為界,分為前後兩部分,前半部是漢族寺廟傳統的伽藍七堂式布局(伽藍,即寺廟。七堂一般是以山門殿,天王殿,大雄寶殿為中軸線,左右對稱建有鐘樓,鼓樓,東西配殿)。後半部是藏式形式,是仿西藏三摩耶廟的形式修建的曼陀羅,千手千眼觀世音菩薩便供奉在主體建築大乘之閣中。
寺院主要建築都在中軸線上,附屬建築則對稱地分列兩邊。主體建築大雄寶殿為雙層歇山式,稱為“九脊十龍”殿,內供三世佛與十八羅漢像,壁畫環繞。前後兩座主體建築均建在1.4米高的石砌須彌台基之上,殿前的月台有雕刻精美的石欄桿環繞,台階中央輔有石雕藝術精品“雲龍石陛”,四角有叫“螭”的龍頭。寺廟中有“金龍和璽”與“六字真言和璽”彩畫
承德普寧寺
承德普寧寺

主要建築


天王殿

天王殿
天王殿
天王殿,面闊五間,進深三間,長約25米,寬約15米,單檐歇山頂,殿內正中端坐布袋和尚,俗稱大肚彌勒佛,形象慈祥憨厚,笑容可掬。兩側為護世四大天王塑像。

大雄寶殿

大雄寶殿
大雄寶殿
大雄寶殿,面闊七間,進深五間,長約35米,寬約25米,重檐歇山頂,上覆黃頂綠邊的琉璃瓦。頂部大脊置一銅製鎏金喇嘛塔。殿內正中供三世佛,兩側則為十八羅漢塑像,殿內牆上繪有彩色佛教故事壁畫,工筆細膩,形象逼真。東西配殿面闊五間,進深三間,單檐歇山頂。

大乘之閣

大乘之閣
大乘之閣
大乘之閣是普寧寺的中心建築,四角有四座不同顏色的喇嘛塔。大乘之閣通高36.75米,外觀正面6層重檐。閣內置千手千眼觀音菩薩立像,高22.28米,用松、榆、杉、椴等堅硬的防腐木材雕刻而成,重約110噸。

文化價值


普寧寺
普寧寺
普寧寺即希望全國各民族“安其居,樂其業,永遠普寧”。乾隆親自撰寫碑文《普寧寺碑》、《平定準噶爾勒銘伊犁之碑》、《平定準噶爾後勒銘伊犁之碑》。三塊碑都是用漢、滿、蒙、藏、四種文字書寫。三塊巨大的石碑矗立在普寧寺的碑亭之中。由於清王朝政府尊重各少數民族的信仰,把各民族的團結放在首位。
乾隆承襲“修建一座廟,勝養十萬兵”的祖訓,實現“合內外之心,成鞏固之業”的目的。普寧寺也就成了西藏、蒙古諸部與清王朝政府在宗教與政治方面直接聯絡的主要場所。六世班禪東行朝拜皇帝時下榻在普寧寺。蒙古族喇嘛教最高領袖哲不尊丹巴圖克圖以及諸部王公、台吉也都定期來普寧寺朝拜。普通僧侶信眾,也長途跋涉到普寧寺禮佛進香。普寧寺成為民族團結的產物,清政府聯繫少數民族的紐帶。

文物遺存


普寧寺
普寧寺
普寧寺院正中坐落碑亭,亭內置御制石碑三通(分別為:《普寧寺碑文》、《平定準葛爾勒銘伊梨之碑》、《平定準葛爾後勒銘伊梨之碑》)。這三通碑文分別記述了興建普寧寺的淵源、清政府平定達瓦齊、阿睦爾撒納叛亂的始末,均用滿蒙漢藏四種文字鐫刻,充分展示了中國是一個多民族統一,有豐富的民族文化的國家。

寺廟保護


1961年,承德普寧寺被國務院批准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2003年7月18日,河北省第十屆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第四次會議通過《承德避暑山莊及周圍寺廟保護管理條例》,通過立法的形式保護普寧寺等建築。
2014年8月15日,普寧寺古建築保護修繕工程完工。文物修繕按照清代工序工藝“修舊如舊”,再現了200多年前古建的風采。此次普寧寺古建築保護修繕包括普寧寺山門、天王殿、鐘鼓樓、大雄寶殿、大乘之閣、四大部洲和八小部洲等所有古建築。工程於2012年年底正式動工修繕,也是新中國成立后第三次對普寧寺進行全面系統的保護性維修。
2017年6月,國內城市規劃、文物保護、建築和園林設計等方面專家在京對《承德普寧寺南側地塊城市設計》進行評審。專家認為,《設計》滿足總規、名城和文物保護規劃的要求,一致同意該規劃方案通過評審。普寧寺南側地塊位於避暑山莊與外八廟景區核心腹地,北側緊鄰普寧寺,南側面臨武烈河,西臨普寧路,東臨安遠路,佔地面積24.4公頃。根據《設計》,普寧寺南側將引入中心湖區,延續普寧寺軸線,打通景觀視線通廊,設置公共文化建築節點,重塑層級豐富的建築肌理,營造宜人的街巷院落空間,融合承德多元文化,形成“一核、一軸、六片區、多節點”的空間格局,奠定區域城市建設文化風貌基底。

歷代高僧


宗喀巴大師
宗喀巴大師
宗喀巴大師:1357年10月10日誕生於青海省湟中縣,7歲削髮出家,16歲去西藏學習,講經說法,36歲成名,42歲時智增慧廣,對顯密經論造詣曰滌,逐漸形成了自己的佛學思想體系。1409年,興建格魯派第一座寺廟西藏噶丹寺,標誌著格魯派的正式創立。
莫日根圖:蒙古族,青海省烏蘭縣人,生於1968年,8歲在烏蘭縣都蘭寺從八世丹津呼圖格圖活佛受戒剃度出家,2003年回到普寧寺,2004年被普寧寺住持哈木爾活佛認定為普寧寺副住持。2006年5月24日由普寧寺住持哈木爾活佛、西藏色拉寺欽則活佛、天堂寺嘉儀活佛共同認定為金剛上師並舉行了金剛上師升座儀式。十一世班禪額爾德尼·確吉傑布大師欽定日期,經普寧寺哈木爾活佛按藏傳佛教儀軌傳承,於2010年8月12日承德普寧寺邀請中國有關活佛高僧舉行隆重的升座儀式,晉陞為普寧寺至1985年以來第二任住持。

佛事活動


佛事活動
佛事活動
1995年6月12日至14日,為慶祝建廟240周年,舉行了建廟240周年慶典暨大威德怖畏金剛灌頂法會。
1996年6月26日至28日舉行了展佛法會。法會上舉行了展佛活動。此次所展的堆綉佛像,是青海塔爾寺寺主阿嘉活佛親自設計監製的,佛像高22.28米,寬16米。儀規分為請佛,獻沐浴,請會供奉三步。這是中國國北方從未舉辦過,也是承德建廟以來的首次。
1997年6月11日至14日,舉辦香港回歸暨時輪金剛灌頂法會,為慶祝香港回歸,舉辦了《香港回歸慶典暨時輪金剛灌頂法會》。
2006年12月15日(農曆十月二十五日),是藏傳佛教格魯派創始人宗喀巴大師的圓寂日,普寧寺眾僧為弘揚佛法,舉行燃燈節千供大法會。
2016年春節期間,中國北方藏傳佛教寺廟承德普寧寺舉辦“迎新春吉祥法會”和“新春祈願法會”。
2016年5月28日,承德普寧寺舉辦“宗師殿”建設落成開光揭幕儀式。北京雍和宮住持胡雪峰、河北省趙縣柏林禪寺方丈釋明海、普寧寺住持莫日根圖、承德市佛教協會會長代林共同為“宗師殿”揭幕。

旅遊信息


遊覽路線
普寧寺入口——碑亭——天王殿——大雄寶殿——曼陀羅——大乘之閣——普佑寺——普寧街(出口)。
交通
交通路線:承德市內乘坐6路、26路公交車到“普寧寺”站下車即到。

所獲榮譽


1961年,普寧寺被國務院批准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1994年,被列入《世界文化遺產名錄》。
2007年,被評為中國首批5A級佛教聖地。
2018年12月29日,被國家民委命名第六批全國民族團結進步創建示範區(單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