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淵鎮

廣西壯族自治區崇左市寧明縣轄鎮

海淵鎮,隸屬於廣西壯族自治區崇左市寧明縣,地處崇左市東南部,寧明縣東部。東與那堪、南與那楠,西與板棍、北江等相連,北與江州區接界。海淵鎮行政區域面積220.34平方千米。截止2020年11月1日零時,海淵鎮常住人口為28018人。

清雍正十一年(1733年),置思土州於今思州,隸太平府。1953年4月,思樂縣撤銷,與鎮南縣合併置寧明縣,鎮域屬寧明縣第七區。1958年,設紅光公社。1959年,紅光公社改名海淵公社。1962年,海淵公社改海淵區。1966年,海淵區復為海淵公社。截至2020年6月,海淵鎮轄2個社區、15個行政村。鎮人民政府駐新西街。

2018年,海淵鎮有工業企業11個,其中規模以上工業企業有1個,有營業面積超過50平方米以上的綜合商店或超市2個。

歷史沿革


清雍正十一年(1733年),置思土州於今思州,隸太平府。
1953年4月,思樂縣撤銷,與鎮南縣合併置寧明縣,鎮域屬寧明縣第七區。
1958年,設紅光公社。
1959年,紅光公社改名海淵公社。
1962年,海淵公社改海淵區。
1966年,海淵區復為海淵公社。

行政區劃


2011年末,海淵鎮轄正街、新西街2個居民委員會,思州、馱鄧、馱零、海灣、那才、友福、那功、北岩、那祿、那明、蔗園、三台、桐骨、什八、峙北15個村民委員會;下設7個居民小組,228個村民小組。
截至2020年6月,海淵鎮轄2個社區、15個行政村。鎮人民政府駐新西街。
海淵鎮區劃詳情
正街社區新西街社區友福村
海灣村什八村那才村
思州村峙北村蔗園村
馱零村那祿村三台村
馱鄧村北岩村桐骨村
那明村那功村\

地理環境


位置境域

海淵鎮地處崇左市東南部,寧明縣東部。東與那堪、南與那楠,西與板棍、北江等相連,北與江州區接界。海淵鎮行政區域面積220.34平方千米。

氣候特徵

海淵鎮
海淵鎮
海淵鎮屬亞熱帶季風氣候。其特點是季風明顯,四季分明,雨熱同季,光照充足,無霜期長。春季乾旱少雨,夏季高溫多雨;冬季溫涼少雨。多年平均氣溫22.1℃,1月平均氣溫12℃,極端最低氣溫5℃;7月平均氣溫32℃,極端最高氣38℃。平均氣溫較差20℃。年平均降水量1200毫米。

水文

海淵鎮境內有明江河流過,河水從東向西流經友福、蔗園、什八、馱零、海灣、馱鄧、思州、峙北等村,橫貫整個鄉鎮,流程35千米。

自然災害

海淵鎮主要自然災害有洪澇、乾旱、大風、霜凍、雷擊等。其中水災、旱災是最嚴重的自然災害,年均發生一次,最嚴重的一次水災發生在2008年10月,受第3號強颱風"黑格比"的影響,境域普降暴雨,明江河水位暴漲,最大6小時漲水4.83米,部分小區交通、自來水、電力、通訊完全中斷,被洪水圍困2.1萬人,受災農作物4512公頃,受淹房屋2517間,倒塌553間,受災人口2.8萬人,受傷3人,造成直接經濟損失10900萬元。

人口民族


2011年末,海淵鎮轄區總人口43461人,其中鎮常住人口3.751萬人,城鎮化率36%。另有流動人口1500人。總人口中,男性22096人,佔50.84%;女性21365人,佔49.16%。14歲以下6279人,佔14.45%;15~64歲28948人,佔66.6%;65歲以上8234人,佔18.95%。總人口中以壯族為主,達38700人,佔89.04%。2011年,人口出生率13.3‰,人口死亡率8‰,人口自然增長率5.3‰。
截至2018年末,海淵鎮戶籍人口46400人。
根據第七次全國人口普查結果,截止2020年11月1日零時,海淵鎮常住人口為28018人。

自然資源


全鎮耕地面積5.3萬畝,其中水田面積1.4萬畝,甘蔗4.3萬畝,有林面積12萬畝。糧食作物以水稻、玉米為主,經濟作物以甘蔗、桑蠶、蔬菜、花生為主。全鎮雜居著以壯、漢、侗、瑤為主的多種民族。全鎮交通便利,資源豐富,屬於亞熱濕潤性氣候,具有發展糧、蔗、林、果、養等特色農業的優越條件。

經濟


該鎮國內生產總值14225萬元,其中農業總產值5477萬元,工業總產值498萬元,鄉鎮企業總產值8250萬元:社會固定資產總投資1500萬元,財政收入1243.68萬元,農民人均純收入1912元。該鎮農林牧魚全面發展,盛產水稻、甘蔗、木材、蔬菜、魚類、生豬、雞鴨、桑蠶等。小城鎮建設快速發展。該鎮1987年開始投入小城鎮建設,至今累計開發土地131.5畝,城區面積由原來的1.5平方公里擴展到5平方公里,完成商品房住宅35萬平方米。城區建有一日供水2800噸的水廠,可輻射供水3萬人;建有每日清垃圾1.8噸的填埋式垃圾場。

農業

海淵鎮是寧明縣東部的一個大鎮。全鎮總面積224平方公里,耕地面積5.8萬畝,總人口4.2萬人。該鎮過去也有種甘蔗的傳統,但由於種植規模小,科技含量不高,甘蔗產量增幅不大。該鎮領導班子深深感到,要實現農民增收奔小康,必須優化產業結構,把田改蔗工作作為“興鎮富民”的重要工作來抓。於是該鎮領導向群眾宣傳用良田改種甘蔗的好處,並得到幹部群眾的響應。
為提高甘蔗生產的科技含量,該鎮建立了1000畝的甘蔗良種良法項目示範基地,以此為輻射帶動全鎮甘蔗生產;並經常邀請科技人員深入田間地頭,為農民進行機械深耕深松、配方施肥、地膜覆蓋等技術指導,充分調動了農民種蔗積極性。該鎮很快湧現一批種蔗大戶,如黃其飛種植甘蔗135畝,年產甘蔗780多噸;陳志祥種植甘蔗120畝,年產甘蔗720多噸。截至4月底,該鎮甘蔗種植面積已發展到4.96萬畝,其中用良田改種甘蔗11321畝,甘蔗“六化”生產達到90%以上。此外,該鎮每年還舉行別開生面的甘蔗生產擂台賽,並將彩電等高檔家用電器作為獎品獎勵甘蔗生產大戶,以鼓勵農民發展甘蔗生產。
穩糧興林果實現農民增收
一業興旺帶來百業昌盛。一直以來,海淵鎮強化農業基礎地位,堅持“穩糧重蔗興林果”的指導思想。多年的實踐使該鎮黨政領導一班人體會到,要使農業增產農民增收,水利命脈是關鍵。2005年初,該鎮在縣財政局的幫助下,爭取到上級扶持資金1655萬元建設馱鄧田園化工程。建成了多條共21公里的三面光水渠,鋪設21公里的機耕路,新建4座電灌站,使長年乾旱的7000多畝農田和上萬畝甘蔗的用水問題得到解決,保證了糧食、甘蔗穩產高產。
農業基礎設施的完善給農民帶來了欣喜,也帶來了希望,農民水稻制種的勁頭更足了。2006年,全鎮水稻制種1000畝,預計產量達20萬公斤以上,總產值將超過250萬元。
為尋找新的經濟增長點,加快農民奔小康步伐,2005年3月,該鎮籌集資金100萬元,在友福村建立了1000畝紅江橙砂糖桔等優質水果示範基地。經過幾年艱苦打造,海淵鎮林地面積現已超過12萬畝。
綜合經濟發展
2008年,全鎮完成農村經濟總產值24092萬元,比2007年增加22417萬元,增長7.4%。其中完成農業產值14202萬元,完成林業產值1652萬元,完成牧業產值6979萬元,完成漁業產值1259萬元。全年完成契稅徵收7萬元;農民人均純收入達到3449元,比上年3135元增314元,增長10%。人口增長控制在8‰以內。
抗洪救災工作取得階段性勝利。
2008年,我鎮共遭受三次洪澇災害。特別是9月底到11月初,短短的一個多月時間,我鎮連續遭受兩次洪澇災害。最為嚴重的是受第14號熱帶風暴“黑格比”影響,全鎮連續4天出現了強降雨天氣,降雨量達290.8毫米,明江河水急劇上漲,海淵鎮出現歷史最高水位134.75米,這場強降雨天氣持續時間長、範圍廣、強度大,導致了海淵鎮建國以來最大的一次洪澇災害。據統計,這三次洪澇災害,使海淵鎮受災人口累計達2.8萬人次,全鎮房屋倒塌553間,損壞669間,水毀損失嚴重,直接造成經濟損失達1.09億元。面對巨災,我鎮反應迅速,動員全鎮幹部職工及廣大群眾緊急行動起來,全面投入到防汛抗洪工作中,確保人民群眾生命財產安全。鎮黨委、政府迅速制定應急措施,立即啟動自然災害應急預案。緊急調集幹部職工、民兵和公安幹警,調集衝鋒舟開展救援行動。派出機關幹部上門動員、組織轉移群眾和財物,排除各種安全隱患。據統計,共轉移群眾2600人次;安置620人。汛期期間,全鎮社會和諧穩定,災民得到妥善安置,群眾基本生活有保障,社會秩序良好。
三農工作不斷加強,新農村建設穩步推進
把“三農”工作當做頭等大事來抓,進一步深入貫徹落實中央1號文件精神,加大力度調整農業產業結構,精心組織農業生產,甘蔗、超級稻生產等取得了良好的效果,有效的彌補了因自然災害對農業造成的損失。“三農”發展步伐明顯加快,新農村建設呈現新局面。
農業經濟增產增效。一是穩定糧食生產,通過落實水稻良種補貼政策,推廣水稻優良品種,調動群眾的積極性。2008年,全鎮糧食種植面積達41865畝,並在海淵鎮思州村和峙北村的江垌片上建立千畝連片超級水稻示範基地,早造畝產達650公斤以上,通過以點帶面,推動全鎮農業經濟增產增效。二是大力推廣甘蔗新品種和地膜覆蓋技術,使全鎮甘蔗實現良種化,2008年我鎮甘蔗種植總面積達到64115畝,其中“田改蔗”種植面積3140畝,2008\2009年榨季甘蔗入廠35萬噸。
產業結構進一步優化。通過整合土地資源,按照“一村一品”的發展模式,產業結構進一步得到優化。在那明村、思州村發展水稻制種種植,全年制種面積470多畝,產量10萬公斤,產值80多萬元;在馱零村,鼓勵農民種桑養蠶,年內種桑750多畝,年產鮮繭量20萬公斤,產值300多萬元;在思州村、峙北村,建立千畝超級水水稻基地。
市委、市政府對我縣農業示範工作給予了充分肯定,在我縣召開了水稻田間管理現場會、超級稻推廣現場會和災后恢復生產冬種現場會。2008年,預計完成農業總產值18.42億元,同比增長11.09%;糧食總產量5.69萬噸,同比減少0.47%;蔬菜總產量8.89萬噸,同比減少4.95%;水果總產量3.23萬噸,同比增長%;水產品產量5570萬噸,同比減少3.7%。全縣共發放糧補資金萬元,發放國家農機購置補貼資金萬元。新造林39251.3畝,占任務的98.1%;實施速豐林高產示範570畝;全民義務植樹70萬株,占任務140%。扶貧工作紮實推進,完成屯級道路21條83公里,總投資322萬元,完成人畜飲水工程15處,總投資127萬元;完成村屯級道路4條26公里,總投資87萬元。做好病險水庫除險加固前期工作,我縣安農水庫除險加固代表崇左市爭取得到2008年第四季度中央擴大內需新增200億元中央投資水利建設的唯一項目,共爭取得到2000萬元。轉移農村勞動力萬人,實現勞務收入萬元。“萬村千鄉”工作進展順利,新建農家店間。進一步加強海淵鎮板根屯、明江鎮洞廊村、那堪鄉垌中村等新農村示範點規劃建設工作
農業產業取得新發展
按照“穩糧、強蔗、增錢、培育新的經濟增長點”的思路和“集約化、標準化、產業化”的要求,加快調整農業產業結構步伐,著力推進具有海淵特色的現代農業化建設。2007年,全鎮完成糧食種植面積40497畝,糧食總產量達11970噸;甘蔗種植面積58233畝,良種率100%,秋冬菜種植面積9850畝;同時,大力發展特色農業,在那明村、思州村發展水稻制種面積820畝,制種產量12.3萬公斤,產值98萬元;在馱零村發展種植桑養蠶,種桑面積900畝,產鮮繭22萬公斤,產值300多萬元;在海灣村發展果蔗種植,面積300多畝;在思州村、峙北村建立超級水稻示範基地,連片種植面積196畝,畝產量達650公斤以上。
城鎮建設呈現新風貌
堅持建設村鎮並舉,打造具有海淵特色的城鎮化體系,構築鎮域經濟發展的新平台,城鎮綜合經濟實力增強,城鎮的規模不斷擴大,城鎮化功能不斷完善,城鎮基礎設施和人居環境明顯改善。一是大力鼓勵和引導農民建房,加快小城鎮建設步伐。2007年全鎮完成建房363戶,占任務358戶的101.4%,其中:農民就地建房完成272戶,占任務270戶的100.7%;農民進城建(購)房完成91戶,占任務88戶的103.4%。二是深入開展“城鄉清潔工程”,進一步規範市場管理,歸行入市,劃線設點,細化責任,實行每周一、周五例行“城鄉清潔工程”清潔衛生工作制度,堅持日常保潔與突擊整治相結合。年內共投入資金48.5萬元,用於街道硬化、文化廣場籃球場建設和環衛車、垃圾池桶及垃圾臨時收集池配置等,城鄉面貌不斷改善,城區品味明顯提高,城鎮化功能逐步完善。
招商引資實現新突破
2007年,我鎮堅持把招商引資和項目建設工作作為加快發展的重要方略,一年來成功引資1665萬元。一是總投資800萬元的海淵大橋項目;二是投資320萬元的海淵水廠給水系統改擴建工程項目;三是投資56萬元的思州村、那明村那巴屯、那明村那國屯人飲工程;四是投資116萬元建設海淵中心小學學生公寓樓、學生食堂等建設工程,投資68萬元的海淵中學學生公寓樓項目建設工程;五是投資70萬元建設鎮政府門口至什八村渡口四級道路;六是引資90萬元的王者通訊、中美(星峰)手機經營店,引資10萬元開辦盛興傢具城,引資20萬元開辦鴻力電子加工製品廠;七是引資40萬元在友福村新安屯、三台村安馬屯建立速豐桉種植基地400畝,引資40萬元在那六村那岩屯、那功村百桶屯建立劍麻種植基地400畝。

招商引資


寧明縣海淵鎮充分發揮各種優勢,大力營造良好的投資環境,全鎮招商引資和項目建設工作取得了顯著成效。2004年1-10月,該鎮共引進外來投資項目4個,完成投資1000多萬元,居全縣各鄉鎮前列。
海淵鎮地處寧明縣東部,擁有豐富的土地資源和水力資源,而且該鎮在外經商、工作人士眾多,各種信息反饋迅速。今年以來,海淵鎮充分發揮自身各種優勢,以項目建設為重點,不斷加大招商引資力度,加快“富民興鎮”新跨越步伐。一方面,加大對外宣傳力度。
該鎮通過網上招商、外出推介、讓在外工作的家鄉人牽線搭橋等方式,讓外地客商全方位認識海淵,了解海淵,走進海淵。另一方面,努力營造良好環境,搞好服務工作。該鎮通過開展機關效能建設,不斷提高廣大幹部職工的辦事效率和服務質量,樹立“親商、愛商、護商、助商”思想,在全鎮範圍內營造了“人人都是投資環境”、“人人都是開放形象”的良好氛圍。今年1月,經在南寧工作的海淵籍有關人士牽線搭橋,成功引進廣東客商到該鎮投資建立寧明東方生態農業園,該項目計劃投資1500多萬元,目前首期已完成投資250萬元,已初步建立了150畝高產紅光橙示範園,800畝八角高產林,現在正著手建設1000畝靈芝生產基地,該項目建成后可帶動當地2000多名群眾致富。
3月份,該鎮又爭取到自治區農發辦投資600萬元在該鎮思州、峙北兩村建設田園化項目,使受益水田面積達6000畝,受益人口4500人,達到了農業增效,農民增收的目的。
9月下旬,由南寧客商投資100萬元,佔地600平方米的海淵新寧超市投入運營,這是寧明縣首家鄉鎮超市,而該項目從洽談到成功開張前後只用了1個月。
截止2004年12月,該鎮一個投資450萬元的海淵大橋建設項目,一個投資399。14萬元的集亮化、綠化、美化、休閑為一體的海思大道項目正在緊張洽談之中,全鎮招商引資和項目建設如火如荼。

社會事業


文化

2011年末,海淵鎮有文化站1個,村文化活動中心17個;各類圖書室32個,藏書4.2萬冊。

教育

海淵鎮
海淵鎮
2011年末,海淵鎮有幼兒園4所;小學13所,在校生4225人,專任教師134人,小學適齡兒童入學率100%;初中2所,在校生1319人,專任教師183人,初中適齡人口入學率、小升初升學率、小學義務教育覆蓋率均達100%。

醫療衛生

2011年末,海淵鎮有各級醫療衛生機構1個,門診部(所)1個。專業衛生人員63人,其中執業醫師19人,執業助理醫師5人,註冊護士24人。2011年、醫療機構(門診部以上)完成診療35479人次。17個村的村民參加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參合率80%。

社會保障

海淵鎮
海淵鎮
2011年末,海淵鎮有城鎮最低生活保障戶數221戶,人數456人,支出834935元,比上年增長21%,月人均165元,比上年增長10%;農村最低生活保障戶數1222戶,人數2665人。國家撫恤、補助各類優撫對象553人,撫恤事業費支出81.2萬元,比上年增長8.2%。社會福利費21.9萬元,比上年增長5%;敬老院1家,床位12張,收養農村五保人員13人。社區服務設施2個,其中社區服務中心1個,社區服務站1個。

郵政電信

2011年末,海淵鎮有郵政局1處。報電信企業3家,服務網點6個,電話交換機總容量0.3258萬門,固定電話用戶0.87萬戶,電話普及率20%;行動電話用戶1.83萬戶,網際網路用戶0.43戶。

基礎設施

● 給排水
1994年,海淵鎮建成1座自來水廠,年供水50萬立方米。鎮區主要道路兩側鋪設排水管12000米。
● 供電
2011年末,海淵鎮變電站、供電站建成。
● 園林綠化
2011年末,海淵鎮有花壇6個,綠化面積4萬平方米。

交通


海淵鎮境內有寧明至上思至防城公路過境。

文化


特產美食

1、甘蔗:甘蔗是該鎮農業生產的一項支柱產業。
2、桑蠶:全鎮桑樹種植面積近800畝,主要集中於馱零村,年產蠶繭25萬市斤,產值120萬元。
3、海淵沙糕:海淵沙糕以其香甜美味,軟熟可口出名,是春節送禮上好佳品。

鎮化建設


領導重視,落實工作有力度
為確保城鎮化建設紮實開展,海淵鎮成立城鎮建設領導小組,鎮黨委書記、鎮長親自擔當組長。鎮黨委、政府多次召開城鎮化工作專題會議,研究部署城鎮化建設工作,堅持“建管並重”工作思路,研究出台集鎮管理暫行辦法、門前四包規定、集鎮垃圾清運等制度。做好街道秩序治理工作,規範集鎮車輛的停放、攤點擺設等工作。
今年以來,該鎮組織幹部群眾900多人次,開展8次環境集中大整治活動,清理街道建築物和生活垃圾,拆除違法建築和臨時棚點。
為學習借鑒先進地區的經驗與做法,今年,該鎮政府組織人員到扶綏縣東門鎮考察當地城鎮建設工作。積極向上級部門爭取項目資金,自2011年以來,該鎮先後籌措1500多萬元,投入城鎮化建設:投入10多萬元,實施城鎮綠化、亮化、美化工程,安裝90盞路燈;投入300萬元實施環保治理項目;投資600多萬元修建思州村、蔗園村、那才村水泥道路9公里;投入570萬元,修建峙北村、友福村、什八村水泥道路;投入15萬元美化、亮化政府大院環境;投入15萬元硬化街道1400平方米;投入150萬元,實施海灣村整村推進工程項目。
部門配合,推進建設有保障
海淵鎮黨委、政府充分調動鎮直各單位各部門的力量,投入城鎮化建設。
比如在組織開展環境集中大整治活動中,由環衛隊、社保所、財政所、清潔辦組成宣傳組,印發宣傳手冊、資料,向廣大群眾宣傳城鎮化建設工作,號召廣大群眾增強衛生意識,摒棄不良習俗和不文明行為,積極參與城鎮化建設;海淵中心小學、海淵中學結合思想品德教育等課程,教育廣大學生從小愛護環境衛生;水廠、供電所、城建所等對集鎮上洗車店的排污系統進行檢查督促;廣大幹部群眾積極參與“綠化家園”植樹活動,並落實專人負責管護,提高樹苗的成活率。群眾參與,城鎮建設有動力在實施城鎮化建設中,海淵鎮黨委、政府尊重群眾的意願,堅持廣泛聽取群眾意見建議,引導群眾從“觀望”轉變為“關注”,群眾參與城鎮化建設活動積極性日益高漲。
在今年實施的海灣村整村推進工程項目中,該村群眾積極參與工程建設,捐錢3000多元,投工投勞2000多人次,有力地推進項目順利實施。

歷史文化


名稱來歷
海淵鎮因鎮政府駐海淵街而得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