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蠟丁

鯰形目鱨科動物

黃蠟丁,就是魚的一種,一般四川人稱"黃臘丁",長江中下游稱"昂刺魚”。

物種簡介


黃顙魚
黃顙魚
就是魚的一種,一般四川人稱"黃臘丁",長江中下游稱"昂刺魚" 黃色,略有淺黑色斷紋,無鱗,全身滑溜溜的。有鬍子,背上有一根昂起的硬刺,不小心就會讓它刺中。
有一特別之處,會叫。當你捏住它背部的那根硬刺,它便會“昂刺,昂刺”地叫出來。
黃臘丁味道很鮮美,烹調的方法也有很多但是四川人尤其喜歡用黃臘丁褒酸菜湯~!很美味~!並且營養豐富。
黃蠟丁學名是黃顙魚
黃顙魚一名黃頰魚或黃紀(音軋)魚,無鱗,長10餘厘米,青黃色,具褐色斑紋,口寬,下位,須四對,背鰭、胸鰭各具一硬刺,生活於江湖底層,中國各地均產。

主要價值


性味甘、平,微毒。功用利小便,消水腫,祛風、醒酒。
1、水氣浮腫(急性腎炎,腎病綜合症等)黃顙魚3尾,綠豆1小杯,大蒜頭1個,水煮爛,去魚,食豆,並喝其湯,不能用鹽。
2、累痢潰爛黃顙魚1尾,剖去腸雜,納入蓖麻子20粒,黃泥封固,放炭火中煅存性,去泥,研細末,以菜油調塗,一日2次,用前先以食鹽水洗滌拭擦患處。(此方亦可用治下肢潰爛。)

詳情


黃顙魚(Pelteobagrusfulvidraco)屬鯰形目鱨科,黃顙魚屬。俗稱:黃臘丁,央絲。英文名:Yellowcartfish。體長,腹平,體後部稍側扁。頭大且平扁,吻圓鈍,口大,下位,上下頜均具絨毛狀細齒,眼小。須4對,大多數種上頜須特別長。無鱗。背鰭和胸鰭均具發達的硬刺,刺活動時能發聲。脂鰭短小。體青黃色,大多數種具不規則的褐色斑紋;各鰭灰黑帶黃色。多在湖泊靜水或江河緩流中營底棲生活,尤喜生活在具有腐敗物和淤泥的淺灘處。白天潛伏於水體底層,夜間浮遊至水上層覓食,冬季多聚在支流深水處。對環境的適應能力較強,因之在不良的環境條件下也能生活。黃顙魚是一種典型的廣食性魚類,幼魚主要食浮遊動物和水生昆蟲的幼蟲,成魚以小魚和無脊椎動物為食。黃顙魚2齡達性成熟。每年5-7月,雄魚游至沿岸地帶水草茂密的淤泥粘土處(水深8-40厘米),利用胸鰭刺在泥底上斷斷續續地轉動,掘成一個小小的泥坑,即為產卵的魚巢。雄魚築巢后即留在巢里,等候雌魚到來,在巢里進行產卵受精。產卵活動多在氣候由晴朗轉變陰雨的夜間進行。雌魚產過卵后即離巢覓食,只有雄魚在巢附近守護髮育中的卵和仔魚,直到仔魚能離巢自由遊動時為止(大約7-8天)。黃顙魚分佈廣,除西部高原外,全國各水域均有分佈。它個體雖較小,但產量大。肉質細嫩,無小刺,多脂肪,其蛋白質含量為16.1%,脂肪為0.7%,是我國常見的食用魚類。黃顙魚的種類頗多,常見種還有長須黃顙魚(P.eupogon,英文名:Shortheadcatfish)、瓦氏黃顙魚(P.vachellii,英文名:Darkbarbelcatfish)、光澤黃顙魚(P.nitidus,英文名:Shiningcatfish)等。黃顙魚類的背鰭刺和胸鰭刺均有毒腺,為淡水刺毒魚類中毒性較強的魚類之一。被刺后立即發生強烈灼痛,常因穿刺造成撕裂傷、出血、局部腫脹、並引起發燒,患處劇痛半小時至1小時始止。
黃顙魚的生活習性及釣法黃顙魚又稱黃頰魚、黃刺、盎公魚、黃臘丁和黃骨魚。常見近緣種有岔尾黃顙魚和江黃顙魚等。黃顙魚為底層小型魚類,多生活在靜水或江河湖泊緩流中,對環境適應能力較強,覓食活動多在夜間進行。食性廣,主要攝食小魚、浮遊動物和水生昆蟲的幼蟲和螺螄等,偶爾也食水生植物。黃顙魚冬季多居於深水中,釣季自春末至秋,以夏為上。釣黃顙魚以自然水體為主。池塘中的黃顙魚多系注水時隨外水進入。因水質原因,池塘中的黃顙魚多呈青綠色。釣黃顙魚一般多以蚯蚓為餌,可選皮厚體壯的紫色蚓和紅蚓裝鉤。人工飼養的大平2號蚯蚓體壁薄,不耐黃顙口裡的細齡磨嚼。黃顙魚的咬鉤較鯰針平穩得多,儘管它的攝食方式也是吞,但動作的幅度小。在星漂上的反應常呈現一緊一松的節奏狀,或較緩慢的斜向入水。黃顙魚的流動速度不快,左右搖頭晃尾,即使咬鉤也改變了不搖頭擺尾的習慣。它對餌的鍥而不捨使色魚人表現得異常沉著,可以耐著性子等待漂出現預期的反應。完全用不著注視漂和考慮揚竿的適當時機。由於口裂寬大和吞食不顧後果,黃顙魚會將鉤吞至咽部而造成摘鉤困難,這種情況在釣黃顙魚時是難免的。傳統鉤黃顙魚方法一般多使用卧鉤。"朝天鉤"因鉤柄較短不適宜用來掛蚯蚓,而更適用於掛螺螄肉。用高靈敏懸墜釣法來對付黃顙魚的笨拙,既顯得多餘,又不能正確瓜咬鉤狀況,更因雙子線太細和柔軟,極易被黃顙魚呈鋸齒狀的胸鰭棘損壞和纏繞。現在常採用子孓釣和延繩張公釣等具有地方特色的技法。所謂子孓釣是用蚊子的子孓拌和谷糠灰,以兩指指尖捏住鉤柄尾部在谷糠中快速攪和,使不斷捲曲的子孓附纏於鉤尖和鉤彎成團,這是釣黃顙魚的絕招。所謂延繩張公釣是將專門用於插竿釣甲魚的鉤尖內折,製成延繩釣組,鉤上掛蚯蚓為餌,順河岸走向置於水深1米處的水底布成鉤陣,常一次能釣獲幾十尾黃顙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