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王

古印度神話中的戰將

來自古羅馬的戰將四天王原是古印度神話中的戰將,后被佛教宣傳為四個重要的護法神,各守護東、南、西、北四個方向,以護持佛法。

天王形象一般為身穿甲胄,面容威嚴,手持武器,足踏夜叉。以後在中國的寺廟中,四天王手中分別持劍、琵琶、傘、蛇等物象徵風、調、雨、順。

東方持國天王


梵文:Dhritarastra。“持國”意為慈悲為懷,保護眾生,護持國土,故名持國天王。住須彌山黃金埵,身為白色,穿甲胄,手持琵琶,是主樂神,表明他要用音樂來使眾生皈依佛教,他負責守護東勝神州。是二十諸天中的第四天王。

南方增長天王


梵文:Vidradhaka。“增長”意為能傳令眾生,增長善根,護持佛法,故名增長天王。住須彌山琉璃埵,身為青色,穿甲胄,手握寶劍。為的是保護佛法不受侵犯,他負責守護南瞻部洲。是二十諸天中的第五天王。

西方廣目天王


梵文:Virapaksa。“廣目”意為能以凈天眼隨時觀察世界,護持人民,古名廣目天王。住須彌山白雲埵,身為紅色,穿甲胄,為群龍領袖,故手纏一赤龍(也有的作赤索),看到有人不信奉佛教,即用索捉來,使其皈依佛教。他負責守護西牛賀洲。是二十諸天中的第六天王。

北方多聞天王


梵文:Vaisramana。又名毗沙門,“多聞”以福德之名聞於四方。住須彌山水晶埵,身為綠色,穿甲胄,右持寶傘(又稱寶幡),左手卧神鼠——銀鼠,用以制服魔眾,護持人民財富。又名施財天,是古印度的財神。是二十諸天中的第三天王。唐代不空譯的《北方毗沙門天王隨君護法儀軌》中說:天寶元年,安西城被蕃軍圍困,毗沙門天王於城北門樓上出現,大放光明。並有金鼠咬斷敵軍弓弦,三五百名神兵穿金甲擊鼓聲震三百里,地動山崩,蕃軍大潰,安西表奏,唐明皇為感恩,特命諸道州府城西北及營寨並設其相供養,佛寺也特設別院供養。一時毗沙門天王聲威大震,香火極盛。
多聞天王被中國軍人尊崇為軍神、四天王之首,單獨立廟祭祀。到了宋代,軍中供奉毗沙門天之風更盛,幾乎每支部隊的駐營地都建有天王堂。後來,這種對毗沙門天的崇拜隨著中國佛教流傳到了日本,使日本出現了戰國時期著名的毗沙門天降主的越后軍神上杉謙信,他的軍旗就畫著多聞天王。他率領的黑騎兵在川中島與甲斐之虎武田信玄的赤備的五次激戰,使他揚名後世,也使軍神毗沙門天的名字更加響亮。

四大天王與四大洲


四大天王,是欲界六天之一。他們分別護持著釋迦佛世界的四個洲。四個洲是如何划份呢?佛教認為,世界以須彌山為中心,四周是大海,海的四面各有一洲。東方的叫東勝神洲,又稱持國天,其統領叫提多羅;南方的叫南贍部洲,又稱增長天,其統領叫毗琉璃;西方的叫西牛賀洲,又稱廣目天,其統領叫毗留博叉;北方的叫北俱蘆洲,又稱多聞天,其統領叫毗沙門。四大天王各率二十八部夜叉大將,鎮守佛國一方。

形象起源


印度早期佛教雕刻中就有四天王的形象。在中國的石窟中,四天王作為護法形象也經常出現。在敦煌第二八五窟西壁上畫的四天王,頭戴花鬘冠,上身穿著甲胄,下身穿戰裙,赤腳。南邊的二天王,一個是持兩股戟的西方廣目天王,一個是執矛的南方增長天王;北邊的二天王,一個是托塔的北方多聞天王,一個是持劍的東方持國天王。

歷史發展


現在寺廟中保存的四大天王像,多數是明代以後的作品。這些形象比早期的天王像加入了更多的中國風俗。南方增長天王手持劍,象徵風;東方持國天王手持琵琶,象徵調;北方多聞天王手持一傘,象徵雨;西方廣目天王手握一條蛇,象徵順。這種象徵如意吉祥的天王,比印度象徵四大(地水火風)的天王,更容易被一般中國人所接受,所以關於天王的傳說很多,但往往將天王與金剛相混淆。
在四大天王中,最為大家所熟悉的大概是北方天王了,就是手中托塔的毗沙門天王。從唐代後期開始,毗沙門天王的地位逐漸提高,成為了密宗供養的主像之一。敦煌唐代壁畫中的毗沙門天王,多是雄踞在側壁,全身武士裝,左手托一寶塔。宋代以後,毗沙門天王的形象就不多見了。現在為一般人所熟悉的托塔天王,是毗沙門天王和唐代名將李靖的混合體,已經成了中國形象的佛教護法神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