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洲政黨
非洲政黨
非洲政黨,非洲有55個國家和地區,1989年有47個國家存在政黨,總數約260個。
目錄
非洲有55個國家和地區,1989年有47個國家存在政黨,總數約 260個。其中,多數國家實行一黨制;少數國家實行多黨制;還有一些國家原來存在政黨,軍人執政后宣布禁止政黨活動或取締一切政黨,如布吉納法索、幾內亞、迦納、賴索托、尼日、茅利塔尼亞等。此外,有的國家實行君主制,國家法律禁止一切政黨活動,如史瓦濟蘭。
發展歷史 非洲政黨的發展歷史大致可分為四個階段。
20世紀初至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 非洲最早的政黨是1860年由賴比瑞亞的美國黑人移民組成的真正獨立黨,代表賴比瑞亞上層統治階級(佔全國人口1%的美裔賴比瑞亞人)的利益,它還不是非洲典型的民族主義政黨。1912年,在南非反對殖民統治和種族壓迫的群眾鬥爭中,民族主義政黨南非土著人國民大會宣告成立(1925年改稱南非非洲人國民大會)。20世紀初,埃及、突尼西亞、阿爾及利亞等北非國家掀起了現代民族獨立和解放運動,民族資產階級開始作為一個獨立的政治力量登上歷史舞台,產生了第一批民族主義政黨。1919年埃及成立了華夫脫黨(“華夫脫”wafd一詞的阿拉伯文原意為代表團),1920年突尼西亞成立了自由憲政黨,1923年阿爾及利亞成立了北非之星黨。此時非洲現代民族獨立和解放運動尚處在開始興起的階段,民族資產階級還比較軟弱。在這一階段,非洲還產生了埃及社會黨(1920年成立)、南非的共產黨(1921年成立)、突尼西亞共產黨(1937年成立)、模里西斯工黨(1936年成立)和埃及穆斯林兄弟會(1928年成立)等。非洲政黨在這一階段的共同特點是:缺乏明確的、完整的政治綱領,沒有形成嚴密的組織系統和穩定的領導集團。
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至60年代初期 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和戰後,英、法等國不再滿足於對非洲殖民地的原料掠奪,開始對非洲直接投資,以攫取巨額利潤。大量資本輸入使非洲的工業有了較大發展,導致非洲資本主義生產關係進一步發展,民族資產階級及其知識分子的力量也隨之增長。同時,戰後亞洲許多殖民地、半殖民地國家的獨立,給予非洲民族獨立和解放運動以巨大的推動。在戰後泛非主義運動深入發展的基礎上,非洲一系列國家宣告獨立。在上述條件下,戰前成立的政黨得以發展;同時又陸續成立了一大批新的政黨,其中有K.恩克魯瑪領導的迦納人民大會黨(1949年成立)、K.D.卡翁達領導的北羅得西亞(今尚比亞)非洲人國民大會(1946年成立)、F.烏弗埃 -博瓦尼領導的象牙海岸(今象牙海岸)民主黨(1946年成立)等。至1961年年底,非洲共成立了139個政黨,其中,第二次世界大戰後至1955年初成立的有40個,1955年 4月萬隆會議以後成立的有99個。在這一階段中,民族主義政黨成為非洲國家政治生活中的決定性力量,它們掌握非洲民族獨立和解放運動的領導權;民族國家誕生后,它們成為本國的執政黨或參與執政黨。
60年代中期至70年代末 在這一階段中,非洲民族獨立和解放運動進一步發展,到70年代末,非洲獨立國家增至50個。1980年 4月辛巴威共和國的成立,標誌著非洲民族獨立和解放運動的歷史任務基本完成。同時,非洲各國獨立后,社會內部矛盾大都逐步激化,政局動蕩,到70年代末,有20多個國家發生軍事政變並建立了軍人政權。非洲政黨也發生很大變化,1965~1980年,約有80多個政黨由於國家實行一黨制或國內發生軍事政變而被取締,還有一些政黨進行了合併和改組;此外,又產生了50多個新的政黨,大多數是由軍人政權建立的。
80年代 在80年代初期,多數國家實行一黨制,政局相對穩定,有些國家雖宣布實行多黨制,但長期由一黨執政,如埃及等。80年代末90年代初,由於受東歐政局變化的影響,有些國家也開始由一黨制向多黨制過渡。
政黨類型 現代非洲政黨大致可分為4種類型。
民族主義政黨 代表本國人民爭取和維護民族獨立、發展民族經濟和文化的共同利益。由於各國情況不同,政黨領袖的出身、經歷及其受到的國際思潮影響不同,它們的政治綱領也不盡相同。例如,埃及民族民主黨(1978年7月成立)是一個中、小資產階級佔主要成分的黨,黨的信仰基礎是伊斯蘭教教義、阿拉伯民族主義和以埃及文明為基礎的民主的社會主義;莫三比克解放陣線(1962年6月成立)、安哥拉人民解放運動-勞動黨(1956年12月成立)等,受到社會主義國家的影響,提出以“馬克思列寧主義”或“科學社會主義”作為黨的指導思想,以“建設社會主義社會”作為黨的目標。
民主社會主義政黨 受歐洲社會黨、社會民主黨和工黨的影響,信奉民主社會主義。例如,塞內加爾社會黨(前身為1948年成立的塞內加爾民主集團,1958年改名為塞內加爾進步聯盟,1976年12月改稱現名)提出民主社會主義綱領,主張實行多黨制,建立一個開放的、民主的和人道主義的社會。一些主張民主社會主義的非洲國家政黨還成立了非洲社會黨聯盟,作為它們的聯合組織。其中塞內加爾社會黨、模里西斯工黨等政黨還是社會黨國際的正式成員黨。
共產黨和工人黨 代表工人階級利益。在蘇丹、突尼西亞、摩洛哥、南非、衣索比亞、留尼汪等國家和地區約有10多個這種性質的政黨。其中,有的黨成為執政黨,如衣索比亞工人黨(1984年成立),其黨綱規定黨的指導思想是馬列主義基本原則與衣索比亞歷史實際相結合。有的黨長期處於非法地位,如南非共產黨(1921年成立,原名南非的共產黨,1953年改現名),主要在白種工人中開展活動。50年代南非當局制定《鎮壓共產主義條例》后,該黨轉入地下,開展各種形式的鬥爭。1990年2月恢複合法地位。有的黨在恢複合法地位后,參加議會選舉,如突尼西亞共產黨。
保守黨 代表大地主、農牧場主和大資產階級的利益。南非國民黨、摩洛哥全國自由人士聯盟、烏干達保守黨等政黨均屬於這種類型的政黨。
政黨制度 現代非洲政黨制度大致可分為一黨制和多黨制兩種類型。
一黨制 實行一黨制的有貝南、剛果、馬拉維等20多個國家。這些國家的一黨制又有各種不同類型,主要有:①單一黨。一些國家獨立后,執政黨通過法律形式取締所有反對黨,規定自己為全國唯一合法政黨。還有一些國家歷史上從未出現過第二個政黨,執政黨是唯一政黨。②全民黨。單一黨國家通過法律形式或黨綱黨章,規定凡公民皆為黨員。如扎伊爾共和國1974年憲法規定,全體扎伊爾人組織在人民革命運動內;馬拉維大會黨的綱領要求,每一個成年馬拉維人必須是大會黨黨員。③黨政合一。政黨高於議會、政府,成為最高國家權力機構。政黨領袖是法定的國家元首、政府首腦和軍隊最高統帥。剛果人民共和國1979年憲法規定,國家實行黨政合一體制。馬利共和國1974年憲法規定,黨是全民族團結的象徵,是國家最高權力機構。
多黨制 實行多黨制的國家主要有摩洛哥、蘇丹、塞內加爾、突尼西亞、埃及、波札那等。這些國家的多黨制主要有三種情況:①有些國家雖在憲法上規定實行多黨制,但長期由一黨執政。如埃及民族民主黨成立以來一直是埃及唯一的執政黨;波札那1966年獨立以來,一直由波札那民主黨執政。②有些國家由黨派聯盟執政。如模里西斯1968年獨立后,由工黨、社會民主黨和穆斯林行動委員會聯合執政。1987年工黨、社會民主黨和社會主義戰鬥運動結為黨派聯盟,組成聯合政府。③1989年後,有些國家受東歐政局變化的影響,開始由一黨制向多黨制過渡。如阿爾及利亞長期實行一黨制,憲法規定民族解放陣線是唯一政黨,1989年開始實行多黨制,社會主義先鋒黨等政黨取得了合法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