雨絲洞
雨絲洞
雨絲洞,大藤峽自然景點之一,潯州八景即“西山晚照,東塔洄瀾,白石洞天,羅叢岩月,銅鼓灘聲,魚王朝石,蓮塘夜雨,南江夜渡”之外潯州重要景點。位於今桂平市大藤峽,距離城區較近,交通便利。
雨絲洞,源出於南木鎮高塘村雲台山經欖子江注入黔江,全長3.5公里。這裡由山溪跌落而成,沿衝擊的石槽而下,成潺潺流泉而瀉,有國家級保護珍稀動植物,其中樹蕨被稱為與恐龍同時代的植物活化石。景緻有鵲橋、情人石、千年壽龜小水潭、飛龍瀑布、雙獅回龍瀑布,60多米高的雨絲洞瀑布有“飛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銀河落九天”之勢。
目錄
雨絲洞,大藤峽自然景點之一,潯州八景即“西山晚照,東塔洄瀾,白石洞天,羅叢岩月,銅鼓灘聲,魚王朝石,蓮塘夜雨,南江夜渡”之外重要景點。位於今桂平市大藤峽,距離城區較近,交通便利。
《大藤峽》引文
大藤峽位於桂平城區西北約8公里的黔江下游,是廣西境內最大最長的峽谷。相傳古時有大藤如斗,橫跨江面,晝沉夜浮,供人攀附渡江,故名大藤峽,峽以桂平與武宣相交界的橫石磯為入口,弩灘為出口,全長44公里。四面高山環繞,峰巒重疊,綿亘數百里。峽中河道曲折,危岩奇突,險灘密布,暗礁四伏,巨浪翻卷,漩渦連綿,江水洶湧,濤聲若雷,民諺因有“上七下四中間三,古往今來稱惡灘”之說。明代旅行家徐霞客曾放舟大藤峽,在其遊記中寫道:橫石磯“有石自江右山麓橫突江中,急流倒涌,逐極氵項洞之勢”,“兩岸山勢高聳,獨冠諸峰,時有石峰懸峙”。1974年春毛澤東同志十分關注並向有關人員細詢大藤峽情況,曾親筆寫下“大藤峽”三字。
大藤峽由於山高峽險,古往今來,成為兵家必爭之地。著名的明代大藤峽瑤民起義就爆發在這裡。是中國歷史上規模較大、延續時間最長的一次農民起義。從明洪武初年(公元1375年)至天啟年間持續二百多年。鬥爭範圍北至荔浦、蒙山;東至梧州、藤縣;東南至容縣、陸川以及廣東高、雷、廉三州和湖南南部等地區。起義軍到處“墮城殺吏”,“劫庫放囚”。明王朝驚恐萬分,先後派韓雍、陳鈞、王守仁等率重兵鎮壓。起義軍不畏強暴,英勇不屈,前赴後繼,堅持鬥爭。留下了許多氣壯山河的動人篇章。其中,影響最大的是明成化年間(公元1455~1487年)侯大狗領導的瑤民起義。起義軍以九層樓為大本營,連結仙人閣等三十六洞、七十二寨,依山憑險,神出鬼沒,打得明朝官兵暈頭轉向。明成化元年十二月,韓雍在鎮壓起義軍后把大藤峽改名為“斷藤峽”。但不久,大藤峽地區又爆發了侯鄭昂領導的起義鬥爭。明正德十一年(公元1516年),劊子手陳鈞鎮壓大藤峽的起義后,把斷藤峽改名為“永通峽”。明嘉靖七年(公元1528年)侯公丁、侯勝海領導的農民起義再次爆發。四月,總督王守仁回師過潯州,受地方官吏豪紳所說,乘瑤民不備,發兵對大藤峽突然襲擊。瑤民猝不及防,被殺3000餘人,搶渡黔江被溺死600人,財物全部被官兵掠去。此起彼伏,如數從多的石刻、遺址等文物古迹,成為人們參觀訪古遊覽的好去處。
大
藤峽蘊藏著極其豐富的水力資源,國家水利、能源、交通部門計劃在弩灘興建一座大型水利、航運樞紐工程和大型水電站,是開發紅水河規劃十座大型梯級電站之一,裝機容量為120萬千瓦。這項工程建成后,滾滾怒濤造福人類,使大藤峽更放異彩。
魚王石
魚王石在弩灘尾洶湧急流中,有一塊高出水面兩丈許的嶙峋巨石,形似魚,當地人稱為“魚王石”。潯江古來盛產“三來魚”(即鰣魚)。據說每年三月,“三來魚”便不遠萬里從太平洋游過南中國海再沿珠江、西江、潯江輾轉來到黔江,目的就是為了朝拜這座“魚王石”。拜過了“魚王石”,魚兒便掉頭東返,不再西上了。所以,當地歷來流傳著“鰣魚不過魚王石”的民諺。其實,根據有關專家考證,這是“三來魚”的生活習性,它們來到弩灘魚王石處已完成“旅行產卵”的繁殖使命,再加上弩灘“魚王石”處水流湍急,水溫驟降,經過長途跋涉的“三來魚”已業疲力盡,只好隨著江水順勢東返了。
橫石磯
在桂平、武宣交界大藤峽入口處,有一段極為狹窄險要的河道,兩岸山勢陡峭,植被茂密,曲徑幽深。有絳紅色巨石自江南岸山麓橫突伸向江心,故名橫石磯,又名紅石磯。橫石磯為何那樣紅,這裡有一段悲壯的傳說。相傳明代大藤峽瑤民起義時。朝廷幾次調遣大批軍隊進行武力鎮壓,將整段大藤峽峽谷封鎖得嚴嚴實實,見人就抓,見樹就砍。大藤峽入口處所設的關卡更為嚴密,駐兵日夜把守山頭、路口,橫石磯上堆滿柴薪,點火防控,晚上火光把峽江照得通亮如晝。柴薪積日累月地燒,把橫石磯這塊巨石也燒紅了,雖經數百年風雨江流的侵蝕和沖刷,至今紅色依舊。抗日戰爭時期,日本侵略軍佔領廣西桂平、武宣時,大藤峽兩岸的壯、瑤人民曾在橫石磯伏擊日寇船隊,讓100多名日軍葬身魚腹,大長了中國人民抗日鬥志。
弩灘
在大藤峽出口處,因灘險水急如弩而得名。急流中礁石岩山免,暗礁四伏,漩渦迴環,狂瀾倒卷,險象叢生。大藤峽諸灘中以此為最險。舊時船行至此,遊客往往燒香念佛,峽口北岸有甘皇廟,就是祈求甘皇保佑平安之意(亦名平安廟),始建於民國八年(公元1919年)。但船隻觸礁沉沒事故仍常有發生。新中國成立後幾經疏浚,水勢減緩,並增設導航設施。並於2001年再次疏浚,現千噸貨運船舶可晝夜通航。計劃興建大藤峽電站,即在此處。
弩灘巡檢司城址
當地稱“韓都城”,位於弩灘北岸南木江與黔江匯合口東南約100米處,城牆基礎尚存。城呈長方形,長168米,寬107米,城高2.2米。城處大藤峽下游的出入要道,是明成化年間韓雍為鎮壓大藤峽瑤民起義而設立的軍事據點之一。
大小營盤嶺遺址
位於思盤江與黔江交匯口西北的大、小營盤嶺上,夯土牆基尚存。相傳是明代大藤峽瑤民起義軍的軍事指揮地點。大小營盤嶺隔黔江與西方山、黃茅漩相望,西北對鵝兒嶺,北靠獅子山,東南為一片開闊平川,可鳥瞰桂平、南木、江口等遠近城鄉,田園交錯,江河縱橫,隱約可見。由此可控制大藤峽的進出口,與西北面的天堂頂、六水沖相溝通,地理位置十分險要。
鵝兒頭
在大藤峽口北岸有一座山,山頂高處凸起若鵝冠,“冠”下有塊黑石象鵝兒眼睛,山的西南面有一打長長的緩坡,活象扁平的鵝“咀”伸入黔江水中飲水,人們就叫它“鵝兒頭”。相傳明代瑤民起義領袖侯大狗曾利用這隻“鵝兒頭”與封建地主作鬥爭。一天,侯大狗領著十幾支小隊義軍分散到西南各地,配合當地貧苦兄弟偷襲富家大戶,開倉濟貧。一夜之間,把方圓百里富戶的穀倉、糧店全部打開,將穀米搬運一空。在此同時,侯大狗又暗中命令一小隊義軍,連夜挑十多擔穀殼撤放在“鵝兒頭”上,製作鵝兒偷谷吃的假象。第二天,潯州知府接連收到了官家富戶的穀倉被盜的報告,大為震驚,後來得知鵝兒連夜過江“偷谷吃”的稟報,竟信以為真,並一令鑄造一根長三丈、直徑一尺五寸的大銅針,在“鵝兒頭”處釘下去,企圖把偷吃的“鵝兒”一針釘死。據說,這枚針至今還深埋在嶺上呢。
石雞、石狗、石鼓 在弩灘之上十里,峽的北岸,有嵯峨怪石成層突出江心,其狀或如雞、或如狗。傳說這是明瑤民起義軍領袖侯大狗布置的神雞、神狗、神鼓,明軍由水上來攻,這些石雞、石狗便會高聲雞叫,給起義軍報信,讓他們做好準備。幫人敗走時,又會擂響戰鼓,為追殲殘敵的起義軍助威。朝廷知道了這個秘密,派來一艘滿戴官兵的大船,想把石雞、石狗、石鼓統統敲掉、砸碎。不料船進峽口,忽然狂風大作,灘水怒吼,官兵大的船被掀翻了,流到桂平城郊,擱在西山腳下的河岸上,造成了現在的覆船嶺。
由石雞、石狗、石鼓再上,約三公里處的金獅角,兩岸巨崖突出江中,江面忽然變狹。據民國《桂平縣誌》載:“峽中有大藤如斗,延亘兩崖,勢如徒杠,蠻從議度,號大藤峽。峽最險惡,地亦最高,登藤峽嶺,數百里皆歷歷在目。前軍旅聚散往來,可顧盼盡。諸蠻倚為奧區”。明代大藤峽瑤民起義軍籍為津梁,來往江岸南北與明軍周旋。后被劊子手韓雍砍斷大藤,改稱“斷藤峽”。清光緒《潯州府志》謂:“自圖(明)初用兵,未有窮巢破賊如此甚者。於是斬藤斷之,更名曰斷藤峽。所斷藤斡老而中空,截其兩端,蒙以牛皮作大鼓,置軍門,逢逢然,聲聞十餘里。其後移於兵佣約毫,扣之無聲,歸即如舊,以為神。”另一斷藤相傳順江漂流潯江一沙彎處停至今藤縣,藤縣因之得名。
“敕賜永通峽”摩崖石刻
在潯江水衝口東北岸天堂頂山的黔江岸邊,有一處由厚層紫紅色石英砂岸組成的懸崖峭壁,壁中赫然鐫刻著“敕賜永通峽”五個大字,這就是著名的大藤峽摩崖石刻。碑高4.12米,寬1.7米,字徑80厘米。是明正德十一年(公元1516年)明王朝派陳鈞鎮壓大藤峽農民起義后,把大藤峽改名“永通峽”的所謂“記功碑”。這方碑是歷史的反面教材,是統治者殘酷鎮壓農民起義的歷史見證,也是大藤峽更名的物證。然而,大藤峽人民在血腥屠殺面前並沒有被嚇倒,“永通峽碑”刻痕尚新,瑤民起義又如怒濤。據《桂平縣誌》載,當時大藤峽一帶流傳著這樣一首民瑤:“永通不通,來葬江中,誰甚作者?噫,陳公!”這就是對劊子手陳鈞的辛辣諷刺,也是對大藤峽義軍的讚頌。
侯大狗頭像
在“敕賜永通峽”摩崖石刻斜對岸四方斗腰的懸崖上,有一塊石壁銷突后凹下去,形似人的前額與眼睛,隱約可見一個豐滿壯實、大頭方臉、五官端莊、頭系瑤族頭巾、英姿勃勃的人物頭象。這就是當地人民傳說的侯大狗頭像。人們到此,都以一睹頭像為快。如果碰上天氣好,陽光照射的角度適當,在侯大狗頭像之下,還可看到一個形似跪地哭泣的女人形象。相傳是侯大狗的老婆,又是韓雍的妹妹。據說韓雍企圖用美人計誘騙侯大狗歸順於他,所以迫他的妹妹嫁給侯大狗,而侯大狗卻不願娶她,所以跪倒在侯大狗的腳下痛哭。這兩尊天然形成的人物頭像,說明人們對起義英雄的深切懷念和無限崇敬,也是對封建統治階段辛辣諷刺。
大彎肚
在弩灘西南約10公里黔江90度轉變處南岸。以此處最深約98米,這裡面臨黔江,公路暢通,水陸交通便利,是碧灘、羅淥三洞、大平山、金田林場等地木材、山貨的轉運中心,是大藤峽中段的交通要衝。大彎肚林場是金田林場分場之一。自建場以來,林業發展較快,使大藤峽兩岸更加鬱鬱蔥蔥。金田林場的山地面積佔全市的十分之一,森林面積佔全市的三分之一,林木積儲量佔全市的二分之一,生產木材佔全市三分之二以上,是全國林業經營管理和護林防火的先進單位。
碧灘城都舊址
峽的中段有個險灘,叫浪灘。浪灘之下不遠有個小圩,叫碧灘圩。這裡前臨滾滾大江,背枕崇山峻岭,是進出過去瑤民聚居的羅淥三洞(上洞、中洞、下洞)灘,下控四方石一帶河面。侯大狗領導的瑤民起義軍,曾在此構築營盤,並在營盤上建“皇帝殿”作為起義軍聚叢議事之所。遺址中間現存兩處台基,總面積約200平方米,當地群眾稱為“金鑾殿”,相傳侯大狗曾住這裡。殿旁原有水井一口,大樹一株,“金鑾殿”的東面原有一塊長120厘米的巨型磨刀石,石周圍有大量磨蝕痕,磨痕長而寬,大多相互交錯隆起成脊。傳說是侯大狗常用的磨刀石,現存桂平市博物館。
武靖州署舊址
據縣誌記載,明化初年曾有碧灘圩旁設鎮峽堡,駐兵看守。明成化三年(公元1467年)韓雍為了鎮壓大藤峽瑤民起義而改置靖州。州署在城都舊址之上,城基尚存。城呈長方形,佔在面積16000平方米(136×118米),四周用土構築。在此署州20年後,於明成化二十三年(公元1487年)將州署移置宣二里今武靖村處。
九層樓
在碧灘的東面有一溪流自北而來匯入黔江,沿溪而上就是過去瑤民聚居的羅淥三洞(上洞、中洞、下洞)。相傳大藤峽起義軍領袖侯大狗就是洞內的田頭村人,以燒炭打獵或幫工為生。洞內山高林密,雲霧繚繞,溪流潺潺,是一處美麗的山村寨。九層樓就座落在距碧灘約7公里的羅淥三洞的上洞田頭村西北。
九層樓又名九層崖,是一座方圓十數里、高聳入雲、林木蔭翳、氣勢磅礴的大山,海拔高度約800米。四周群峰簇擁,有如眾星拱月。相傳是侯大狗領導的農民起義的大本營。明成化元年(公元1465年),劊子手韓雍率十六萬明軍征大藤峽,侯大狗領導的起義軍在這裡和明軍進行了英勇頑強的戰鬥。據《潯州府志》載:“賊上九層撫戰,前樹大柵,用千斤壘石,從雲宵轉下,聲如轟雷,且弩矢雨注,不可當。”在敵我力量極端懸殊的情況下,經過晝夜鏖戰,明軍付出了慘重的代價,佔領了九層樓。部分義軍轉移,侯大狗被捕犧牲。九層樓頂的山樑上,目前還堆放著經過人工敲打的當年義軍民備用的大量武器——石塊。山樑下的山坡上,至今還保存有義軍用石堆砌而成的防禦工事三處和經人工鑿成的砂岩長形水井一口。
雨絲洞
源出於南木鎮高塘村雲台山經欖子江注入黔江,全長3.5公里。這裡由山溪跌落而成,沿衝擊的石槽而下,成潺潺流泉而瀉,有國家級保護珍稀動植物,其中樹蕨被稱為與恐龍同時代的植物活化石。景緻有鵲橋、情人石、千年壽龜小水潭、飛龍瀑布、雙獅回龍瀑布,60多米高的雨絲洞瀑布有“飛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銀河落九天”之勢。
金銀潭
位於火煙沖溪流中段,水勢自東南向北流注黔江。這裡,重岩疊嶂,青翠相臨,山高密林,瀑布沿途分佈、落差各異,淵潭無數。泉水經九曲十二彎,順黔江而去。景緻有留連潭、響水潭、龍門瀑布、金潭飛瀑、銀潭藤影。植物種類繁多,山花野果綴其間,途中茂林修竹,景色幽深。
銅鼓沖
源於市區西北蒙圩九十九嶺頭東南向西北留注入黔江,全長5.1公里。這裡具典型的峽谷峰林特徵,十八灣灣十八潭,清溪瀑布,淵潭碧綠常青,線底芳石斑斕,石峰屺起,萬木崢嶸,山蕉矮矮,山藤蔓蔓。有銅股碧影、飛瀑擊鼓、瑤池靈龜、天溪素涴、天瀑虹韻、天灣放排等。銅鼓沖據說為古瑤民侯大苟的銅鼓化為石,以石似銅鼓得名。
大藤峽不僅灘險,景色也十分優美,近年來隨著旅遊業的開發,大藤峽也成為桂平市旅遊開發的一個亮點。每年來桂平旅遊的遊客大概有上百萬,而來遊玩大藤峽的遊客就佔了總人數的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