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窩鎮

廣東省河源市紫金縣轄鎮

龍窩鎮,隸屬於廣東省河源市紫金縣,位於紫金縣東南部,距紫金縣城28公里,距汕湛高速紫金東出口13公里,東鄰五華縣,南接惠東縣,轄區總面積422平方千米。2020年,龍窩鎮常住人口為40783人。截至2020年6月,龍窩鎮下轄33個行政村和1個社區。 

龍窩鎮是廣東省定中心鎮,歷來是紫金縣南路各鎮的商貿和經濟中心。龍窩鎮人文底蘊深厚,歷史上曾湧現出詩人黃遷、花朝戲創始人之一黃亞亮等名人,有國家級非遺項目花朝戲、 廣東省級非遺項目木偶戲、浦米製作技藝以及縣級非遺項目龍舞、獅舞和嶂下七月十四田園節。龍窩鎮下轄的桂山村入選廣東省古村落名錄,境內有清嘉慶年間始設的“桂山文明書舍”、桂山石樓、龍窩天主堂、牌樓村節孝牌坊等文化遺跡。龍窩是革命老區,曾是中國共產黨早期活動地區之一,蔣中正、周恩來率軍東征駐龍窩圩,民國十六年(1927年)中國工農紅軍第二、四師曾在此會師。 

2020年,龍窩鎮全年完成地區生產總值11.1億元,農村人均年收入達16396元,完成稅收1954萬元。

歷史沿革


龍窩鎮
龍窩鎮
解放后,建政屬紫金縣第三區。
1958年,建龍窩人民公社。
1983年度,社設區。
1986年冬,撤區建鎮。
2003年,撤銷洋頭鎮,併入龍窩鎮。

行政區劃


截至2020年6月,龍窩鎮下轄33個行政村和1個社區。
龍窩鎮下轄地區
龍窩社區牌樓村羅洞村東坑村竹徑村
梅園村茶松村紅星村公柘村黃洞村
慎田村南奮村寶洞村公村村琴星村
上坑村雙下村琴口村光明村連塘村
龍窩村黃田村洋頭村慶豐村桂山村
琴江村彭坊村琴南村黃竹塘村高坑村
禮坑村嶂下村五星村官田村/

地理環境


地形地貌

龍窩鎮
龍窩鎮
龍窩鎮地勢西北高、東南低,位於黃洞村的腰婆咀為境內最高峰,海拔816.2米。

自然資源


龍窩鎮
龍窩鎮
龍窩鎮礦產資源有鎢、錫、水晶、金沙等。

人口民族


龍窩鎮
龍窩鎮
2018年末,龍窩鎮戶籍人口為85941人。
2021年6月,紫金縣第七次全國人口普查公報公布,截至2020年龍窩鎮常住人口為40783人。

經濟


龍窩鎮
龍窩鎮
2020年,龍窩鎮全年完成地區生產總值11.1億元,農村人均年收入達16396元,完成稅收1954萬元。龍窩鎮是典型的農業經濟鎮,2020年龍窩鎮農業總產值增加至8.84億元,同比增長6.2%。

文化


地名由來

據傳,約五百年前,該地剛建市集,有一客商投宿,嫌棄客棧骯髒,戲言“狗窩”,店主不悅,不給住宿。后客商改盲美稱“龍窩”,不得留狗。龍窩由此得名。

方言

龍窩話屬梅縣客家方言體系,龍窩境內客家話分屬紫金客家方言紫城腔和南路腔。

非物質文化遺產

● 花朝戲
花朝戲,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源於紫金縣鄉村的“神朝”祭祀儀式,用客家話演唱,流行於廣東省東部客家地區。
花朝戲的傳統劇目題材多取自民間傳說,大都宣揚懲惡揚善、忠貞愛國、婚姻自由等積極主題。客家人所崇尚的儒家思想及耕讀傳家、崇文重教等人文觀念在花朝戲中得到充分的展示。因此,花朝戲在民間文學、民間音樂、民俗文化、宗教文化方面具有較高的學術研究價值。
花朝戲已於2006年入選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 紫金提線木偶戲
龍窩鎮
龍窩鎮
廣東省紫金縣的木偶戲屬於提線木偶,廣東省非物質文化遺產,1885年由龍窩鎮寶洞村鄧木村等人從福建引入,並成立榮華堂戲班。至清末民初,當地有榮華堂、崇華堂、新艷華等8個木偶戲班,活躍在紫金縣鄉村,以及周邊的五華、惠陽、陸豐等地。

龍窩鎮木偶

龍窩鎮
龍窩鎮
紫金提線木偶戲用客家方言演唱,唱腔音樂由粵劇、花朝戲唱腔、民間小調、山歌曲調衍生而來,有20多種曲牌,自成一格。唱詞、道白自然。舞台語言典型化,通俗易懂,大量運用客家的俚語、歇後語、雙關語,並通過插科打渾、一問一答、一唱一和以達到特有的藝術效果。伴奏由管弦樂和打擊樂組成,指揮由司鼓擔任,管弦樂部分由嗩吶領奏,二胡、高胡揚琴伴奏,打擊樂部分由鼓、木魚領奏,斗鑼、小鑼大鈸小鈸等伴奏。
紫金提線木偶戲具有濃郁的鄉土氣息和民俗風情,在傳統戲劇、民俗文化等方面都具有較高的歷史價值和文化價值。紫金提線木偶戲的劇本唱詞中,反映了地方社會文化的變遷,為研究客家地區社會發展提供重要重要佐證材料料。

旅遊


桂山村
桂山村,廣東省古村落,原稱埔巷,約在1685年前出過舉人等有功名的讀書人,當地人認為該地出貴人,又因桂樹多,故改名為桂山,是一個很有代表性的客家古村落,地處北回歸線以南,氣候溫和,雨量充沛,一年四季可耕可種,現村中居民以廖姓居多。
廖姓先祖來自中原河南,由於歷史原因,逐漸由黃河流域遷到江西、福建,后至廣東地區平遠,再遷至永安。桂山村廖氏開基始祖廖叔胤,墓碑所立時代為明朝萬曆年間。
桂山石樓
龍窩鎮
龍窩鎮
桂山石樓,又名“長春樓”,位於廣東省河源市紫金縣龍窩鎮桂山村,距龍窩圩鎮5公里,始建於清乾隆四十五年(1780年),歷時四五十年建成,主樓平面為長方形,佔地約300平方米,高六層、20米,建築面積3000平方米,主樓平面為長方形,佔地約300平方米,高六層、20米,建築面積3000平方米。一、二層用花崗岩條石砌築,牆厚1.5米;三至六層用以明規格的火火磚砌成,牆厚50~60厘米。主樓前面是正屋,三進共41間,兩側橫屋共70間,門前為石砌池塘,外圍加築斗方、圍牆,連成一座佔地面積1.8萬平方米的建築群。
桂山石樓坐落於村中心位置,桂山石樓前後左右共130餘間房舍連成一片,是河源市從清代至民國時期保留最高、最龐大且基本完整,具有典型客家民居特點的古建築群。
1999年1月,桂山石樓被列為紫金縣第三批文物保護單位。2004年,桂山石樓被公布為河源市第一批受保護古建築名單。2014年,桂山石樓被列為河源市重點文物保護單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