姑藏

姑藏

姑藏(gū zàng )是霍去病奪取匈奴河西地區建武威郡以前匈奴人對這座城市的稱呼,武威郡的治所是姑藏縣,是(漢朝)對匈奴此城的音譯,其實際意義無從可靠,姑藏即現武威市駐地。

被人遺忘的歷史


元朝以前的文獻中大量使用姑藏縣這種稱呼,西漢、三國時期、十六國時期一直沿用,姑臧縣名從西漢武帝時置縣始,一直沿用到元代,長達1400餘年。元朝以後被武威代替,淡出我們這個民族的記憶,被歷史的塵埃封存。

姑藏和武威的關係


原先的東漢設立武威郡和武威縣並不是一個概念,而武威郡的治所是姑藏縣,武威縣和姑藏縣是兩個縣,當時武威縣的位置在現在的武威市民勤縣的位置,而姑藏縣的位置在現在武威市涼州區政府駐地的位置。

曾經的榮耀


1、從西漢末到唐末,姑臧縣一直是武威郡治所。東漢興平元年(194年)六月以河西四郡雍州,州治姑臧縣。
2、建安十八年(213年),撤銷司隸校尉及涼州,以其郡國併入雍州。《三國志·魏書·張既傳》說:“是時不置涼州,自三輔距西域皆屬雍州。”這就是說整個西北地區,皆屬雍州管轄,可見姑臧地理位置之重要。
3、三國·魏黃初元年(220年),文帝曹丕置涼州,州治姑臧。西晉置涼州治所姑臧。永寧元年(301年),散騎常侍張軌任涼州刺史,鎮守姑臧。
4、建興二年(314年),張軌卒,他的大兒子張寔,建立前涼,建都姑臧。史學界一般將前涼建國時間從張軌任涼州刺史算起,到公元376年亡國,前涼有國76年。張軌、張茂張駿祖孫三代,對姑臧城多次進行了大規模的修繕,後來號稱“涼州七城十萬家”。前涼張軌、張寔、張茂、張駿四主,使姑臧在政治、經濟、軍事、文化、都城建設等各個方面達到了空前繁榮、鼎盛的一個時期。
5、氐人呂光建立的後涼也定都姑臧。
6、禿髮氏的南涼和沮渠氏的北涼,一度建都姑臧。北涼在姑臧經營了28年,也是一個相當強盛的階段。
7、隋大業十三年(617年)七月,李軌自稱大涼王,建立割據政權,建都姑臧。
8、唐武德元年(618年)十一月,李軌自稱大涼皇帝。武德二年(619年)五月,李軌在長安伏誅。
9、唐景雲年間(710年—711年),涼州都督賀拔延嗣在姑臧置河西節度使,統領涼、甘、肅、瓜、沙、伊、西七軍州。
10、北宋至道二年(996年)七月,殿直丁惟清知西涼府,舊領姑臧、神鳥、番禾、昌松、嘉麟5縣。有戶25693,人口128193,其中漢民只有300戶。
11、北宋明道元年(1032年),黨項羌李元昊攻佔涼州。李元昊在興慶府(今寧夏銀川市)建立西夏政權,改西涼州為西涼府,又稱涼州,也稱武威。此時姑藏為西夏陪都,武威(姑藏)也因此奠定了在中國歷史研究中的地位,有一塊世界僅有的西夏碑,漢字和西夏文對照。
12、公 元1226年秋,蒙古國成吉思汗攻取西涼府。至元九年(1272年)十一月,諸王只必帖木兒在西涼府城(今涼州城)北三十里築新城,元世祖賜名“永昌府”。據《元史·世祖本紀》記載,至元十年(1273年),在永昌府置永昌路,降西涼府為西涼州(縣級政權)隸之。永昌路領西涼州、庄浪縣(今永登)。
13、明洪武九年(1376年)在舊姑臧縣置涼州衛,是縣級軍政合一的政權機構。其政區和今涼州區相等。
14、清雍正二年(1724年)置涼州府,改涼州衛為武威縣,是涼州府治所。涼州府管轄武威、永昌、鎮番(1928年改為民勤縣)、古浪、平番(今永登)5縣。
15、民國十一年(1922年),廢除涼州府,置甘涼道。民國十六年(1927年),廢甘涼道。

名言警句


張軌:“天下方亂,避難之地唯有涼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