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光蠑螺

蠑螺科中最大的軟體動物

夜光蠑螺是蠑螺科中最大的一種,屬於腹足綱原始腹足目,蠑螺科。貝殼大,重厚堅固,近球形,殼高165毫米,寬60毫米。螺層約7層,螺旋部錐形,體螺層極膨大。體螺層上具有間隔相等的螺肋三條,其上生有結節,第一螺肋特別粗大並向外擴展將殼面分成上下兩部分。生長紋粗糙。殼色暗綠,布有棕色和白色相間的環帶數條。殼口寬廣,圓形,內面有珍珠光澤。厴大、重厚,石灰貭,內方加厚,外面白色光滑,內面有棕色皮層,有旋紋約5圈,核近內下方。

該種為暖水種,生活在水深約10米左右的岩礁質海底。活動緩慢,貝殼表面常附著有苔蘚蟲等動物。以海藻為食。有時在胃中也可見到無脊椎動物的碎屑。春、夏季為繁殖旺期,此時可經常在珊瑚礁洞穴中採到幼小個體。

形態特徵


貝殼大,質堅厚,周緣近園形,高度和寬度幾相等,螺層約6又1/2層,各層寬度增加迅速。螺旋部不高,體螺層極膨漲、縫合線淺。頂部各層殼表光滑、無肋,由第四螺層下部起始,螺層中部表面突出,形成斷續的由結節連成的旋形肋。這條肋將殼面分成上下兩部分,上部殼面呈斜坡狀,下部殼面與螺軸幾近平行。這條螺肋至體螺層漸變粗大,位於中部靠上方,在體螺層中部向下還有2-3條較細弱的同樣旋形肋,體螺層基部向外褶曲,加厚,與內唇相接,構成殼口內下側的一個耳狀突起。生長紋密,有時有褶皺,貝殼表面暗綠色,具有褐色、白色,偶爾有紅色相間的帶狀環紋,殼頂部常染有翠綠色斑紋。殼口大,近圓形,內面銀白色,具珍珠光,外唇較薄而脆,易破損,邊緣有一很狹的綠色邊;內唇極厚,向外下方卷轉,厴石灰質,極厚重,圓形,中央部向外凸出,外面白色,內面棕黃色,且具光澤。
夜光蠑螺
夜光蠑螺

分佈範圍


中國分佈

中國海南島南端、西沙群島南沙群島、台灣南部。

世界分佈

本種為熱帶性種類,分佈於印度洋太平洋西岸,如菲律賓群島,日本奄美大島,印度尼西亞,澳大利亞北部,大堡礁安達曼群島塞席爾群島海域。

生活習性


生活於潮下帶數米至數十米的岩石及珊瑚礁的淺海底,在潮間帶下區及基準面附近的岩石縫,珊瑚礁的洞穴中常能採到幼小個體,貝殼表面常附著有藤壺、苔蘚蟲、履螺等動物;大個體的採獲水深達20-30m,喜歡呈散居狀態。

科學研究


中國科學院海洋所在20世紀50年代從海南島南部的三亞、新村海域採到5號14個夜光蠑螺標本,以小型居多,以後多次去海南、西沙南沙採集,從未採獲此螺;而熊大仁(1949)則報道了夜光蠑螺在西、南沙的分佈,除缺少引證外,熊文描述確切、種名完整,而且繪出此螺的標準形態圖,基本上為圖譜體式,為分類學參考資料,著者認同其記錄。至於為什麼從20世紀60年代始至今,一直未採到此螺,著者認為夜光蠑螺是一種強暖水種,生活於典型熱帶海區或熱帶海區南部,在台灣南部、菲律賓群島和馬來群島海域分佈廣泛而且均甚常見,種群數量也較大,在我國西沙、南沙海域應有分佈。由於此螺生態分佈的較深性和較分散性,採集很難,因此價格昂貴,一直是近幾十年來中外偷獵者的主要目標……這些可能是我們若干年來未見此螺蹤跡的原因。

主要價值


觀賞價值

這種蠑螺體形很大,珍珠層很厚,若將殼皮除去使珍珠層外露,是很美麗的觀賞品,殼面還能刻繪出各種花樣,成為珍貴的藝術品。

使用價值

殼粉可混入油漆,做為油漆的調合劑,極為貴,肉可食用。

藥用價值

化學成分
1.全螺含蛋白質、脂肪。珊瑚礁區產的夜光蠑螺內臟常含有外因性石房蛤毒素(Saxitoxin),尚含有碘甲基三甲基銨的氯化物;
2.貝殼含四吡咯生物色素,為甲酯型蠑螺膽藍素、C37H46O12N4、mp.205一6℃,UV最大吸收378、307mμ,性質與類膽紅素、膽綠素相似。含大量碳酸鈣磷酸鈣
藥材
石灰質厴入葯,名甲香,捕后將厴取下,洗凈曬乾。
應用
傳統醫學認為有清濕熱、解瘡毒、止瀉痢的功能。

保護級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