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馬場
閱馬場
閱馬場位於湖北武漢市武昌城區中部,蛇山南麓,東接蛇山洞延伸出來的武昌路,南至閱馬場小學,西到湖北劇院,北臨蛇山南麓黃鶴樓下,東西長100米,南北寬300米(另一資料為東西長200米,南北寬400米,可能因計算方式不同)。武珞路以此為起點,橫貫廣場的中部,並向東伸展,西北與武漢長江大橋的引橋公路相連,西南與彭劉楊路相通,是連通武漢三鎮的主幹道。
閱馬場
閱馬場的舊址現推斷為楚王府,後為明代練兵演武的教場,稱作閱兵樓,在武勝門外,有演武廳三間。清順治年間,湖北巡撫劉兆麟在明代楚王府之東重建新校場,場上有演武廳,是清軍練兵演武的操場和舉行武科考試的考場。清軍綠營兵的營房也在該地,原名閱馬廠,解放后在書寫時改“廠”為“場”,並已經約定俗成。自楚王府被焚毀之後的數百年間,閱馬場經歷和見證了武漢的榮辱,這裡發生許多重大歷史事件。在近三百年的士兵起義和革命鬥爭中,這裡留下了許多光輝的史跡,因而又有革命紅場之稱。
閱馬場
閱馬場
有關專家認為,今天的閱馬場、紅樓所處位置應是明代楚王府遺址的一部分,而且從已發現的建築構件來看,為王宮主要建築群之遺存。這一判定與一些史料所記載的“(楚王府)與閱馬場(也稱演武廳)相臨”相悖,可能因為今天的閱馬場與明清所稱的閱馬場並不在同一地理位置上。據有關歷史文獻記載,在明代,楚王府之東就已有閱馬廠了。清人陳詩所著《湖北舊聞錄》,在“社稷壇”一節有“社稷壇,在閱馬廠”的記述,其地理位置在“城東黃鶴山(今蛇山)下廢營地一區”。古人所稱閱馬廠可能位於今武昌中南財經政法大學大門以外至湖北省圖書館這一地域,並非今人所指的閱馬場區域。
武漢閱馬場
今天,不僅因其主體建築為紅色樓房,有“紅樓”之稱,還因為它是辛亥首義的象徵,並一度成為中華民國鄂軍都督府(即湖北軍政府)所在地,成為全國革命的中心和今天彰顯首義文化的核心。1911年10月10日辛亥革命武昌起義勝利后,革命黨人按照原計劃,著手組建湖北軍政府。因湖廣總督署受戰火破壞,一時不能修複利用,經議決以咨議局辦公樓作為中華民國鄂軍都督府(即湖北軍政府)辦公之用,在此頒發了第一號布告,宣布廢除清朝帝制,建立中華民國。軍政府一度代行中央革命政府職能,因此,閱馬廠和紅樓在一段時間內成為全國革命中心,為國內外所矚目。1926年,北伐軍攻克武昌,國民革命軍總政治部和國民黨湖北省黨部均設在紅樓內;翌年春,在此召開湖北農民協會第一次全省代表大會,毛澤東被聘為大會名譽主席。1949年5月16日武漢解放后,中共湖北省委也曾在此辦公。1979年3月,國家名譽主席宋慶齡親筆為此題寫“武昌起義軍政府舊址”橫幅。
1961年經國務院公布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981年經全面修耷的舊址被闢為辛亥革命博物館,正式開放的房間有按原貌復原的會議廳,軍政府都督黎元洪的住所和辦公房等。原主樓兩翼的辦公用房則布置了反映辛亥革命的輔助陳列和其它與辛亥革命相關的臨時展覽。紅樓四周環以矮牆,院內佳木秀麗,繁花似錦;院外塑有孫中山銅像,身著長袍馬褂,左手執杖,右手持帽,面南而立,凝視遠方。
在閱馬場南端,建有黃興拜將台。辛亥革命武昌起義后,黃興由滬來鄂主持軍事,任戰時總司令。革命軍政府在此築台為其授印,故名拜將台。后經幾次毀建,現存的建築系1955年在原址上重建的高大紅色水磨石紀念碑。碑正面為“拜將台”三個大字,其下為“辛亥首義鄂軍都督黎任黃興為總司令在此授印”兩行小字。此碑卓俊健麗,恰與對面巍巍紅樓相輝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