角樓

角樓

角樓位於紫禁城垣四隅之上,建成於明永樂十八年(1420年),清代重修,是紫禁城城池的一部分,與城垣、城門樓及護城河同屬於皇宮的防衛設施。

角樓是建在角台上的閣樓建築,是城牆防禦工程的重要組成設施,起瞭望和防禦作用。

簡介


概述

一談到角樓,人們很自然地會想到座落在北京紫禁城城牆四角上的結構奇異、和諧美觀的角樓。它那高聳的三層重糖,金碧輝煌的琉璃瓦屋頂,巧奪天工的九梁十八柱七十二脊。常使慕名而來的國際友人讚嘆不已。城池是戰爭的產物,是戰爭中重要的防禦設施。因而它的組成部分如城牆、城門、難煤、敵台、城樓、角樓等必須緊緊圍繞著防禦這一目的。

發展

角樓的發展歷史和當久遠。“角樓”二字最早出現於《三國志· 魏書》。至於其雛形出現的年代,則眾說不一,但“肇源於三代”的提法似平更有證據。春秋晚期齊國宮書《考工記· 匠人》“營國”一節規定:“天子之城高七雄,隅高九雄”。城隅即城角,即是說城的四角處比城的其他牆面要高出2丈。這一築城形式,雖然其上有無樓梅尚未定論,但大概是可以看做為角樓的雛形吧。另外,考古發掘亦證實:洛陽潤濱東周城,其城角部位牆的厚度都已增大。從平面看,它的斜邊至頂角的直線距離達120米長,形成了一個較寬闊的“角台” 。

主要作用

角樓是建在角台上的閣樓建築,為城牆防禦工程的重要設施。由於角樓如同敵樓一樣,其外壁都向城牆外壁外凸,憑樓眺望,視野開闊,可以清楚地觀察敵情。戰時,駐守角樓的士兵不但可以從正面發射箭簇火器,而且還可配合兩側敵樓及城牆正面守軍用交叉火力殺傷攻城之敵。

西安城牆角樓

西安城牆四角的角樓建築形制不完全相同。
西北正方形角台的角樓遺跡呈正方形,邊長為7.30米。遺跡內存礎石7方,每方礎石0.42米,各礎石間距為3.86米。
東北正方形角台上的角樓呈八邊形,每邊長5.1米。遺跡內有礎石6方,每方礎石直徑為0.42米。
西南圓形角台上的角樓亦呈八邊形,每邊長3.2米。遺跡內有礎石16方,每方礎石直徑為0.40樓米,各礎石間距為1.5米。

北京故宮角樓


建築結構

角樓是紫禁城城池的一部分,它與城垣、城門樓及護城河同屬於皇宮的防衛設施。
角樓造型奇特多姿,十字形屋脊,重檐三層,多角交錯,大木構架和斗拱是很複雜的。經過有關人員仔細實測和研究,才悟出其中絕妙規律,體現了中國古代勞動人民非凡的智慧。經過修繕后的紫禁城西北角樓,已煥然一新。色彩調和,黃色琉璃瓦頂和鎏金寶頂在陽光下閃爍生光,襯著藍天白雲,越發顯得莊重美觀。
角樓坐落在須彌座之上,周邊繞以石欄。中為方亭式,面闊進深各三間,每面8.73m,四面明間各加抱廈一間,靠近城垣外側兩面地勢局促,故抱廈進深僅為1.60m,而城垣內側的兩面地勢較開闊,抱廈進深加大為3.98m,平面成為中點交叉的十字形,蘊含著曲尺樓的意匠,使得角樓與城垣這兩個截然不同的建築形體,取得了有機的聯繫。
角樓由墩台下地面至角樓寶頂高27.50m,由多個歇山式組成複合式屋頂,覆黃琉璃瓦,有九梁十八柱七十二條脊。上層檐為縱橫相交四面顯山的歇山頂,正脊交叉處置銅鎏金寶頂。檐下施單翹重昂七踩斗栱。二層檐四面各加一歇山式抱廈,四角各出一條垂脊,多角搭接相互勾連,檐下單翹單昂五踩斗栱。下層檐四面採用半坡腰檐,四角出垂脊,用圍脊連貫,檐下重昂五踩斗栱。下層檐和二層檐實際上四面各是一座重檐歇山頂加垂脊集合在一起的屋頂形式。角樓梁枋飾以龍錦枋心墨線大點金旋紋彩畫,三交六椀菱花隔扇門和檻窗極為精緻。
角樓採用減柱造做法,室內減去四根立柱擴大了利用空間面積。在房屋構架上採用扒梁式做法,檐下樑頭不外露,使外觀上更加突出裝飾效果。
角樓除了有裝飾作用以外,在中國古代的建築中它的防禦性作用也是一大考量,結合現存紫禁城中的四角來看,居高臨下,便於瞭望偵查敵情。

建造傳說

角樓的建造還有這麼一個傳說。當時明朝的永樂皇帝朱棣特意要求管工大臣要在北京紫禁城的四個犄角上,蓋四座樣子特別美麗的角樓,每座角樓要有九梁十八柱、七十二條脊。管工大臣到了北京以後,就把八十一家大建築廠的工頭、木匠們都叫來,跟他們說了皇帝的旨意,限期三個月,叫他們一定要按期蓋成這四座怪樣子的角樓。這可難壞了這八十一家大建築廠的老師傅們。誰都沒見過這樣複雜而又造型精美的角樓。正當大夥在發愁的時候,有一位木匠師傅見到一位賣蟈蟈的老人,正挑著很多蟈蟈籠子走街串巷的叫賣,他就買了一個蟈蟈籠子來解悶,沒想到,仔細一看,這重重疊疊的精巧的蟈蟈籠子,不多不少,恰好是九梁十八柱七十二條脊。於是角樓便由此設計出來了。據說那位老人,就是顯聖的魯班
這當然只是一個傳說而已。紫禁城的四座角樓,繼承了我國古代木構建築靈活多變的傳統作法,使用功能和裝飾效果得以巧妙地結合,展現出我國古代匠師們的高超技藝和才能。
角樓
角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