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脊古壯寨

龍脊古壯寨

龍脊古壯寨地處桂北越城嶺山脈西南麓,位於龍勝各族自治縣和平鄉的東北部,距所屬的和平鄉政府所在地10公里,距龍勝縣城21公里,距桂林市區約76公里。古壯寨包括廖家寨、侯家寨、平段和平寨4個壯族村寨。

人文歷史


龍脊古壯寨至少有430多年的歷史。據古壯寨廖姓、侯姓族譜以及潘家祖墳碑刻記載,三姓祖先均來自南丹慶遠府。據《龍勝縣誌》載,龍脊廖姓於明代萬曆年間(1573~1620年)遷入現在居地。古壯寨擁有廣西乃至全國保存最完整、最古老、規模最大的壯族干欄式吊腳木樓建築群,其中有5處木樓已經有超過100年以上的歷史,其中最老的木樓達250年的歷史,古老而富有神韻。

建築文化

龍脊古壯寨是傳統風水選址的典型。村寨旁邊有一條山脊像一條巨龍盤旋而下直到金江,古壯寨就座落在這一山脊上,“龍脊”因此得名。村寨的兩旁各有一條巨大的山脊蔓延而下,像座椅的兩個扶手,龍脊古壯寨坐落其間,就像是坐在一把龍椅上,是一塊難得的風水寶地。
龍脊人民世世代代辛苦勞作並與大自然的和諧相處,形成了從山頂的高山林地—村寨—梯田的和諧生態環境,表現出人土構建的均衡布局,森林、溪流、村寨、梯田四者在不同海拔層次上的有序分佈和協調布局,展現出人與自然的和諧美。
村寨風雨橋上著名的石刻“三魚共首”的一個寓意是廖、候、潘三姓的和諧團結,更深一層的寓意是壯、瑤、侗三族的和諧團結,而其最深層的寓意則是道家“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思想的體現,包含人類宇宙最基本的規律即:天、地、人和諧。

壯族石刻文化

龍脊人民充分利用當地豐富的石材,創造出獨特的壯族石文化。村寨內百轉千回的青石板路、57座青石板橋、層層疊疊的木樓石地基、太平清缸、石水槽、石寨門、石碾、石磨、石臼、石頭牆、石繡球、石廟、三魚共首石刻,以及從清朝、民國至今的一系列內容豐富,形式多樣的石碑刻,可謂是“三步一石,五步一刻,十步一碑”。
古壯寨的石板路與石板橋是龍脊人民勤勞與智慧的象徵,許多石板橋上都刻畫著蓮花、寶劍、太極、八卦等道教符號,最具有代表性和最為珍貴的是村公所門前的風雨橋上刻的“三魚共首圖”。
村寨內遺存著大量從清代到近代民國時期的石刻碑文,其中最著名的是刻於乾隆五十七年(1792年)的《桂林府嚴禁衙門書差藉端滋擾僮瑤碑》。另外,龍脊古壯寨的莫一大王石像、石刻繡球圖和石寨門為廣西所獨有。

旅遊特色


龍勝全縣總人口17.2萬,少數民族人口佔75%以上,其中壯族約3.3萬人。“無山不瑤、無水不壯”,龍勝壯族主要分佈在沿河的和平、瓢里、龍勝鎮、泗水等鄉鎮。龍脊壯鄉風情早已衝出山寨,吸引了大量中外遊客,那些極具古樸氣息的壯寨、飽經風雨的石板橋以及火辣辣的紅辣椒為世人所痴迷。

悠悠古壯寨

在享譽海內外的龍脊梯田景區內,鑲嵌著一個十分古老的山寨,這就是龍脊古壯寨。人們所說的龍脊壯鄉泛指平安、馬海、金江、白石、金竹、楓木等十三個壯族自然村寨,其中揚名於世的平安村,就是由古壯寨分割出去而獨自成立的行政村。
龍脊壯寨,由廖姓、潘姓、侯姓三個大自然村寨組成,其中廖姓人口最多、寨子最大,有記載的歷史可追溯到清朝的乾隆年間。據《龍勝廳志》所載:“城東八十里有龍脊茶向辦士貢……”。在清朝乾隆年間一度被定為“貢茶”的龍脊茶,須以茶抵稅,不準上市。當時的龍脊村民潘天紅等為民請願,於乾隆五十七年,上書朝庭,奉憲頒如,准予龍脊茶上市,亦奉旨勒石刻於平段寨中;清同治十一年用青石板建成的古水缸至今也完好地置於寨中,如今仍為壯民所用,水缸上的石雕動物栩栩如生,仍清晰可見;鑲嵌在水渠上的分水碑依舊如故,渠水如今仍為壯民灌溉所用……

堅實的石板橋

走進龍脊壯寨,在繁華的旅遊區,搖曳的燈光、浪漫的酒吧以及各種膚色的朋友已經讓這裡充滿現代氣息,但如果你在村間小道上漫步,你會發現,其實這裡的古石板橋也有其獨特的韻味。相關資料顯示,在龍脊方圓20公里內,共有石板橋將近300座,光龍脊村就有57座。
這些石板橋能夠經年長存,與其建造過程有著密切的關係,開鑿石板一般在秋末到次年開春進行,由各村寨的能工巧匠先行到大山裡去尋找質地堅硬的石塊,再由村民前往開採。石橋一般由兩塊長條青石板合併而成,多則五塊、少則一塊。石板長約6米,最短2米,一般為3至4米。
據說,很久以前,官府時常進寨抓兵,進行燒殺擄掠,龍脊十三寨及臨近的其他民族村寨的百姓過著極不平靜的日子。為了百姓的平安,壯、瑤、漢三個民族的人在各自的村寨中選出德高望重並具有號召力的人士為代表,集中在龍脊壯寨商討舉義之事,議事地點為寨中的一座石板橋。經過長時間的商議,最終決定結為異族兄弟。各代表立即回去聯絡各自村民聚義。一支反官兵的民族起義隊伍組織起來了,經過鬥爭,終於將這座橋命名為“快樂橋”,並在橋的石板上刻下“三魚共首”的圖案,象徵著壯、瑤、漢三個民族永恆的團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