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找到3條詞條名為府河的結果 展開

府河

成都市境內河流

成都河流、與南河於合江亭合為府南河,府河是在都江堰市崇義鎮從檢江分流出來的一條支流,原名郫江,繞成都北門,然後東下與南河匯合。唐代,改郫江從府城下經過,成為護城河,故稱府河。府河又稱錦江,是岷江流經成都市區的主要河流。府河進入市區后繞城北城東而流。兩河在合江亭相匯東去往南經樂山、宜賓入長江。府南河流經舊城區段總長29公里。

歷史


曾經的臭水河
20世紀70年代,都江堰關閘,府南河斷流,城市化進程的加快,城市規模擴大,人口膨脹,農業和工業用水急劇增加,河流不堪負重,府南河變成了藏污納垢的臭水溝。
各年代的府河
1985年,龍江路小學的孩子聽到了古老的府南河發出的微弱嘆息。這封龍江路小學孩子的來信,使“救救錦江”的呼聲迅速地在市民中傳播開來。府南河的整治,確實已到了迫在眉睫的時候。
1987年,新華社內參報道了當時府南河的情形,在這篇日後影響深遠的文章中,府南河被稱為世界上最大的臭水溝。
1992年,為履行中國政府在世界環發大會上的承諾,推進《21世紀議》地方化進程,成都市政府針對兩河現狀、及過去局部河段單項治理效果不大的問題,決心啟動以治水為核心、全面帶動城市居住環境改善與城市基礎設施建設綜合整治工程。
1994年,成都市新任市長王榮軒宣布府南河工程為本屆政府的“一號工程”。府南河綜合整治工程全面啟動。
成都治水的歷史
成都城市史是一部治水的歷史。據記載,上古時期的成都平原,前生是海。內海消失以後,便成為水澤密布、水道亂流的潮濕盆地,水患相當嚴重。初步整治、局部整治自先民們進入成都平原地帶起就從未停止。但規模最大最有成就的治水是古蜀憋靈。
開明帝憋靈的引岷入沱排洪工程使平原出澤國,為古蜀先民定居成都創造了基本條件。
第二次大規模治水是先秦李冰。當地的郡守李冰疏浚三十六江,完成了舉世矚目的都江堰水利樞紐工程和穿“兩江成都之中”,溝通了天府之國直達荊楚和吳越的黃金水道,使秦憑藉這條黃金水道,如願以常地實現了“得蜀得楚,得楚得天下”中國歷史上的第一次統一。
第三次大規模治水是西漢文翁。蜀郡守文翁推廣水稻種植,首擴灌渠系統,大量增加了農灌面積,引湔水和清白江連接,從此賦予都江堰水利工程以灌溉意義,推進和繁榮了四川盆地的農業經濟。
第四次大規模治水是晚唐高駢。西川節度使高駢為拱衛成都,改兩江雙流為兩江抱城,給成都留下了千年不變的獨特城市景觀。

文化搖籃


錦江是成都文化的搖籃,成都城市經濟文化和社會發展離不開錦江的滋潤和哺育,故成都人又深情的稱她為母親河。《華陽國志。蜀志》這樣記述成都:“蜀沃野千里,號為陸海”,“水旱從人,不知饑饉,時無荒年,天下謂之天府也”。著名大詩人陳子昂在其《陳子昂集。諫雅洲討生羌書》中稱“蜀為西南—都會,國家之寶庫,天下珍貨,具出其中。又人富粟多,順江而下,可以兼濟中國”。詩仙李白的:“草樹雲山如錦繡,秦川得及此間無”。“濯錦清江萬里流,雲帆龍舸下揚州”。詩聖杜甫的“錦江春色來天地,玉壘浮雲變古今”。“窗含西嶺千秋雪,門泊東吳萬里船”詩句,即是當時成都——錦江的真實寫照。義大利威尼斯探險家馬可波羅則在他的《馬可波羅遊記。成都府》中如是寫道:“有一大川,經此大城,川中多魚,川流甚深......水上船舶甚眾,未聞未見者,必不信其有之也。商人運載商貨往來上下游,世界之人無有能想象其甚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