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找到2條詞條名為鱧腸的結果 展開

鱧腸

菊科鱧腸屬植物

鱧腸(學名:Eclipta prostrata(L.)L.)是菊科,鱧腸屬一年生草本植物。莖直立,高可達60厘米,葉片長圓狀披針形或披針形,無柄或有極短的柄,兩面被密硬糙毛。頭狀花序,有細花序梗;總苞球狀鐘形,總苞片綠色,草質,長圓形或長圓狀披針形,外圍的雌花,舌狀,舌片短,花冠管狀,白色,花柱分枝鈍,花托凸,托片中部以上有微毛;瘦果暗褐色,雌花的瘦果三棱形,兩性花的瘦果扁四棱形,6-9月開花。

世界熱帶及亞熱帶地區廣泛分佈。中國全國各省區均有分佈。生於河邊,田邊或路旁。喜濕潤氣候,耐陰濕。以潮濕、疏鬆肥沃,富含腐殖質的砂質墳土或壤土栽培為宜。

鱧腸全草入葯,有涼血、止血、消腫、強壯之功效。鱧腸亦可食用。

形態特徵


一年生草本。莖直立,斜升或平卧,高達60厘米,通常自基部分枝,被貼生糙毛。葉長圓狀披針形或披針形,無柄或有極短的柄,長3-10厘米,寬0.5-2.5厘米,頂端尖或漸尖,邊緣有細鋸齒或有時僅波狀,兩面被密硬糙毛。
鱧腸
鱧腸
頭狀花序徑6-8毫米,有長2-4厘米的細花序梗;總苞球狀鐘形,總苞片綠色,草質,5-6個排成2層,長圓形或長圓狀披針形,外層較內層稍短,背面及邊緣被白色短伏毛;外圍的雌花2層,舌狀,長2-3毫米,舌片短,頂端2淺裂或全緣,中央的兩性花多數,花冠管狀,白色,長約1.5毫米,頂端4齒裂;花柱分枝鈍,有乳頭狀突起;花托凸,有披針形或線形的托片。托片中部以上有微毛;瘦果暗褐色,長2.8毫米,雌花的瘦果三棱形,兩性花的瘦果扁四棱形,頂端截形,具1-3個細齒,基部稍縮小,邊緣具白色的肋,表面有小瘤狀突起,無毛。花期6-9月。

分佈範圍


產全國各省區。世界熱帶及亞熱帶地區廣泛分佈。
鱧腸
鱧腸

生長習性


鱧腸種子萌發適宜溫度為25~40℃,最適35℃。鱧腸種子沒有低溫貯藏后熟的特性,為光敏感性種子,在光照條件下才能萌發,在黑暗中萌發受到抑制,但不同光照周期對種子萌發率沒有明顯影響。鱧腸種子對pH具有廣泛的適應性,在pH值為4~10範圍內均可萌發。鱧腸種子對水壓非常敏感,隨著溶液水壓從0下降至-0.5MPa,萌發率從97.78%降低為4.44%。對鹽分不敏感,當NaCl濃度為0.15mol/L時,萌發率為42.22%。表土層的鱧腸種子出苗率最高,當埋土深度大於0.5cm時不能出苗。

休眠與萌發

種子具休眠期,通過冬季低溫休眠即已解除。萌芽起點溫度為15℃,最適溫度為20~30℃,35℃以上仍可萌發,因而發生期較長。鱧腸屬濕生雜草,萌發期的早遲、萌發量的大小及高峰期的長短與土壤濕度關係密切,土壤含水量10%以下不萌發,10%~20%萌發較慢,萌發量少,不易形成高峰,20%~30%萌發量大,易形成高峰。土壤水分飽和及有薄水條件下萌發減慢,水層3厘米以上萌發受抑制。鱧腸種子較小,千粒重僅0.5~0.6克,以淺層萌發為主,土層1厘米以下萌發較少,但每翻動一次土層,均可形成一次萌發高峰。

營養生長

鱧腸幼苗期生長較慢,3~4葉期發生分枝後生長加快。植株高低及分枝的多少首先與光照強度有關,在田邊或空地,植株高大,分枝較多。由於植株多在基部分枝,分枝發生較早。在稻田中,封行前發生的鱧腸,分枝多,植株高大,中後期發生的植株,由於稻苗的蔭蔽,生長矮小,往往不分枝;其次與濕度有關,在土壤水分充分濕潤及飽和的條件下生長最好,濕潤條件下次之,在乾旱及淹有淺水的條件下亦能正常生長,但長勢較差,鱧腸耐鹽鹼,在含鹽量達0.5%以上的中重鹽土上,基部分枝匍匐生長,節上生出大量不定根,以吸收土壤表層含鹽量少的水分。鱧腸植株再生力強,在田間管理中植株折斷後,基部很快長出不定根,恢復生長,俗名稱之為“還魂草”。

開花結實

鱧腸屬短日照植物,7月底8月初始花,花期較長,可達10~11月,開花次序由下而上,由內向外,花後半月左右種子成熟,成熟的種子黑色,易脫落。開花結實與光照強度有關,田邊、溝邊、埂邊結實量較多,田間較少,種子隨水及堆肥傳入田間。

物種簡介


鱧腸
鱧腸
蓮子草也,舊不載所出州郡,但云生下濕地,今處處有之,南方尤多。此有二種:一種葉似柳而光澤,莖似馬齒莧,高一、二尺許,花細而白,其實若小蓮房。蘇恭云:苗似旋復者是也;一種苗梗枯瘦,頗似蓮花而黃色,實亦作房而圓,南人謂之蓮翹者。二種摘其苗,皆有汁出,須臾而黑,故多作烏髭發藥用之,俗謂之旱蓮子。三月、八月采,陰乾,亦謂之金陵草。見孫思邈《千金·月令》云:益髭發,變白為黑。金陵草煎方:金陵草一秤,六月以後收采,揀擇無泥土者,不用洗,須青嫩,不雜黃葉,乃堪爛搗研,新布絞取汁,又以紗絹濾,令滓盡,內通油器缽盛之,日中煎。五日,又取生薑一斤絞汁,白蜜一斤,合和入煎,中以柳木篦攪,勿停手,令勻調。又置日中煎之,令如稀餳,為葯成矣。每旦日及午後,各服一匙,以溫酒一盞化下。如欲作丸,日中再煎,令可丸,大如梧子,依前法酒服三十丸,及時多合製為佳,其效甚速。

鑒別方法


鱧腸
鱧腸
菊科,一年生草本植物。直立,具匍匐莖;葉對生,披針形;頭狀花序,腋生或頂生,花白色;瘦果黑色。全國廣布種。常見於田梗,溝溪邊濕地。全草藥用,能收斂、止血、補肝腎之功效。

性狀鑒別

帶根或不帶根全草,全體被白色粗毛。根須狀,長5-10cm。莖圓柱形,多分枝,直徑2-7mm,表面灰綠色或稍帶紫,有縱棱,質脆,易折斷,斷面黃白色,中央為白色疏鬆的髓部,有時中空。葉對生,多捲縮或破碎,墨綠色,完整葉片展平后呈披針形,長3-10cm,寬0.5-2.5cm。全緣或稍有細鋸齒,近無柄。頭狀花序單生於枝端,直徑6-11mm,總花梗細長,總苞片5-6,黃綠色或棕褐色,花冠多脫落。瘦果扁橢圓形,棕色,表面有小瘤狀突起。氣微香,味淡、微咸澀。
以色黑綠、葉多者為佳。

顯微鑒別

莖橫切面:表皮細胞1列,下有厚角細胞2-4列,皮層薄壁細胞排列疏鬆,細胞間隙大。維和束外韌型,環列,形成層斷續成環,賄部大。
葉片表面觀:上下表皮細胞壁波狀彎曲;氣孔不定式,副衛細胞3-4個;非腺毛3細胞,長274-800μm,基部細胞稍膨大,中部細胞較長,頂端細胞短而尖,壁稍厚,具疣關突起;腺毛棒狀,4-6細胞,長75-113μm,壁薄,內含黃棕色分泌物。

藥材鑒別

1.取該品,浸水后,搓其莖葉,顯墨綠色。
2.該品葉的表面觀:非腺毛多為3細胞,長260~700μm,基部細胞稍膨大,中部細胞較長,壁增厚,有明顯疣狀突起,頂端細胞急尖而短,近三角形。氣孔不定式,副衛細胞3~4個。
3.取該品粉末1g,加乙醇20ml,浸泡2小時,超聲處理30分鐘,濾過,濾液揮干,殘渣加無水乙醇1ml使溶解,作為供試品溶液。另取墨旱蓮對照藥材1g,同法製成對照藥材溶液。照薄層色譜法(附錄ⅥB)試驗,吸取上述兩種溶液各4μl,分別點於同一硅膠G薄層板上,以正己烷-醋酸乙酯(9:1)為展開劑,展開,取出,晾乾,置紫外光燈(365nm)下檢視。供試品色譜中,在與對照藥材色譜相應的位置上,顯相同的熒光斑點。

主要價值


飼用價值

鱧腸莖葉柔嫩,各類家畜喜食,民間常用作豬飼料。

藥用價值

【藥用部位】以全草入葯。中藥名:墨旱蓮。
【採收加工】夏、秋季割取全草,洗凈泥土,去除雜質,陰乾或曬乾。鮮用或隨采隨用。
【主要成分】全草含皂苷1.32%,煙鹼約0.08%,鞣質,維生素A,鱧腸素(Ecliptine),多種噻吩化合物如α-三聯噻吩基甲醇(α-Terthienylmethanol)及其乙酸酯,2-(丁二炔基)-5-(乙烯乙炔基)噻吩〔2-Buta-1,3-diynyl]-5-(but-3-en-l-ynyl)thiophene〕,2-(丁二炔基)-5-(4-氯-3-羥丁炔-1-基)噻吩〔2-(Buta-1,3-diynyl)-5-(4-chloro-3-hydroxybut-1-ynyl)thiophene〕,2-(4-氯-3-羥丁炔-1-基)-5-(戊二炔-1,3-基)噻吩,乙酸(丁烯-3-炔-1-基)二聯噻吩基甲醇酯〔5-(3-Buten-1-ynyl)-2,2'-bithiennyl-5'-methylacetate〕等。
【藥理作用】抑菌,保肝,抗誘變,對心血管系統的影響,止血。
【性味功能】甘、酸,涼。補益肝腎,涼血止血。
【主治用法】肝腎不足,頭暈目眩,鬚髮早白,吐血,咯血,衄血,便血,血痢,崩,漏,外傷出血。內服:煎湯,9-30克;或熬膏;或搗汁;或入丸、散。外用:適量,搗敷;或搗絨塞鼻;或研末敷。脾腎虛寒者慎服。

化學成分

1、全草含皂甙1.32%,煙鹼約0.08%,鞣質,維生素A,鱧腸素(Ecliptine),多種噻吩化合物如a-三聯噻吩基甲醇(a-Terthienylmethanol)及其乙酸酯,2-(丁二炔基)-5-(乙烯乙炔基)噻吩【2-Buta-1,3-diynyl】-5-(but-3-en-l-ynyl)thiophene】,2-(丁二炔基)-5-(4-氯-3-羥丁炔-1-基)噻吩【2-(Buta-1,3-diynyl)-5-(4-chloro-3-hydroxybut-1-ynyl)thiophene】,2-(4-氯-3-羥丁炔-1-基)-5-(戊二炔-1,3-基)噻吩,乙酸(丁烯-3-炔-1-基)二聯噻吩基甲醇酯【5-(3-Buten-1-ynyl)-2,2'-bithiennyl-5'-methylacetate】等。
鱧腸
鱧腸
2、葉含蟛蜞菊內酯(Wedelolac-tone)、去甲基蟛蜞菊內酯。去甲基蟛蜞菊內酯-7-葡萄糖甙。含菸鹼(nicotine)約0.08%,另含三噻嗯甲醇(α-terthienylmethanol)、三噻嗯甲醛(α-formyl-α-terthienel);此外,尚含皂甙約1.3%,鞣質、苦味質及異黃酮甙類。
3、地上部分石油醚提取部分含豆甾醇、植物甾醇A(phytos-terolA)及β-香樹脂(β-amyrin);乙醇提取物中尚含木犀草素-7-O-葡萄糖甙(luteolin-7-O-glucoside),植物甾醇A葡萄糖甙和一種三萜酸葡萄糖甙。

栽培技術


生活習性
鱧腸喜生於濕潤之處,見於路邊、田邊、塘邊及河岸,亦生於潮濕荒地或丟荒的水田中,常與馬齒覓(Portulacaoleracea)、白花蛇舌草、(Hedyoftisdiffusa)、千金子(Leptochloachinensis)等伴生。耐陰性強,能在陰濕地上良好生長。不耐乾旱,在稍乾旱之地,植株矮小,生長不良。野生狀態下,鱧腸5-8月開花,開花20-30天後種子成熟,全株成熟后腐爛,自行消失。在人工播種的情況下,播種至出苗需1-2個月,出苗至開花南非20-30天,開花至成熟15-20夭,花期可延長至約1個月。然後全株枯死。
種子萌發
鱧腸種子對水分脅迫比較敏感,只能在較高的水勢條件下萌發,因此此水田環境比旱田更有利於鱧腸萌發生。且鱧腸是一種喜溫性植物,在其他條件適宜時,當溫度達到20℃時,就能充分萌發。
栽培技術
用種子繁殖。春季4月按行距30cm,開條溝、深2-3cm,將種子均勻播入,薄覆細土,以不見種子為度,稍加鎮壓,澆水。約經15d左右出苗。
田間管理
苗高3-5cm間苗,按株距8-10cm定苗。應注意鬆土除草,勤澆水,保持土壤濕潤。追施稀人糞尿。5-6月再施1次人畜糞肥,生長旺盛期增施過磷酸鈣。

主要危害


鯉腸是夏大豆田中的惡性雜草。

防治方法


實行輪作:輪作豆田的鯉腸發生量明顯少於連作豆田。玉米→麥類→大豆輪作田,鯉腸發生密度為23.4株/平方米,比連作田49.3株/平方米少52.5%。
化學藥劑防除:通過實踐,於大豆3葉期前,鰭腸3-4葉,每畝用12.5%蓋草能乳油30-75毫升(或35%穩殺得50-100毫升)加48%苯達松100-150毫升,混合噴霧,防效可達91-93.1%,並可兼除其他雜草。5-6葉期后抗藥力明顯提高。但應注意穩殺得加苯達松的配方,在中午高溫條件下噴葯,對大豆葉片有輕度藥害。每畝用25%虎威40毫升加10%禾草克35毫升在鱷腸3葉期作莖葉處理,防效達95%,並可兼除其他雜草,殺草效采良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