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華園

明代私家園林

清朝道光二年(1822年),熙春園分為東西兩園,工字廳以西部分稱近春園,以東稱清華園,清華園賜五皇子奕綜,近春園四皇子賜奕詝,俗稱為“四爺園”(清華大學苗日新老師查閱史料后提出當時西部稱“春澤園”,而東部稱“涵德園”,清華園賜惇親王綿愷,近春園賜瑞親王綿忻。《清華園風物誌》作者黃延復也認為“四爺”指綿忻而非奕詝)。近春園園志上寫著:“水木清華,為一時之繁囿勝地。”咸豐登基之後,將東邊的熙春園改名為“清華園”。現存清華園門匾是清代咸豐皇帝所賜。“清華園”三字為“晚清旗下三才子”之一的葉赫那拉·那桐所書。

1860年,英法聯軍焚毀近春園,清華園倖免。奕誴死後,長子載濂繼承,因載濂弟端郡王載漪為義和團在園內“設壇舉事”,后清華園被收回荒廢。外務部為游美學務處上奏獲得此地建設肄業館,改名為清華學堂,1911年開學,1913年清華學校將近春園等地併入,發展成為今日清華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