VB法

VB法

1931年美國化學家鮑林和斯萊特將其處理H2分子的方法推廣應用於其它分子系統而發展成為價鍵理論(valence bond theory),簡稱VB法或電子配對法。

VB法基本要點


1.自旋相反的未成對電子相互配對時,因其波函數符號相同,此時系統的能量最低,可以形成穩定的共價鍵
2.若A、B兩原子各有一未成對電子且自旋反平行,則互相配對構成共價單鍵,如H—H單鍵。如果A、B兩原子各有兩個或三個未成對電子,則在兩個原子間可以形成共價雙鍵或共價三鍵,如N≡N分子以三鍵結合,因為每個N原子有三個未成對的2p電子。
3.若原子A有能量合適的空軌道,原子B有孤對電子對,原子B的孤對電子對所佔據的原子軌道和原子A的空軌道能有效地重疊,則原子B的孤對電子對可以與原子A共享,這樣形成的共價鍵成為配位鍵,以符號A←B表示。

VB法的缺陷


VB法在解釋物質的空間結構上遇到了困難。比如,它無法解釋CH4分子中的鍵角為什麼是109°28′。這就需要用雜化軌道理論來解釋了。
VB法還在解釋物質磁性上有無法解釋的地方。最著名的莫過於氧氣,按VB法解釋氧氣無單電子,因此沒有磁性。但實驗表明氧氣存在磁性,此時就需要MO法(分子軌道理論)去解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