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橋
白橋
白橋,古稱白渡橋,位於安徽省和縣白橋鎮。相傳唐代詩人白居易路過此地建議知州劉禹錫在牛屯河上造橋為民,故後人將此橋稱作“白渡橋”,簡稱“白橋”。
轄區面積106.58平方公里,人口5.3萬。
白橋現已納入馬鞍山鄭蒲港新區建設圈
長河縣,原在今德州市東,永濟渠在縣西十里,有“白橋”。城為水所環,唐憲宗元和四年(809年)十月移就白橋於永濟渠西岸置縣,十年(815年)又在渠東置小胡城。晉一度移德州治於此,旋廢為長河鎮。宋仁宗景祐元年(1034年)復移將陵縣治於長河鎮,即今德州市。
東光縣,永濟渠在縣西二百步,渠上有橋名“白橋”。自橋西有路通景州弓高縣(今景縣),橋東北有道去滄州(今滄州市東南舊城),史稱“白橋路”。唐憲宗元和十二年(817年)王承宗遣兵2萬入東光,斷白橋路。後梁乾化三年(913年)楊師厚亦自弓高渡御河而東逼滄州。白橋顯然是維繫河北平原腹地與東部濱海地區之間地交通孔道。
安徽省和縣白橋鎮面積106.58km2,人口5.3萬,轄三個社居委,九個村委會,其中農業人口4.2萬。白橋有長江岸線14.08km,是長江主航道,水深30-40m;牛屯河穿境而過,水資源極為豐富。白橋作為一座古鎮,所處地理位置十分優越,南臨蕪湖,北靠南京,東望鋼城馬鞍山,西接合(肥)巢(湖)蕪(湖)高速公路,滁蕪路縱貫南北,水陸交通運輸十分便利。
白橋濱江連河,既是風景名勝之地,又是魚米之鄉。自古以來,人文薈萃,商賈雲集。這裡的茶干、醬菜、調味品久負盛名。月餅、蛋糕走俏全國,成為白橋一絕。新興的誠信食品出口創匯,名列全省前茅。如今,白橋工業興盛,66家工業企業構築起造紙、建材、造船、化工、模具、塑料、食品等七大支柱產業。隨著《南京都市圈2006-2010年建設規劃綱要》的實施,白橋已納入南京1小時經濟都市圈,發展前景更為廣闊。白橋正張開懷抱,歡迎四海賓朋前來觀光考察,投資發展,共創輝煌。
白橋經濟繁榮,鄉風文明,文化底蘊深厚,著名書畫大師林散之先生曾在此生活創作幾年,他的入室弟子國畫家羅積葉先生即是白橋人。境內有紅色旅遊勝地西梁山(天門山之一)。
四川省蒼溪縣白橋鎮位於蒼溪縣城西北,東靠馬桑、亭子鄉,南靠東青鎮,西北於劍閣縣接壤,幅員面積35.41平方公里,轄10個村,66個組,2599戶,總人口10188人,其中非農業人口301人。(蒼溪行政區劃改革,馬桑鄉現已併入白橋鎮內)
山東省商河縣白橋鎮位於商河縣城東南22公里處,由原白橋鄉、岳橋鄉合併而成,面積83.31平方公里,耕地4813 公頃,下轄81 個行政村, 4.69萬人,人口出生率11.4‰,人口自然增長率5.6‰。2004年國內生產總值 4.4 億元,固定資產投資 9155萬元,地方財政收入355萬元,農民人均純收入3577元
2011年10月文件 白橋鄉 撤鄉該鎮,名為 白橋鎮。
重慶市開縣橋鄉地處開縣東北部,距縣城34公里,東與雲陽縣路陽鄉、文龍鄉為鄰,南與金峰鄉、東華鎮接壤,西臨郭家、溫泉,北連河堰及雲陽縣後葉鄉。全鄉共83個村民小組,7597戶,30237人,場鎮人口3630人。政府所在地為民興居委會(老地名幺店子),海拔880米,最高處柏大村金峰嶺海拔1160米,最低處月霞村月霞河畔海拔250米,幅員84平方公里。
九江市修水縣黃龍鄉白橋村地處湘鄂贛三省交界處,伴隨著雄偉挺拔的黃龍山而聞名遐邇。是進入黃龍山風景勝地的通道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