冀尹固村

河北邯鄲市劉漢鄉下轄村

河北省邯鄲市永年縣劉漢鄉冀尹固村。人口約4000,因全村大部分人姓冀而得名。

冀尹固冀姓祖先黃氏,在五百年前大移民從山西洪洞縣遷至此地,來的時候共帶有五個兒子,老大,老二,老三在冀尹固落戶,老四在下三里落戶,老五往東下落不明。這就是冀尹固三門的前身,老大的後代是一門,老二的後代是二門,老三的後代是三門。冀姓三門已到26代,三門尊長最長是18代,家譜保存完好。

基本內容


冀尹固村位於:永年中北部。洺雞路以北。京珠高速以東。距沙河6公里。其交通便利。
位於河北省永年縣,是一個人口約4000的村莊。因全村大部分人姓冀而得名。楊姓為第二大戶、其次為王、張、劉、李、懷、馮、趙、鄭

有關工業


以標準件生產為主。
相關農作物:小麥玉米棉花花生芝麻大豆紅豆黃豆綠豆),豆角白菜絲瓜等。
區號:0310
郵編:057150
地址:河北省邯鄲市永年縣劉漢鄉冀尹固村。

歷史文化


冀姓淵源

源流其一:
以國名為氏。
西周初年,周武王封其唐堯的裔孫於冀,建冀國,國都在今山西省河津市東北一處叫冀亭的地方。到了春秋時期,為虞國所滅(公元前700年前後),冀國的公族後代遂“以國為姓”,稱為冀氏
冀姓源流其二:
以邑名為氏。
春秋時期
改革開放以來,這裡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人民生活水平大大提高。欣欣向榮。

冀尚書還田

冀尚書名如錫,字公治,永年縣冀尹固村人。清朝順治二年進士,康熙年間曾任工部尚書。為官勤政清廉,官聲俱佳。有一年,久居北京的冀尚書經康熙皇帝批准回鄉省親。這消息傳到永年故鄉,可忙壞了直隸廣平府的一班官員以及冀府上下。他們張燈結綵,修整街道,準備迎接尚書大人榮歸故里。
這一日,冀尚書的車馬隊到來,但他有言在先,不論是地方的迎接隊伍,還是尚書本府的車馬,一律從簡,不講排場。不準敲鑼打鼓鳴放鞭炮,以免驚擾家鄉父老。可是,冀尚書的車隊剛進村裡,從迎接的人群中突然傳出一陣清脆的鑼聲,就聽有人喊道:“南是冀,北是冀,中間去了五畝地。全家老少沒吃的,誰要拾走了,請你還給我。”第二通鑼沒喊完,敲鑼的人就被官役驅趕走了。
冀尚書回到府里,想起敲鑼人那番尋田的話,覺得蹊蹺,是不是故意說給自己聽得呢?於是派人去找那尋田的人。很快,尋田的人被帶來了,身上明顯有被撕打的痕迹,進門就匍匐在地:“老爺為小民做主,小民有冤在身。”冀尚書讓其起來回話,又安慰尋田人說:“不要害怕,慢慢講來。”原來,這尋田人名叫李老二,家裡的五畝地正好夾在冀尚書家田地的中間。有一年,冀尚書的管家和老二鬧了點矛盾,管家仗著冀尚書的勢力從兩邊擠種老二的地。老二告到縣裡,縣官知道冀尚書在京為官,對此案不予理睬。老二又告到府里,府里仍是敷衍推脫,不給解決。冀府管家見老二官司打不贏,就變本加厲的擠占,使老二的地越種越少,最後竟全被冀府的人佔了去。老二全家的生存沒了保障,苦楚在肚子里,不是滋味,天長日久,終於逼出了這個辦法,才有了前面的敲鑼尋田一事。
冀尚書了解到事情的真相后,覺得自己身為朝廷命官,家裡人竟幹了欺壓鄉鄰的事,又羞又惱,羞的是自己恪盡職守,從不做半點違法越章的事情,想不到家奴卻有此惡行,讓自己在鄉親面前蒙羞出醜;惱的是家奴狗仗人勢害苦鄉鄰,壞了自己名節。一旁的管家見隱瞞不過便據實招認,冀尚書下令將其嚴厲懲罰,並對身邊的人說:“明天選出良田十畝划給老二,另外還要將過去幾年的收成加倍賠償給老二。”老二見冀尚書如此寬宏大量,感激失聲痛哭,說啥也不要。冀尚書堅持給,並且寫了地契文書,硬是給了老二。冀尚書又道:“是我冀家傷害了你,我應該向你賠不是。”同時正告家人今後不得仗勢欺壓鄉鄰,再有類此事件將嚴懲不怠。

冀如錫(1613年-1686年)

冀如錫(1613年-1686年),字公冶,一字熔我,直隸永年冀尹固村人。清朝政治人物、進士出身。
明朝順治十二年,鄉試中舉;清朝順治四年,登進士,授刑部主事。后歷任山東司員外郎、貴州司郎中。之後歷任太常寺卿,轉通政司通政使,擢工部右侍郎、工部左侍郎。官至工部尚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