賁門周圍血管離斷術

人民衛生出版社出版的圖書

《賁門周圍血管離斷術》是由華中科技大學同濟醫學院所著的一本書籍,於2003年人民衛生出版社出版。

《賁門周圍血管離斷術》課件為衛生部醫學CAI課件。賁門周圍血管離斷術是治療門靜脈高壓引起的上消化道大出血的首選手術。該課件以大量的圖片、聲音和影像講述了賁門周圍血管離斷術的理論基礎、術前準備、手術過程(全脾切除術、賁門周圍血管離斷、意外情況處理)以及術后處理。該課件由華中科技大學同濟醫學院製作。並獲得衛生部多媒體教材一等獎。

內容簡介


《賁門周圍血管離斷術》由華中科技大學同濟醫學院主編,本片為“十五”國家重點音像出版規劃品種、衛生部醫學視聽教材。本片主要介紹了賁門周圍血管離斷術的手術適應證和術前準備,麻醉、體位及切口,重點演示了手術步驟,最後說明手術的經驗與有關問題討論、術后併發症及其預防和處理。本片由華中科技大學同濟醫學院製作,片長51分鐘,適合於醫學院校教學及臨床醫生學習使用。

手術技巧


《賁門周圍血管離斷術》
《賁門周圍血管離斷術》
選擇性賁門周圍血管離斷術的操作步驟和技術要點:
(1)先行全脾切除術:由於巨脾周圍多有廣泛的粘連,稍有不慎即可發生術中大出血和周圍臟器損傷,因而手術的難度和風險很大,應予以高度重視。
(2)離斷胃后靜脈和左膈下靜脈:這兩組靜脈是形成食管胃底靜脈曲張的重要來源之一,應予以離斷。
(3)切開膈下食管賁門前漿膜:切開該漿膜和離斷食管周圍靜脈后才能顯露出食管下端,進而在食管下端右側緣顯露出伴行的食管旁靜脈,以及在食管胃交界處顯露出胃胰襞(胃左動靜脈的解剖學標誌)。
(4)離斷胃左靜脈的胃支:切開胃胰襞,在靠近胃小彎胃壁的右側緣進行分離、切斷、結紮胃左靜脈胃支及伴行的胃左動脈胃支(見圖2、3),注意保護胃左動脈主幹,以免損傷可能存在的迷走肝左動脈
(5)離斷食管旁靜脈進入食管下端的穿支靜脈:以紗布帶向左前下方牽拉賁門和食管下端,長彎血管鉗鉗夾胃左動靜脈胃支的斷端,並向右前下方牽拉,使食管旁靜脈與賁門食管下端向兩側分離,在兩者之間造成一定張力。用尖細的長彎血管鉗從兩者之間夾層的疏鬆組織進鉗,將血管鉗尖端略撐開,以擴大食管旁靜脈與食管壁之間的距離,然後緊靠食管壁從下向上分層,逐一離斷穿支靜脈(約有5~6支),並離斷胃裸區和食管下端後壁的疏鬆組織及側支血管,需遊離約5~10cm的範圍,直至食管裂孔處。在食管裂孔附近往往有1~2支增粗的高位穿支靜脈進入食管下端,務必將其離斷。為了充分顯露食管裂孔,可切斷迷走神經干,用紗布帶向左前下方牽拉胃底賁門,然後用濕紗布墊向右側輕輕推開食管旁靜脈主幹,即可顯露出高位穿支靜脈,將其離斷,並縫扎斷端(見圖4、5)。然後用細針線縫補食管旁靜脈左側緣的前後壁漿膜層和縫補胃胰襞創面,包埋穿支靜脈和胃支動靜脈的斷端,以防線結滑脫而出血,並防止新生血管長出和進入食管下端(見圖6)。
《賁門周圍血管離斷術》
《賁門周圍血管離斷術》
(6)胃大、小彎腹膜化:斷流術后以細線間斷縫合胃大小彎前後壁的腹膜,使胃大、小彎腹膜化,並將胃底部胃壁的漿肌層間斷縫合包繞食管下段和賁門。若有肌層損傷應修補創面,線結不牢的應加固。創面的腹膜化可預防出血、避免胃和食管漏,能防止新生血管長入,並可阻礙胃黏膜下的反常血流進入食管下端,還可減少胃內容物返流食管的機會。
(7)將大網膜覆蓋脾窩和腹後壁腹膜的創面:手術結束后不要立即關腹,再次檢查脾窩、脾蒂、血管離斷處有無明顯出血及食管胃遊離區的色澤和血液循環。可用熱棉墊壓迫創面,或噴灑凝血蛋白,以及電灼縫扎等方法消滅創面滲血,然後將大網膜覆蓋在後腹膜創面。
實踐證明,該術式具有有效、安全、合理、便捷和耗費少等優點。這是一種比較理想的、符合中國國情的術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