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龍節
毛龍節
仡佬毛龍節
仡佬毛龍節是石阡仡佬族世代流傳下來的民間崇尚的表現形式,主要流傳於貴州省石阡縣龍井、湯山等鄉鎮的宴明、龍鳳等仡佬族村寨,輻射及於全縣各地的侗、苗、土家各民族。仡佬毛龍節主要活躍在元宵節期間。
是仡佬毛龍的核心。其基本要素包括:
1.“龍”信仰,包括傳統故事、敬龍儀式、敬龍場合和用品及敬龍神誦詞;
3.扎藝,包括選材(竹篾、彩紙)和工藝等;
“仡佬毛龍”有著豐富的文化價值,顯示出獨特的民族性、地域性及多樣的社會功能,它是研究古代仡佬族文化傳統的寶貴財富。
石阡,位於貴州省東北部、隸屬銅仁地區,是一個深處貴州東北部腹地的山區小縣。境內地形複雜、地貌多樣,多地下熱泉,自然生態保存相當完好,亦有“熱泉之鄉”的美譽。石阡有著悠久的文明歷史,早在秦代即在縣境內置夜郎縣。境內現有漢、仡佬、侗、苗、土家等13個民族,仡佬族為境內人口最多的少數民族。世代各族人民和睦相處,表現出特有的開放心理。“仡佬毛龍”正是植根於這樣一種文化生態環境之中。
“仡佬毛龍”主要活躍在元宵節期間。關於“仡佬毛龍”的起源及源流無明確歷史記載。有學者推論,毛龍源起於古代仡佬的“竹王”崇拜和生殖崇拜。據《石阡縣誌》記載:“(龍)燈從唐代起”,仡佬族民間亦流傳有“唐魏徵夢斬金骨縣長老龍之子”的故事,故可推測:“仡佬毛龍”可追隨到盛唐時期。根據民國《石阡縣誌》記載:清末至解放前夕,“仡佬毛龍”盛行於全縣各民族村寨之中。
歷史上,世居大西南的仡佬人並未得到統治階級和封建文人的重視,關於"仡佬毛龍"的起源及源流無明確歷史記載。有學者從"仡佬毛龍"的主要製作材料--竹,以及其"求子"的表演功能等推測,毛龍應源起於古代仡佬的"竹王"崇拜和生殖崇拜。
龍井鄉晏明一帶的仡佬族中流傳有"唐魏徵夢斬金骨老龍之子"的故事,傳說"仡佬毛龍"即是"金骨老龍"的長子,與章回小說《說唐》中"魏徵夢
斬"的故事基本吻合,另外,據《石阡縣誌》記載:"燈從唐代起",在當地"毛龍"屬"燈"之一種,故可推測:"仡佬毛龍"可追隨到盛唐時期。從民國《石阡縣誌》所記載的"仡佬毛龍"在境內活動的主要情況來看,清末直到解放前夕,"仡佬毛龍"盛行於全縣各民族村寨之中。
石阡的仡佬毛龍節是以仡佬族民間"龍神"信仰為主的一種信仰民俗活動,活動時段為每年大年三十夜至正月十五、十六。龍崇拜是仡佬毛龍的核心。據傳,古代,仡佬毛龍的傳承主要是自發傳承與自然傳承。所謂自發傳承即指年青人主動學習仡佬毛龍的扎藝、玩技、"龍句子"及毛龍的傳說故事、樂器伴奏等。所謂自然傳承即指仡佬毛龍的傳承無任何拜師、出師等儀式,乃是作為一種全民信仰自然傳承,其傳承方式為口傳心授。據收集的資料,從清代始,仡佬毛龍活動中有關"開財門"、敬香等"龍句子"漸次出現漢文字書面記錄的傳承,現收集有抄本3本,為口傳心授傳承方式的輔助形式。
1、樂器
仡佬毛龍節主要用的是打擊樂器,各種套打曲牌在相應的環節中具有重要的作用和意義。樂器主要有:
鈸(一般用兩副),銅製體鳴樂器,圓盤型,直徑在35-40cm之間,音色比較低沉、厚重。鼓,木桶狀,兩端蒙制羊皮或牛皮,為膜鳴樂器,直徑一般在30cm左右,高度在18cm左右,是靈魂樂器,起著指揮作用。
3、跟隨毛龍的公母狗龍用的"響鈴"為銅製品。
4、支撐龍寶的"寶釵",為鐵製品,製作時有特殊的要求並要舉行相關儀式。
5、民間"毛龍"口傳信仰體系:包括民間儀式秘訣、"龍句子"等抄本,以及統傳在民間藝人中間有關傳統故事、唱詞、雜技等口傳資料。
6、涉及"毛龍"相關儀式場所和表演場所。
古代仡佬毛龍節的傳承儘管以自發傳承和自然傳承為主,較為隨意,但
從儀式主持、扎藝以及龍頭、龍尾表演者的角色身份來看,仍然表現出傳承中的規定性。
仡佬毛龍節有著豐富的文化價值,顯示出獨特的民族性、地域性及多樣的社會功能,它是研究古代仡佬族文化傳統的寶貴財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