溶江鄉
浙江省縉雲縣轄鄉
溶江鄉位於縉雲縣境東部,自1992年5月由原溶溪、雅江二個鄉合併而成。鄉政府駐洪坑橋村,距縣城16.2公里。
東臨雙溪口鄉,東南界大源鎮,西南接胡源鄉,西連舒洪鎮,北毗三溪鄉。
轄區內岩門景區為國家AAAA級旅遊風景區仙都風景區的重要景區之一。
溶江鄉
經過2010年12月並村,調整為11個行政村,分別為洪坑橋、新西坑、岩門、雅江、大黃、山坑、田洋、大雅畈、陳村、石上、花樓山。
洪坑橋村
系溶江鄉政府駐地,位於縉雲縣東部距縣城16公里,丘間平畈,海拔最低處為241米,最高處自然村為285米。洪坑橋村地處貞溪中上游地段,東與大雅畈村接壤,南為貞溪和田洋村為界,西與舒洪鎮溪下自然村為鄰,北與花樓山和西嶴水庫為界,轄區面積約4.5平方公里。洪坑橋村轄7個自然村,東面是洪坑橋,東北面是三青求,東南面是下嶴,南面是前溪,西邊是突頭,西北面是新屋畈,中間是溶溪。鄉政府駐洪坑橋東部平黃公路北側。
洪坑橋村是全鄉的政治、文化、經濟、商貿中心。鄉中心小學、衛生院、郵政所、電信所、信用社、供銷社、移動通信營業廳、道班等單位都在該村,全鄉工業企業80%分佈在洪坑橋村,工農業總產值佔全鄉總量的大半,第三產業佔全鄉八成以上,因此,洪坑橋村在本鄉有著舉足輕重的地位。
洪坑橋村歷史悠久,宋代就有人居住。由於外來的人多,不少人就在此定居下來,姓氏也比較雜。本村有徐、周、毛、李、陳、盧、胡、趙、章、潛、方、江、劉、朱、謝、潘、洪、吳、麻、蔣、金、林、傅、夏、應等20多個姓氏。曾取名“紅坑橋”,後來改為“洪坑橋”。該村養育出來的人才眾多,據不完全統計,研究生11人,博士3人,博士后1人,高級工程師2人,飛行員1人,副縣級以上職務5人,畫家1人,作家1人,局級幹部若干。
雅江村
雅江——位於溶江鄉政府南,距5.5公里,古名靈川,曾稱“里雅江”現稱“雅江”。村舍分散。包括雅江自然村和盧秋自然村,共730戶,1929人口,多江姓。據《靈川江氏宗譜》載,系宋末丞相江萬里之後裔,約元初,饒州豐城江大“有喬遷之志,始寓永嘉盧陽,繼遷處州青田芝溪,復遷縉邑東山,又擇古峰山之北,名其地曰靈川而居焉。”面積約4.6平方公里,分27個生產小組。耕地面積604畝,林地2654畝。盛產黃花菜、蠶桑、茶葉、水稻、雜糧等。系革命老區。
本村自古有八景之稱的紗帽增輝、壽星照耀、香爐含煙、一柱千霄、岩門鎖錀、釣嶺千竿、雙峰垂雲、花岩煥彩,還有三疊岩、少女藏澗都是奇特之景。距村2公里,海拔315米,有風景秀麗石柱嶴,住江姓6戶,人口21人。
岩門風景區中花岩隸屬雅江村,花岩斑紋鮮艷,有紅、黃、黑相間。岩背長有松樹、雜木。花岩腳西有天生花岩洞深4米,約60平方米。上古建有廟宇,可惜毀於清末。於2009年重建祠廟,內有佛16尊。
花樓山村
花樓山村位於溶江鄉西北角,村民居住零散,有7個自然村,最遠的自然村距離村委所在地有2.5公里。總人口有1450人,515戶,16個村民小組,有村民代表32人,黨員43人。共有土地9764畝,山林面積4896畝,耕地面積426畝。人均收入2000元,在溶江鄉屬於中水平.人多田少是本村的特點,外出務工和種植經濟作物為本村的主要經濟來源,留守婦女大都數從事來料加工。農村醫保人數佔總人數的88.2%,極大的保證了村民生病就是困難的局面。
村內有種植基地多個,有楊梅基地80畝,有土柿基地100畝,有茶葉基地95畝,有黃花菜基地20畝,有蘭花基地8畝,有肉雞養殖場一個,年養殖量上萬羽,空氣,水質都特別好,本村歡迎各地客戶前來觀光旅遊。
大雅畈村
大雅畈社區位於平黃公路沿線,距離縣城僅20公里,地理條件優越,交通便利,是革命老區。全社區共有424戶、1173人。全社區設黨支部一個,共有黨員53人。土地面積1919畝,其中:耕地面積355畝,山林面積644畝。2008年全社區經濟總收入280.5萬元,集體固定收入0.5萬元,主要依靠大會堂店面出租,集體經濟薄弱。2008年人均純收入2131元。
收入來源分三大塊:1、種植業,主要種植黃花菜、荷蘭豆、茶葉、甜玉米等;2、外出務工,如開辦浴室、隧道工程、進廠打工等,其中開辦浴室與打山洞是該社區的兩大特色產業,外出開辦浴室有45戶,打山洞16戶,足跡遍布全國各地,造就一大批致富能人;3、來料加工業,主要有穿珠、鉤圍巾等,解決了該社區一部分婦女、老年人口就業問題。
大雅畈社區文化中心內設有閱覽室、電視室、乒乓球室等七個場所供居民學習、娛樂和休閑。老年星光之家的建立使社區老年人有了自己的“天地”,經常的集體娛樂活動,增加了他們相互交流的機會,加強了人與人之間的溝通,真正做到老有所為,老有所樂。社區居民自編自導的節目曾在溶江鄉慶國慶晚會上精彩上演。文化中心的建立將會推動社區文化、娛樂等方面的創新,促進社區全面發展。
大黃村
大黃村面積約4.4平方公里,轄3個自然村,分10個村民小組,396戶,1043人,耕地面積426畝,主種水稻,林地4363畝。產茶葉、蠶桑、黃花菜,系革命老區。
古名林月嶴,在洪坑橋東南4.8公里山溝,海拔422米。村址地勢坎坷,房屋依山坡梯狀分佈。昔日方諺云:“大黃、盧秋,前無道壇(天井),后無陰溝。”說明村莊坐落環境狹窄,且土地磅礴,水源奇缺,連晴數天,莊稼就被曬乾黃,由此得名大黃。現今水利條件已經有很大改善,興建嶴里水庫,田山頭水庫,用田山頭水庫水建起飲用水工程,有257戶,827人用上自來水。多胡姓,通公路,有班車。
山坑村
山坑村位於縉雲縣溶江鄉政府最南邊,海拔700多米,距鄉政府8公里。該行政村由山坑、池嶺、茶園頭、下寮嶺四個自然村合併而成,共18個村民小組,1760人,其中勞動力1026人。土地面積6278畝,山林面積3491畝,耕地面積666畝,糧食生產面積860畝,總產351萬元。桑園面積617畝,茶園332畝。集體經濟收入7.9萬元,農村經濟總收入642.9萬元。該行政村主要經濟來源是種桑養蠶、種植高山蔬菜、茶葉、板栗等等。
田洋村
田洋村位於溶江鄉南邊,距鄉政府2.5公里,經行政村規模調整后,由原來的田洋村、岩坑村、嶺腳吳村合併而成,全村現有人口2250人,853戶,有土地面積5467畝,其中山林面積4477畝、耕地面積728畝,水田面積309畝、旱地69畝,2010年人均收入4480元。。特產有茶葉、板栗,水稻、油菜、黃花菜、油茶是主要農作物。農民主要以種植業和務工收入為主。
田洋村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規劃
——產業布局合理,經濟穩步發展。田洋村土地存量小,人均只有0.32畝,農業是主導產業。要充分利用其他優勢,發動村民大力發展第三產業。
——農民收入增加,生活質量提高。農民增收渠道進一步拓寬,人均收入持續增長,加強對農業農民的支持保護,農民負擔進一步減輕,生活比較寬裕,生活質量顯著提高。
——基礎設施加強,村莊環境改善。按照“十村示範、百村整治”的工作要求,積極開展村莊整治工作。通過全村廣大村民的共同努力,村容村貌發生了較大的變化,基本實現了“路硬、燈亮、樹綠、水秀、村潔”的目標。
——法律意識增強,民主管理科學。從未成年開始,進行持續的普法教育,農民知法守法意識明顯提高。村民自治機制健全,民主管理規範,農民民主法制增強。農村基層組織的凝聚力、戰鬥力和創造力不斷增強,農村社會和諧安定。
——社會事業進步,民風健康向上。積極開展農民轉移技能培訓,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參保率達到93%以上,住房保險100%。完善農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和醫療救助制度,農村科技、文體、計生等協調發展。加強農村精神文明載體建設,使農民有主體娛樂活動陣地。
前溪村
一、基本情況
前溪村有土地面積1732畝,其中山林1433畝,耕地184畝,08年村人均收入4941元(據2008年年報),已沒有年均收入1500元以下貧困人口,低保戶6戶8人。村兩委辦公場所設在村會堂,2006年已修飾一新,還設立了黨員活動室和老年人活動場所。
二、經濟情況
該村集體經濟薄弱,村民的收入來源主要還是靠外出打工,外出人口佔60-70%。這些人口一般秋末外出,夏天回鄉,其中有20餘戶每年到江蘇等地開設浴室,年收入可達3萬餘元。回鄉后,很多村民在鄉里的龍頭企業——縉雲縣儀錶件廠打工。在村的村民,有30餘人常年在儀錶件廠務工,也有的在村中的水泥預件廠、水泥磚廠務工(約13-15人),常年跟隨建築隊打工的也有10餘人。村中有茶葉加工戶4戶,一些村民給加工業主打工。村民中也有開診所、小店、及搞貨運的。前溪在1992年前後曾大力發展過香菇生產,但現在村中沒有特色農業產業,只有傳統的種植業,全村只有30畝茶園和4畝的桑園。
三、班子情況
前溪村黨支部有黨員35人。村兩委已於08年5月換屆,兩位帶頭人還是老搭檔,書記有工作幹勁,主任有豐富的農村工作經驗。他們兩個協調團結,有干一番事業的決心,他們都能為村集體的事而甘願奉獻。書記盧新海,在1992年發展香菇生產中致富,先後種過香菇,跑過運輸,現開有全鄉僅有的一個蔬菜銷售店,成為全鄉的蔬菜集散地,主任胡錦清是辦企能人,前幾年在江西辦過硫化碳廠,現在家“專職”做村民主任。兩委中的女委員是儀錶件廠的老總,還有一位也是村裡中年的老幹部,總的來說,班子是團結協調的,有較高的凝聚力和戰鬥力。
陳村村
陳村村位於溶江鄉洪坑橋村南1.3公里淺谷,呈塊狀聚落,始由陳姓居此而得名,地勢南高北低,海拔高程263米。全村對外交通便利,有一鄉村公路自北向南貫穿而過。全村共3個自然村(陳村、橋嶴、后前),6個村民小組,有293戶,765人。擁有土地面積1536畝、耕地面積229畝、山林面積545畝。
??主要經濟來源:茶葉、黃花菜、桑葉、油茶,其中全村現有油茶基地400畝,為省油茶示範基地;還有較多勞動力外出務工,如開辦浴室、進廠打工等;另有從事來料加工,主要有串珠、鉤圍巾等,解決了村裡一部分婦女、老年人口就業問題。
地形以丘陵為主,間有低山。地勢南北兩端高,中部為丘間平畈。海拔一般在250-500米之間。西北部與舒洪鎮交界的白水山為最高,海拔1083米。河流於流源出越王山,東自雙溪口水道經境中與渚溪流匯合后,向西流舒洪鎮境人貞溪。由於源短流急,季節性強,農田灌溉依靠山塘水庫為主。南部地層以岩性土類分佈為主,易風化侵蝕而造成水土流失,植被很差。荒山疏林面積大,水源短缺,水利條件差,農田易受早。由於地勢的影響,境內氣溫和降水量均有差異。南部氣溫略低。年平均氣溫17'12,無霜期216天以上,年平均降水量1505.1毫米。農業發展宜以糧食生產為基礎,大力發展園地經濟特產和以奶山羊為主的養殖業。主要地類佔總面積比例:耕地7%,林地68.7%,水域1.9%。水田土壤以黃泥沙田、紫泥沙田為主。礦產有鈾礦點。
投資283萬元,完成溶溪至雅江、新屋畈至田洋、新屋畈至花樓山共11.7公里的通村公路拓寬、硬化工程;投資45萬元的雅江至大黃(盧秋)通村公路拓寬、硬化工程進入施工階段:投資76萬元,完成池嶺、茶園頭等8個村的飲水工程改造:投資15萬元,完成了大雅座畈村的村莊整治改造。境內設有電信所、郵政所、衛生院、廣播電視站、有小學3所。移動、聯通,網路覆蓋率100%,電視、廣播通村率100%,水泥路通村率55%。
鄉內小學2所,分別為溶溪小學和雅江小學。有衛生院、文化站、廣播電視站。省民政廳批准認定該鄉為革命老區鄉和革命老區村18個。風景名勝有岩門,為仙都風景區景點。古迹有始建於唐咸通二年(861)的古剎棲真寺和建於五代後晉天福七年(942)的定明寺。
鄉內無初中,最近為舒洪中學與雙溪口中學;小學18所,學生1167人;幼兒園6所,在園幼兒157人。有衛生院、文化站、放映隊、廣播電視站。雅江村安有電視小差轉檯。村建大會堂9座。省民政廳批准認定該鄉為革命老區鄉和革命老區村18個。風景名勝有岩門,為仙都風景區景點。古迹有始建於唐咸通二年(861)的古剎棲真寺和建於五代後晉天福七年(942)的定明寺.
全鄉耕地5246畝,其中水田4235畝,種植水稻為主,其次小麥、玉米、大豆、番薯、馬鈴薯等。糧食總產量4162噸。經濟作物有茶葉1109畝,年產113噸;蠶桑4516畝,年產繭89噸;年產柑桔等水果146噸;瓜類168噸;黃花菜270畝,年產量248噸,為縣唯一的產區。同時發展香菇生產,年產量達276噸。林業用地51519畝,植被以松為主,次為杉木、毛竹。經濟林年產油菜籽31噸;板栗43噸。岩坑村特產的“上光栗”,品種優良,果大色美味甜,享有盛名。生豬飼養量15931頭,存欄牛118頭,羊1509頭,兔11528隻,飼養家禽22983隻,養蜂288箱。鄉村及個體企業有制傘廠、儀錶廠等。建有庫容10萬立方米以上水庫2座,10萬立方米以下水庫31座,山塘223處,總蓄水量161萬立方米,灌溉面積3494畝。縣城至寮車頭、雅扛公路於洪坑橋分岔,交通便利。全鄉7個村已通程式控制電話。旬逢農曆一、六日和零、五日分別為洪坑橋和雅江兩地的集市日。
外出開辦浴室為具有溶江傳統和特色的農村勞動力異地致富亮點,全鄉共有300多戶農戶以親幫親、鄰帶鄰的方式開出開辦浴室,遍及浙、滬、蘇、贛、皖等地。來料加工在該鄉有廣泛的基礎,2007年全鄉有30人以上規模加工點十多個,經紀人十多人,從業人員達2000多人,發放加工費300多萬元。
縉雲縣人均農業年純收入為3510元,而溶江鄉農民人均年收入只有2894元。該鄉農民人均收入與全縣相比差距較大。溶江鄉主要經濟作物有茶葉、黃花菜、蠶桑三大塊,根據調研可對該鄉如下農業項目作開發規劃。
黃花菜開發
縉雲縣黃花菜產量居全國第二位,溶江鄉現黃花菜種植面積佔全縣的38.5%,黃花菜產值達400萬元,佔了茶葉、黃花菜、蠶桑三大塊的45.5%。根據市場調研,推廣不同成熟期的優良品種,進行大棚種植,可大幅度的提高農民收入。對黃花菜的品質無害化防治技術管理,進行保鮮處理,進行精深加工,或提高黃花菜的品質等級和增加附加值,使農民收入提高。
茶葉開發
溶江鄉茶葉種植面積1700畝,產值220萬元,佔了茶葉、黃花菜、蠶桑三大塊的25%,我們麗水市是產茶大市,茶葉的產量較大,但產值不高。其主要原因是茶葉產品的殘留農藥超標,茶葉製作水平低,生產不出高品質的茶葉來,故造成了農民增產不增收的現象。我們可以從茶葉的栽培、管理、製作上下功夫,按照無公害、綠色食品、有機茶的規範和標準來指導農民的茶葉生產,提高農民收入。
蠶桑開發
蠶桑是溶江鄉的主要主打農業之一,主要集中在雅江片區,年產值達260萬元,佔三大塊的29.5%。前幾年一度滑坡,大部分農民不願意從事蠶桑生產,今年情況開始好轉,為了抓住機遇,把蠶桑業做大做強,應在蠶桑的品質和銷售上做好文章,一方面組織銷售隊伍,與有關廠商聯繫,拓寬銷售渠道,達到增加農民收入之目的。
高山蔬菜開發
溶江鄉山坑村.海拔高度700米左右,根據當地的氣候條件,比較適宜種植高山蔬菜。由於該村的交通不方便,因此農民主要依靠種植水稻、玉米、甘薯等農作物,農民收入低於其他村。現在也有零星種植高山蔬菜,由於形不成規模、數量少、運輸成本高,農民沒有得到實惠。我們可以通過農口的科技特派員,給當地引進優良品種、規劃面積和品種,使其形成生產規模。同時與大、中城市的超市和蔬菜公司等廠商聯繫,建立合作夥伴關係,達到農戶和廠商雙贏。
上光板栗
縉雲上光板栗,是當地選育出來的良種,果大端正,色澤鮮艷,每公斤40-50粒,果肉不易糊化,宜作菜栗,較耐貯藏。營養價值較高,可鮮食,也可製作栗糕、栗粉和罐頭,特別是糖炒栗子,深受消費者喜愛。縉雲上光板栗曾獲浙江省首屆優質農產品獎。
溶江鄉雖然有個私企業49家,但基本上是家庭作坊式的,只有縉雲縣儀錶件廠和縉雲縣大山食品有限公司二家初具規模,根據調研對工業企業作一定的開發和提升。
縉縣儀錶廠
該廠發展歷史十餘年,產品為摩托車儀錶盤面板,產品非常成熟單一。工廠員工170餘人.年產值1980萬元,實現稅收52萬元,屬於勞動密集型企業,工廠從業人員均是當地的農民,對工人的技術水平要求低。該廠要發展可從以下幾方面著手:①從摩托車整表、汽車儀錶著眼,開發新產品;②打破家族制的管理模式,引進競爭機制;③尋求新的合作夥伴,把企業做強做大;④與高校、科研院所對接,把它們的科研成果轉化為生產力。
縉縣大山食品有限公司
該公司是溶江鄉農業龍頭企業,於2002年創辦,主要產品有水蘿蔔、榨菜等,同時兼營訂單種子業務,現有員工10餘人,年產值達500餘萬元,實現稅收10餘萬元。由於該企業新創辦,產品原料主要依賴於當地蔬菜資源。我們可以考慮在產品的種類、無公害及綠色食品上做文章,同時把仙都的旅遊文化結合起來,樹立起企業自己的品牌,提高農民的經濟收入。
溶江鄉森達機械加工廠
是一家專業從事各種機械零部件精加工的企業.現有數控車床.鑽床.儀錶車床等精加工設備.本廠已具有大批量生產的能力,擁有專業的技術人才和質量管理理念.本廠以質量求發展,為擴展業務,對外承接機械零部件加工業務,希望與各公司廠家配套合作.本廠專業製造精美金屬國際象棋,產品生產過程全部採用數控車床加工,外觀精美,象棋表面電鍍氧化處理.根據客戶可進行鍍金處理.廣泛用於國際比賽專用產品.國際友人贈品。.
摘要
唐代大詩人李白“縉雲川穀難,石門最可觀”名句中指的石門,處州石人意會的地點有青田石縉雲石門、岩門和青田石門三處。三處石門最神似、最奇偉、最幽趣、最迷人的當推縉雲岩門。岩門,位於溶江鄉境內,是仙都風景名勝區四大景區之一。區內奇峰聳峙,幽谷裂天,古剎梵音,有雲霧桃源之勝。景點分岩門、天柱岩、花岩、棲真寺。.
溶江鄉岩門景區是以國家首批AAAAA級旅遊景區仙都為核心的縉雲旅遊發展重要組成部分,位於縣城東南20公里處。境內平黃公路橫穿而過,毗鄰台州仙居,交通便捷。
景區內奇崖峭壁,氣勢雄偉;四面環山,環境清幽;笠峰古寺、綠竹成林;丹霞奇岩、起伏多變;池水清澈、景色宜人;有古柏、蒼松、泉池、古寺,是一處朝聖、旅遊、休閑、登高的好去處。
景區面積為8平方公里。岩門古有八景:“岩門鎖翠”、“花岩織錦”、“天柱卓錫”、“古洞棲雲”、“石龜聽經”、“笠峰戴雨”、“錦池映月”、“磐石安禪”。
岩門景區
岩門
岩門是仙都風景名勝區的主要景點之一,在洪坑橋南三公里處,兩懸崖峭壁。中開輾轉為門,長一華里,高約百餘米,大有一夫當關,萬夫莫開之勢。門中有古殿,供奉大禹。岩門內有雅江十八個自然村,行人過必經此門,故稱岩門鎖翠。
位於溶江鄉境內,是仙都風景名勝區四大景區之一。區內兩側懸崖峭壁,高約百餘米,奇峰聳峙,幽谷裂天,輾轉中開為門,長一華里,大有一夫當關,萬夫莫開之勢。門中有古殿,供奉大禹,古剎梵音,有雲霧桃源之勝。景點分岩門、石柱岩、花岩、棲真寺、岩坑和常山寨六處。地質上屬丹霞地貌,有武夷山般奇絕。
相傳宋末參政使趙順孫,曾周遊天柱山岩門全境,留宿棲真寺五天,取岩門景為:古洞棲雲、磐石安禪、錦池映月、石龜聽經、岩門鎖翠、冠岩織錦、笠峰戴雨、天柱卓錫。
天柱岩
亦稱石柱央,在岩門口天柱嶴內,高150米,是縉雲三大柱狀奇峰之一,挺拔蔥蘢,氣勢雄偉。
仙都奇葩--花岩
在岩門東入口處,高達百丈。花蕊簇簇,蔥蘢人天,朝光晚彩,時有千變。從正面看猶如一朵碩大無比的雞冠花,如果橫看,它又如一匹五色錦緞,從天垂下。古往今來多少人,總數不清它有多少花朵,有多少色彩。每當風霜雨雪的日子,它輕紗指裹,更添神韻。古人有詩讚美說:“怪石崢嶸自宛然,名花照徹夕陽邊。天香空斗三秋蝶,有象常懷二月天。任是狂風吹不落,幾經聚雨逐彌鮮。暮雲深處看難盡,疑是良宮景物妍。”
花岩腳下有二個岩洞,一叫會仙館,說是神仙聚會的地方。洞口不遠處,還有一張石床,冬暖夏涼,人躺上去,可以治病。二叫龍角洞,它在香爐岩的腰部。因洞口塞著一塊石頭像龍角而得名。相傳古時候有個姓周的法師,把銅鑼和龍角藏在洞中。如果是風清月明之夜,還可以隱隱約約聽到鑼鼓的聲音呢。
棲真寺
是岩門風景區的主要佛寺,它位於縣城東南18公里,溶江鄉鄭周村東北笠峰山巔,始建於唐咸通二年(861),相傳為南嶽四世名僧玄真出家受戒之地而得名。五代開平二年(908)釋梵清擴建大雄寶殿,增建大悲閣、千手觀音堂,寺僧50,寺產100廟。這裡天柱峰巔於上,印月池亭於前,花岩環其左,笠峰峙於右,群峰疊翠,蓊松蔽日,實擅一方之勝。棲真寺,宋元明數度光廢,清初廢,康熙五十七年(1718)追加寺產,乾隆二十年(1755)重建,道光二十四年(1844)建羅漢樓。雕鏤全身羅漢500尊,個個詡詡如生,名聞浙中南。時有僧舍120間,僧眾100多。主持方丈號石泉,精通釋儒學說,理事嚴明,戒律整肅,是近代縉雲佛教界一位傑出人物。
雕鏤全身羅漢500尊,個個栩栩如生,名聞浙中南。時有僧舍120間,僧眾100多。主持方丈號石泉,精通釋儒學說,理事嚴明,戒律整肅,是近代縉雲佛教界一位傑出人物。
清方紹董有詩云“南行五十里,有寺號棲真。石笏排當面,風篁列後身。僧閑惟梵偈,山靜遠囂塵。我獨勞勞者,驅車不憚頻。”
棲真寺,宋元明數度光廢,清初廢,康熙五十七年(1718)追加寺產,乾隆二十年(1755)重建,道光二十四年(1844)建羅漢樓。雕鏤全身羅漢500尊,個個栩栩如生,名聞浙中南。時有僧舍120間,僧眾100多。主持方丈號石泉,精通釋儒學說,理事嚴明,戒律整肅,是近代縉雲佛教界一位傑出人物。
張山寨
在縣城東南16公里,胡源鄉招序村北,岩門之南。山寨四周廳岩偎倚,蒼松郁深,環境十分清幽。有老鷹岩、釣擔岩、沙魚岩、觀音洞、仙剖岩、金鐘岩、獅子岩、滴水岩諸景觀,是雲南鄉一處著名遊覽勝地。古山寨,相傳是張姓人所築,明萬曆間其地捐建廟宇,遂稱“獻山廟”。
花樓山農家樂
結合湖羊賽羊會和賽兔會開展農家樂的活動,美食娛樂兩不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