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定雲杉
康定雲杉
康定雲杉(學名:Picea likiangensis var. montigena)為松科雲杉屬麗江雲杉的變種。分佈在中國大陸的四川:康定等地,生長於海拔3,300米的地區,目前尚未由人工引種栽培。
康定雲杉
20世紀初,在四川省康定縣的折多山海拔3100—3300米的山地,科學家發現了一種從來不曾見過的樹,因為,它發現的時間比較晚,歸屬又有爭議,所以一下子為世界所矚目。因為發現地是康定,就定名為康定雲杉(piceamontigenamast),康定雲杉為中國特有的樹種,分佈區很小,數量極少,當人們認識康定雲杉的時候,它已經少得可憐了。
康定雲杉樹榦通直,木材堅韌,紋理緻密,經久耐用,是建築和傢具的優良用材。由於長期以來過度砍伐,早在20世紀50年代,它的分佈數量已經十分稀少,20世紀70年代以後,幾乎很難再見到它的蹤跡,分類學家只能通過前人採集到的有限標本,來確定它在松科雲杉屬中的地位。
康定雲杉和麗江雲杉、川西雲杉(Picea balfouriana)以及白皮雲杉(Picea aurantiaca)既有相似之處,又具各自不同的特徵。康定雲杉與白皮雲杉的區別在於樹皮深灰色或暗褐灰色,小枝有密毛,葉下面每邊有1一4條氣孔線,先端鈍或尖。康定雲杉小枝有密生毛,葉下面每邊有1-4條氣孔線,與川西雲杉近似。
康定雲杉不同於麗江雲杉和川西雲杉的明顯特徵在於,球果成熟前種鱗露出部分背部為綠色,上部邊緣為紫紅色或紅色。與白皮雲杉近似之處是球果成熟前種鱗露出部分顏色相同,不同之處是樹皮呈深灰或暗褐灰色,小枝有密生毛,葉下面每邊有1-4條氣孔線,先端鈍或尖。
1983年,《中國植物紅皮書》組織人員去拍攝康定雲杉的彩色照片,在此之前,竟連一張康定雲杉的黑白照片也沒有。當年9月,胡孝宏、邱發英、張建平等一行數人來到康定,在康定縣農業區劃辦公室陳茂林的陪同下,在折多山一帶拉網式地搜尋了幾天,終於在榆林鄉老榆林村附近一幢房屋邊發現了一棵樹形挺拔的雲杉大樹。該樹高25米,胸徑約65厘米,時值果期,從掉在地上的小葉和幼果的顏色特徵上得到證實,這正是要找的康定雲杉。為了拍攝到果實在小枝上真實生長情況的照片,陳茂林決定爬到樹榦上部去採集一段帶果的小枝。他剛剛爬了不到2米高,忽然從大樹旁邊的小屋裡跑出來一個老太太,她一邊吆喝,一邊打著手勢,嘴裡嘰哩咕嚕不知道說些什麼。
費了很大的勁才聽懂她說話的大意。原來,這棵樹是她家的風水樹,任何人不能動。一面向她道歉,一面耐心地向她解釋,又拿出一些錢給她,她才勉強同意我們拍照。事後才知道,這個老太太姓馬,已經70歲了,她是這棵大樹和小屋的主人。當天,我們不僅拍攝到康定雲杉大樹的照片,還拍攝到具有典型特徵的果實照片。後來,這兩張照片同時登載在《中國植物紅皮書》第一冊上,全世界的讀者第一次見到了康定雲杉的尊容。誰知,那次拍攝到的康定雲杉照片,竟成了這種植物的遺像。
2001年3月,美國《國家地理》雜誌將派記者到川西採訪,在他們列出的需要了解的物種名單,此時,陳已任康定縣主管農業的副縣長。幾天後,得到的消息猶如晴天霹靂,那棵大樹早在10年前馬老太太80歲生日前夕被砍掉為她做了棺木。
6月初,美國《國家地理》雜誌的兩名記者如期而至。他們到達康定的當晚,就提出要去看康定雲杉,好硬著頭皮把10年前發生的那場悲劇告訴了他們,誰知他們仍然堅持要去現場。第二天,在陳茂林副縣長的陪同下,到了老榆林村。在一幢新建的房舍里,找到了年近90高齡的馬老太太,交談中,她競然回憶起了18年前我們來此拍攝照片的事。當她聽說陳茂林已經是她們縣裡的父母官時,顯得有些緊張。馬老太太帶著我們來到她家的自留地,找到了那棵大樹殘留的樹樁。站在已經腐爛的樹樁旁邊,就像站在一個遠古戰場上犧牲將士墓碑旁一樣,此時此刻,所有的人心情部和我一樣,沉重中又帶有一絲遺憾。
在已經腐爛的樹樁10餘米處,發現了十餘棵生長良好的30-60厘米高的幼樹。這些幼樹是否是康定雲杉的後代,將在10年後它們長大結果時才能最後確定。陳副縣長已經向當地有關人員作了安排,密切關注這批幼樹的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