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梆子
口梆子
口梆子在繼承山西中路梆子基本特色的基礎上革新發展,唱腔多元融匯,優美流暢;道白字清,韻圓容易聽懂;音樂主格調鮮明而又豐富多彩;表演則不離行當又個性突出,做表兼工,文武皆備。
口梆子是張家口人民群眾喜聞樂見的戲曲藝術,2006年6月,口梆子被批准為河北省首批“非物質文化遺產。
口梆子獨特的戲曲成就和風格主要表現在唱腔上,唱腔有[頭性]、[夾板]、[二性]、[流水]、[介板]、[倒板]、[滾白]七種板式,既成套數,也可自由整合,在繼承了山西中路梆子的基本板式和聲腔的基礎上,吸收本地民歌、塞北民歌及周邊劇種聲腔元素,形成了既富規範又多元融匯,自然流暢、優美動聽的風格。口梆子咬字取於京,上韻取於晉,韻味吸納方言並借鑒京劇、評劇、河北梆子等劇種的特點。
口梆子
口梆子表演風格不拘泥於傳統,見好就學,善於兼收並蓄,調動一切“自己的”演唱技巧包括特技絕招為表現和刻畫人物服務,不尚單純“賣派”自己或無的放矢的“露顯”技藝;表演追求不離行當又個性突出,做表兼工,文武皆備。舞美遵循和把握戲曲舞台美術簡約、明快、空幻、虛擬性強的特徵,寫實與寫意並用,突出地域人文特色鮮明的意境,表現劇目個體的情景特徵。講究舞台表現的整體美,講究演員表演的默契配合,以求取相得益彰的總體演出效果。
口梆子劇目豐富,傳統戲達五百多個,現經常上演劇目的有二百多個。劇目的主要來源有四個,一是繼承于山西的傳統戲,如《打金枝》、《秦香蓮》等;二是本地傳統戲,如《虎頭牌》等;三是移植京劇等其他劇種劇目,如《楊門女將》等;四是改編和新編劇目,如《仙鍋記》、《蝶雙飛》、《梳妝樓》和《天漠灘》等。
張家口青年晉劇團編創演出的新編歷史劇《龍城二嬌》、《太阿劍》、《梳妝樓》和現代戲《天漠灘》、《喜順》曾先後榮獲國家級大獎。
張家口市演藝集團今年創排的新劇目《少年董存瑞》在第九屆河北省戲劇節的演出評比中,榮獲了優秀劇目獎、優秀編劇獎、優秀導演獎、優秀演員獎、優秀舞美獎、優秀燈光獎、伴唱獎、樂隊伴奏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