軍事教育

軍事教育

軍徠事教育( Military Education )對從軍人員進行的訓練,目的是讓服役人員擁有基本的格鬥技能,軍事知識以及軍規軍紀。優秀者有資格接收進一步的深造。

根本任務


以教育科學的一般原理、原則為依據,對現役和預備役官兵進行軍事理論教育和實踐訓練。
軍事教育
軍事教育
軍事教育的根本任務是,根據建軍原則和戰略方針,通過有組織的 教育和教學,引導受教育者掌握現代戰爭基本知識,熟練地掌握武器裝備與軍事技能,培養嚴格的紀律、健壯的體魄和良好的作風。軍事教育的內容包括:軍事訓練的形成與發展;軍事訓練在軍隊作戰、建設中的地位與作用;軍事訓練的目的與方針、內容與方法、組織實施與制度;軍事訓練中的思想政治工作;軍隊院校的領導和教學管理等。這些內容同戰略學、戰役學、戰術學、軍制學、軍事地理學、軍事歷史學、軍事經濟學和軍事技術學等分支學科有緊密聯繫,也與心理學、資訊理論、控制論等學科有密切關係。

產生髮展


軍事教育
軍事教育
軍事教育的產生與發展,經歷了漫長的歷史進程。隨著生產力與生產方式的 變革,戰爭形式與作戰規模的變化,軍隊體制與編製的演變,以及通過教育訓練的反覆實踐與認識,軍事教育逐漸形成了一個獨立的專門研究領域。

原始社會

從原始氏族公社產生自治的武裝組織起,就出現了最初的軍事教育萌芽。進入奴隸制階級社會後,人類最早的有組織的軍事訓練,從“謀用是作”的戰爭和“兵由此起”的軍隊中誕生。中的《孫子》一書中所論述的制勝條件,就涉及到:兵眾孰強,士卒孰練,賞罰孰明等方面。在《六韜》中,對於訓練士卒、教習戰法和選拔“武車士”、“武騎士”,作了理論上的專門闡述。在《史記·孫子吳起列傳》里,有關於孫武嚴格訓練士兵的生動記載。此外,其他一些古籍,如《周禮·大司馬》中的“中春教振旅”(全面整訓),“中夏教茇舍"(習夜戰),“中秋教治兵”(習攻伐),“中冬教大閱”(校閱軍隊),反映了當時一年四季練兵的情況。

封建社會

軍事教育
軍事教育
中國秦、漢、唐各代,是封建君主集權制的鼎盛時期,也是對軍事教育相當重視的時期,《諸葛亮心書》(三國諸葛亮著)和《李衛公問對》(唐初李靖著)就有不少關於軍事教育的精闢見解。但是,手工業的生產力,只能為官兵的技術訓練提供刀槍劍戟等十八般兵器,戰術訓練仍然是旌旗金鼓所指揮的戰陣操演,發展相當緩慢。直到火器被運用於戰爭,作戰方法發生巨大變革后,才使軍事教育迅速進步。明朝的戚繼光(1528~1587),曾在中國軍事教育史上作出過重大貢獻。他寫出了中國古代最為完整的軍事教育專著《紀效新書》和《練實紀》。他要求軍隊嚴格貫徹“藝與法令并行不悖”的方針,禁止花槍、花刀、花棍、花叉等徒有虛名而不合實戰需要的作法;提出練兵應該以“邊場”為基地,每年都要有“桴鼓”的戰備行動,以便兵士在“實境”中學會作戰方法。他運用正確的訓練指導思想和嚴明的軍紀,培養出了一支所向披靡的戚家軍

近代社會

軍事教育
軍事教育
近代軍事教育始於最先進行產業革命的歐洲。17~19世紀,英、法、德、俄等國,相繼發生了社會變革,引起了軍事教育上的突變。法國拿破崙一世、普魯士K.von克勞塞維茨、俄國彼得一世、俄國А.Б.蘇沃洛夫在指揮龐大軍隊集團作戰和訓練實踐中,總結了有關正規軍隊訓練方法和戰鬥行動的實踐,並在一些條令、教令里得到反映,成為資產階級軍事教育的準繩。
19世紀後半葉,馬克思主義的問世,為研究和揭示無產階級軍事教育的本質及其規律,提供了正確的理論基礎和辯證唯物主義的認識論與方法論。

中國發展


歷史

中國近百年來的軍事教育,是在半封建半殖民地制度下緩慢發展的。林則徐(1785~1850)按照“師夷長技以制夷”和“器良、技熟、膽壯、心齊”的要求,訓練軍隊。20世紀初,中國曾先後建立過不少武備學堂,講武堂和少量新軍,在武裝力量的近代化訓練上作了一些努力。孫中山在和中國共產黨合作下建立了黃埔軍官學校以俄為師,對中國軍隊進行近代化的正規訓練,這是中國近代軍事教育史發展的重要標誌之一。1927年誕生了中國工農紅軍,在中國揭開了工人階級軍事教育的新篇章。
1929年,《古田會議決議》規定的中國工農紅軍建軍綱領,是人民軍隊軍 事教育的指導原則。它規定人民軍隊要遵循為人民服務的唯一宗旨,確立人民戰爭的戰略思想,著眼於提高全體指戰員為民族、為階級而戰的政治覺悟,徹底劃清與雇傭軍隊的界限,這是人民軍隊軍事教育的根本目的。在革命戰爭中,毛澤東先後發表了許多著名的軍事論著,是軍事教育的基本教材。《中國共產黨紅軍第四軍第九次代表大會決議》中的十條教授法,則是軍事教育的重要方法。1938年,毛澤東為抗日軍政大學規定的“堅定正確的政治方向,艱苦樸素的工作作風,靈活機動的戰略戰術”的教育方針,在八路軍和新四軍中貫徹實施后,出現了戰教一致、教養一致、學用一致的蓬勃發展局面;按照“從戰爭學習戰爭”的原則,利用作戰間隙和結合戰評所實施的技術訓練與戰術訓練,也取得了很大成效。1943年,延安留守兵團創造的“官教兵、兵教官、兵教兵”的群眾練兵運動經驗,在解放戰爭時期繼續推廣。所有這些,都為中國人民解放軍軍事教育學的形成與發展,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近代

軍事徠教育
軍事徠教育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人民解放軍開始了正規化、現代化的軍事教育。根據 德智體全面發展的總方針,結合軍隊教育的實際,周恩來提出了從實戰需要出發,從嚴從難的訓練方針。鄧小平強調了“要把軍隊的教育訓練提高到戰略地位”,培養能符合建軍和建設國家雙重需要的合格的兩用人才,這反映了新的歷史時期的客觀要求。此外,在軍事教育方面,劉伯承創辦了中國人民解放軍最高學府──軍事學院,在軍事教育和研究軍事科學方面提出了重要的原則和方法。葉劍英在長期主管全軍教育訓練中,提出了訓練重點、規劃和改革等原則。
中國軍隊院校的領導、管理和教學過程,對培養大批建設正規化、現代化革命軍隊的骨幹人才,正在起著決定性的作用。軍隊院校的教育方針、計劃、體制問題,以及以教學為中心的問題,教學協作問題,教學改革問題,師資隊伍建設問題,教學保障和教學質量標準等問題的研究,正在對軍隊院校的建設起著促進作用。

政策


普通高等院校和高級中學(包括相當高級中學的學校)都需對學生進行軍事訓練,實施初步的軍事知識和技能的教育。《中華人民共和國兵役法》對此做了明文規定。《兵役法》指出,高等院校和高級中學的學生就學期間,必須接受基本軍事訓練。高等院校設軍事訓練機構,配備軍事教員。高級中學配備軍事教員,對學生實施軍事訓練。根據國防建設的需要,對適合擔任軍官職務的學生,再進行短期集中訓練,考核合格的,經軍事機關批准,服軍官預備役。《兵役法》還指出,高等院校和高級中學學生的軍事訓練由教育部和國防部負責。

新局面


軍事教育
軍事教育
現代科學技術的飛躍發展,新的武器裝 備不斷出現和軍隊組織結構的改變,已對戰略、戰役、戰術發生越來越深刻的影響,對提高軍隊成員科學文化知識水平和技能的要求也越來越迫切。這一切,將進一步加重軍隊是個大學校的任務,並對現代軍事教育學的研究和探索,提出大量新課題。
中國軍事教育將繼續研究解決體制與任務、平時訓練與實戰需要、過去經驗與現代條件、科學文化與軍事專業、傳授與自修、求同思維與求異思維、博學與專長等一系列問題,大膽實行改革,總結新的經驗,確立新的章法,開創新的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