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仕俊

馬仕俊

馬仕俊,理論物理學家。畢生致力於理論物理基礎理論的前沿探索研究和教育工作,主要從事介子理論和量子電動力學方面的研究,並做出重要貢獻。他以深入淵博的學識和認真嚴謹的學風,勤懇執教,培養了許多傑出的物理學家。

簡歷


北京大學
1913年生於北京市。
北京大學
北京大學
1931~1935年 在北京大學物理系學習,1935年畢業,獲理學學士學位。1935~1937年 在北京理科研究所物理學部學習。
1937~1941年 在英國劍橋大學研究院學習,1941年獲博士學位。
1941~1946年 在昆明任西南聯合大學教授。
1946~1947年 在美國普林斯頓高等學術研究院從事研究工作。
1947~1949年 在愛爾蘭都柏林高等學術研究院從事研究工作。
1949~1951年 在美國芝加哥大學核物理研究所從事研究工作。
1951~1953年 在加拿大渥太華國家研究院從事研究工作。
1953~1962年 在澳大利亞悉尼大學理論物理系從事研究和教學工作。
1962年1月27日 逝世於澳大利亞悉尼。

簡介


劍橋大學
劍橋大學
馬仕俊,四川省會理縣人,1913年生於北京。1931年人北京大學物理學系學習。1934年北京大學頒發楊蓮府紀念獎學金,授予學習成績優秀的三名學生每人獎學金120元,馬仕俊由於學習優異突出而在其列。1935年畢業,獲理學士學位。
馬仕俊畢業后以優異的成績被北京大學理科研究所物理學部錄取為研究生,在吳大猷教授指導下進行學習和研究,於1936年發表了他最早的關於氦原子雙激發態變分波函數的計算和關於氦原子雙激發態譜線觀測的兩篇學術論文。1937年1月馬仕俊獲北京大學研究生助學金,由於成績優秀,獲得最高額度每學年500元。
1937年馬仕俊以優異的成績考取了公費留學英國,入劍橋大學,成為著名理論物理學家W.海特勒(Heitler)的學生,研究介子理論,1941年獲博士學位。當時正值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馬仕俊回到國內,受聘於北京大學。從1941年到1946年在抗日戰爭的大後方昆明任西南聯合大學教授,在極艱苦困難的條件下從事教學和研究工作。
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后,馬仕俊於1946年到1947年在美國普林斯頓高等學術研究院從事研究工作,1947年到1949年在愛爾蘭都柏林高等學術研究院從事研究工作,1949年到1951年在美國芝加哥大學核物理研究所從事研究工作,1951年到1953年在加拿大渥太華國家研究院從事研究工作。1953年美國多個單位邀請他去工作,他不願意麵對美國移民局對待東方人所採取的敵視的、有時甚至帶侮辱性的態度,拒絕了這些單位的邀請。後接受澳大利亞悉尼大學的邀請,去澳大利亞悉尼大學理論物理系從事研究和教學工作。

巨大貢獻


馬仕俊
馬仕俊
馬仕俊是一位傑出的理論物理學家,他將自己精力的大部分獻給了理論物理基本理論的前沿探索,一直把自己研究的領域集中在理論物理探索的主流方向上。他從事粒子物理理論和量子場論的研究,主要致力於介子理論和量子電動力學方面的研究,先後發表論文近40篇。

到英國留學

1937年馬仕俊到英國留學時,湯川秀樹的介子理論提出剛兩年,介子理論的探索研究是當時粒子物理理論探索前沿主戰場之一。馬仕俊從這時起在介子場論理論及其場論方法等重要前沿領域進行了大量系統的研究,對介子理論中氘核的光磁蛻變及其磁矩、原子核的靜電偶極矩、質子對庫侖定律的偏離、質子與中子的受激態、以矩陣法對介子散射的計算、在輻射阻尼影響下帶電介子的散射及其相對論性公式、散射問題中積分方程的近似解等問題都有深入的研究,取得了一系列重要成果,其中有相當一批工作是在國內西南聯合大學工作期間極其困難條件下進行和完成的。

開展了系統的研究

1945年起,馬仕俊對量子場論的基本理論和方法開展了系統的研究。1946年,馬仕俊到普林斯頓高等學術研究院工作,那時W.海森伯(Heisenberg)的S矩陣理論對物理學的重要影響剛剛開始,馬仕俊首先發現了S矩陣的著名的多餘零點,這是S陣理論發展中的一個重要進展。1949年他在都柏林指出E.費米(Fermi)處理量子電動力學方法的一個困難,從而導致一年後重要的古普塔—勃洛勒(GuPta-Bleuler)方法的產生。除了這兩項對量子場論理論前沿發展有重要影響的貢獻外,馬仕俊對S矩陣理論和量子電動力學的基本理論進行了系統的深入的研究,其中包括輻射的相對論性量子理論、真空極化理論、正電子理論中的真空極化、縱向電磁場的量子理論、推遲勢的相互作用及其邊界狀態、相互作用表象及束縛態理論、運用正則變換於研究散射問題方法、幺正算符的冪級數展開式、量子場論中的因果函數和因果條件、量子場論中的因果律、三維轉動問題、相對論性的多普勒效應等,作出了創造性貢獻。

人物評價


理論物理研究

馬仕俊是一位傑出的物理學家、教育家,他在西南聯合大學任教授時以深入淵博的學識和認真嚴謹的學風,勤懇執教,並帶領青年教師虞福春、薛琴訪等進行理論物理研究。在此期間培養了許多傑出的學者,楊振寧李政道都曾是他的學生。楊振寧和李政道在“悼念馬仕俊博士”一文中說:“他是一位極其認真的老師,講稿準備得非常整齊。我們兩人曾在不同時期(1941~1943年和1945年)聽過他的課”。楊振寧清楚地記得1943年春曾從馬先生開設的課程中學習過場論。

講課特點

“他的講課既清楚,又有條理,而且範圍廣泛。今天我們回想那時的教室,既無暖氣,又無禦寒設備,窗戶被常有的空襲震碎,泥地面由於使用過度而到處凹陷不平。想起這些,我們彷彿仍然可以看到年輕、瘦削、靦腆的馬先生站在黑板前,振臂疾書。我們再一次認識到,默然誠意的努力可以戰勝物質上的欠缺。”馬仕俊治學認真嚴謹,論著簡潔明了,實實在在,他在S矩陣理論和量子電動力學方面的兩篇有重要影響和貢獻的論文在《物理評論》上發表時,所佔篇幅分別都只有0.6頁。馬仕俊的治學精神和學風給學生和教師作出了表率,有巨大的影響。
馬仕俊於1962年1月27日在悉尼逝世,終年48歲,英年早逝,殊堪嘆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