扎拉級重型巡洋艦

扎拉級重型巡洋艦

義大利的重型巡洋艦的發展經歷了3個階段:高速輕防護偵察型—低速重防護艦隊核心型—高速輕防護偵察型,並分別設計出了3級不同的重型巡洋艦。其中,第二階段的產物就是扎拉級重型巡洋艦。

設計背景


扎拉級是在特倫托級開工建造后開始設計的。當時的義大利海軍正面臨著雙重的困境:其一是作為假想敵的法國海軍在重型巡洋艦的設計上循序漸進,防禦水平不斷提高,綜合戰力於義大利同類艦難分伯仲。如此一來,義大利海軍需要付出幾乎對等的代價才能換取相應的戰果,這是義大利海軍難以接受的,他們期望在取得最大戰果的同時能最大程度的降低己方的損失;其二是義大利海軍的戰列艦雖然制訂了全面現代化升級的計劃,但畢竟都是一些一戰的老艦,艦體老化、出勤率低、戰鬥力也有限,難以負擔沉重的作戰任務,需要一種次等級的主力艦來協助。由此,所謂的艦隊核心型重型巡洋艦的概念就新鮮出爐了。
最初,按照義大利海軍的設想,新的“艦隊核心重型巡洋艦”將保留特倫托級重型巡洋艦的艦型和火力水平,適當的降低最高航速,而大大提升裝甲防禦水平,使其具備超越對手同類艦的生存能力。按照能抵禦中距離直射的203毫米口徑炮彈的標準,新艦將裝備200毫米厚的舷側裝甲,並且航速要達到32節,排水量符合《華盛頓條約》中的10000噸的規定。然而經過結算,如此重的裝甲設計至少需要15000噸的排水量,超過條約標準50%。在當時,義大利海軍還不敢明目張膽的違反條約規定,因此不得不徹底修改艦型、削弱裝甲厚度、壓縮航空設備、並放棄魚雷武器等。最終,計劃將艦體結構重量在特倫特級的基礎上削減30%,並確定舷側裝甲厚度為150毫米,這樣可以將標準排水量控制在11000噸左右,這樣略微超出條約標準。這一方案在1928年確立,並很快獲得海軍高層的批准。

艦體設計


扎拉級全長182.8米,艦寬20.6米,常備排水量下吃水6.2米,標準排水量11508~11900噸,滿載排水量14168~14560噸(排水量因各艦情況略有不同),編製艦員841人。

防護系統


作為艦隊此等主力艦的扎拉級擁有超乎一般條約型巡洋艦的重型裝甲,因此與法國海軍的阿爾及利亞級重型巡洋艦並列防護最佳的條約型巡洋艦之冠。其裝甲總噸位達到2700噸,超過阿爾及利亞級的2035噸。因此,一度被義大利海軍命名為裝甲巡洋艦
扎拉級不僅裝甲總噸位高,而且沿用重點防禦布局,在防禦分佈方面也比較均衡。其垂直防禦主要由水線裝甲帶提供。這條裝甲帶從前主炮塔下方一直延伸到後主炮塔之下,上部和中層水平裝甲相接,不僅保護動力艙段還保護彈藥庫。與英美系動力艙、彈藥庫防護側重不同有差異的是,這條裝甲從前到后均勻分佈,上部最厚達到150毫米,向下逐漸縮減至100毫米。裝甲帶前後設置裝甲隔壁,在水線以上厚120毫米,水線下厚90毫米。這樣,中甲板、水線裝甲帶和裝甲隔壁形成了一個封閉的裝甲盒。另外,在中甲板與上甲板之間是30毫米的裝甲外板。
水平防禦也一點不弱,自上而下主要有兩層防護。在上甲板鋪設20毫米的防破片裝甲,中甲板則是70毫米裝甲甲板。
炮塔防禦,其炮塔面板為150毫米,炮塔座圈150毫米,但在甲板之間的豎井部分僅10毫米,略顯單薄。
此外司令塔裝甲為150毫米。而水下防禦採用雙重艦底和艦體側面細分水密結構,十分薄弱。

動力系統


扎拉級的動力設備是義大利巡洋艦中最有特色的。該級一共安裝了5台大型鍋爐、3台小型鍋爐(“阜姆”號安裝了8台亞羅式,其餘3艘安裝的都是桑尼克羅夫特式)和兩台帕森斯式主機,分別設置在8個空間大小一樣的獨立鍋爐室和2個主機艙內。
鍋爐和主機都提升了性能。鍋爐輸出過熱蒸汽壓力25千克/平方厘米,工作溫度283度。雖然蒸汽性狀提高,但採用2台主機,總輸出功率只有95000馬力。儘管在測試中曾取得35.23節的速度,但這是改變測試條件獲得的,按標準條件航速在32~33節,而滿載后最大航速一般只有29節。

武備系統


主炮

主炮
主炮
本級裝備了8門安薩爾多1927式203毫米主炮,分別安裝在4座雙聯裝炮塔內。該炮是在特倫托級裝備的安薩爾多1924式203毫米主炮基礎上改進設計而成,1927年開始設計,1931年正式裝備。為了增加火炮威力,將身管長提高到53倍徑;炮身採用輕型材料和結構,重量減輕1900千克;發射藥包增加為2個。
主炮性能:炮身長11.177米,身管長10.77米,纏線長9.031米。炮身全重19500千克,炮膛容積79.16升,膛壓3250千克/平方厘米。採用炮彈重:穿甲彈125.3千克;高爆彈110.7千克,發射藥包41.8千克(2個)。設計炮口初速:穿甲彈950米/秒,最大射程34208米;高爆彈930米/秒,最大射程30547米。
單個炮塔重178.1噸,炮塔內採用緊湊結構,兩跑間隔1米,在同一個結構套內,只能一起俯仰,火炮仰角-5~+45度,炮塔迴旋角左右各150度。採用電機驅動俯仰和炮塔迴旋,俯仰速度5度/秒,迴旋速度6度/秒。
炮塔一下豎井內設置一套共用揚彈機和2套藥包提升機,彈藥有藥包庫和彈頭庫裝上提升機提升至炮塔內裝填。本炮實現全形度自由裝填,火炮射速3.75發/分。但由於火炮間隔未能擴展,射擊散布過大依舊困擾著戰艦。這也是義大利巡洋艦的通病。

副炮防空武器

100毫米副炮
100毫米副炮
本級副炮為16門奧托1927式100毫米47倍口徑高射炮,安裝在8座雙聯裝炮塔內。炮塔左右分佈,分別位於前桅、1號煙囪後部、後桅前部、2號煙囪兩側。
37毫米高射炮
37毫米高射炮
輕型防空武器為6座雙聯裝布雷達1932式37毫米/54倍口徑高射炮。另有4座單管12.7毫米機槍。

航空系統

在首甲板上設置了一座加格諾托型飛機彈射器,使用壓縮空氣為動力。1號炮塔前的首甲板下方為機庫,可搭載2架飛機。一共採用過5種型號的飛機:比亞喬P6式、馬基M41式、坎特25AR式、CMASA MF6式、伊曼Ro43式。
此外,“阜姆”號曾於1935年進行了早期直升機起降試驗。

火控系統

在前桅頂部設置主炮射控室,安裝了一對5米測距儀。後部測距儀塔上設置有1座備用5米測距儀。
在前桅中段的後部,航海艦橋後部的上方左右兩側各設1座100毫米高射炮射擊指揮裝置,並各配備1座3米測距儀。不過,該設備的使用效果差評連連。
為了夜間作戰需要,分別在航海艦橋頂部兩側和后煙囪後部中段兩側安裝了1座探照燈。
該級始終未能安裝雷達設備是其重要弱點,也導致了在戰爭中整個分隊的悲劇。

建造和命名


扎拉級一共建造了4艘,各艦分批開工。1928~1929年度建造2艘(“扎拉”號和“阜姆”號),1929~1930年度建造1艘(“戈里奇亞”號),1930~1931年度建造1艘(“波拉”號)。4艦分別使用義大利在一戰中從奧匈帝國獲得的亞得里亞海港口城市命名。
“扎拉”號:1929年7月4日,在奧托集團拉斯佩奇亞船廠開工,1930年4月27日下水,1931年10月20日完工。
“阜姆”號:1929年4月29日在里雅斯特市的里雅斯特技術公司開工,1930年4月27日下水,1931年11月23日完工。雖早於“扎拉”號開工,但完工比“扎拉”號晚一個多月完工,因此本級被成為“扎拉”級。
“戈里奇亞”號:1930年3月17日在奧托集團奧蘭多船廠開工,1930年12月28日下水,1931年12月23日完工。
“波拉”號:1931年3月17日在奧托集團奧蘭多船廠開工,1931年12月5日下水,1932年12月21日完工。

改裝


在該級的建造期間,后兩艦的上層建築就更改了設計。其中“波拉”號參照了新的博爾扎諾級重型巡洋艦的設計,將艦橋向後擴張和1號煙囪融為一體。這樣做是為了避免煙囪排煙對艦橋的影響。而“戈爾齊亞”號則將兩座煙囪下部進行修改,顯得更為寬大。這樣的改造是的后兩艦比前兩艦更容易區分。
1936年,所有4艦拆除後部5米測距儀,加裝1座布雷達1932年式37毫米雙聯高射炮。1937年底至1939年,4艦又對防空武器進行了調整。拆除後部2座100毫米高射炮和所有單管40毫米高射炮和所有12.7毫米機槍,在原100毫米高射炮所在平台加裝了4座布雷達1932式37毫米雙聯裝高射炮,並用布雷達1931年式13.2毫米高射機槍取代12.7毫米高射機槍。最初安裝的雙聯37毫米高射炮全部拆除,在相同的位置安裝了全新的4米基礎測距儀,前桅的3米測距儀全部拆除。
到二戰爆發時,“扎拉”級的防空武器配置為6座雙聯裝100毫米高射炮、4座雙聯裝37毫米高射炮和4座雙聯裝13.2毫米高射機槍。為了適應作戰需要,還在前部上層建築兩側加裝了2門120毫米12倍徑照明彈發射炮。在1941年3月馬塔潘海戰中,除“戈里齊亞”號其餘3艦全部戰沉,因此沒有了進一步改進的機會。
從1942年後盟軍空中威脅容易增大,僅存的“戈里齊亞”號開始增加和升級防空系統。1942年拆除2門照明彈發射炮,替換以2座布雷達1932年式37毫米高射炮;1943年有拆除所有13.2毫米高射機槍,加裝2座單管布雷達1939年式20毫米65倍口徑高射炮和6座雙聯裝布雷達1935年式20毫米65倍口徑高射炮。

服役


完工後的“扎拉”號、“阜姆”號和“波拉”號編入第1戰隊第1巡洋艦分隊。“戈里齊亞”號編入第2巡洋艦分隊,1934年12月31日調入第1巡洋艦分隊。此後直到1940年義大利參戰為止,4艦一直在該分隊。期間由於戰列艦集體升級改造,暫時退出序列,1933年9月1日~1937年9月15日,“扎拉”號擔任第1戰隊旗艦。巡洋艦分隊的旗艦有“阜姆”號、“戈里齊亞”號、“波拉”號輪流擔任。1936~1937年西班牙內戰期間,“阜姆”號、“戈里齊亞”號、“波拉”號愛西班牙水域活動。1939年4月,“阜姆”號和“波拉”號參與入侵阿爾巴尼亞。
二戰爆發后,“波拉”號調第2戰隊出任旗艦。“波拉”號參加的第一次行動是6月10~11日在蘭佩杜薩島附近水域的布雷行動。幾日後,第1巡洋艦分隊和“波拉”號一起攔截開往托布魯克的英國艦隊。7月,第1巡洋艦分隊掩護友軍打擊法國在西地中海的商船。
雖然不在統一序列,但因為地中海水域作戰的封閉性,4艦多數情況下一起出動。1940年整個夏天,4艦掩護前往北非的交通線。9月,攔截英軍從亞歷山大前往馬爾他島的交通線。11月27日,參加烏拉達角海戰,“扎拉”號受傷。接下來,3艦阻截英軍的“項圈行動”,擊傷“伯威克”號巡洋艦。但在12月15日,“波拉”號在那不勒斯港遭到英軍空襲重傷。
1941年3月28~29日,在馬塔潘角海戰中,“波拉”號、“阜姆”號和“扎拉”號被英軍擊沉。僅存的“戈里齊亞”號在8月和9月參與阻截英軍“肉餡行動”和“戰戟行動”,同時掩護北非的交通線。11月20日,在那不勒斯港遭到英軍空襲受傷。12月和1942年3月分別參與第一次和第二次錫爾特灣海戰。5月26日,在墨西拿遭到空襲輕傷,但在6月攔截英軍“魚叉行動”和“有力行動”。8月參與攔截“支座行動”。1943年4月10日,在馬達萊納水域遭到美國陸軍航空隊空襲,於13日撤往拉斯佩奇亞,隨後進塢修理。9月9日,因義大利政府向盟軍投降而被德軍控制。1944年6月26日,英國和義大利組成的聯合特戰隊潛入拉斯佩奇亞,將其炸沉。

評價


在二戰義大利海軍重型巡洋艦中,最為人熟知的就是扎拉級。一些資料甚至認為,只有美國得梅因級重型巡洋艦才迫使扎拉級讓出防護最好巡洋艦寶座。這也反映了扎拉級的最大特點和最成功的設計。無論從裝甲噸位還是佔總噸位比率,扎拉級都是最高的(梅因級裝甲重量僅2189噸),因此說該級是防護最好的重型巡洋艦也不過分。當然防護性能的提升,必然削弱了其他方面的性能。扎拉級在機動性和居住條件均達大受影響。就扎拉級的作戰環境和作戰要求而言,扎拉級航速的降低對戰力影響並不大,其重裝甲和強火力對英國地中海艦隊形成了很大的威懾和心裡壓力,起到了積極的作用。真正影響最大的是水下防護薄弱和雷達設備的缺失。水下防護薄弱直接導致在馬塔潘角海戰中,“波拉”號被一枚魚雷擊中后失去動力最終被擊沉。而雷達設備的缺失則造成馬塔潘角海戰中悲劇產生的最大因素。
雖然扎拉級戰績不佳,但這與義大利海軍的作戰思維、作戰指揮和配合等諸多因素有關,這和設計無關。但扎拉級是一款有著重大缺陷的重型巡洋艦,優缺點都太過於強烈和明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