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找到5條詞條名為祁建華的結果 展開
- 速成識字法創始人
- 山西煤礦安全監察局副巡視員
- 內訓講師
- 中國海洋大學教授
- 西藏保監局局長
祁建華
速成識字法創始人
祁建華,男,新中國建國初期的一位風雲人物。在當時的中國人民解放軍文化大練兵中,他發明的《速成識字法》使全國5000多萬人摘掉了文盲帽子。為此,毛澤東主席稱他為“名副其實的識字專家”,劉少奇稱他為“當代倉頡”,陸定一稱他為“中國第二大聖人”。
祁建華1921年出生於河南省平頂山市郟縣堂街鎮一個貧苦的農家。
1948年,考入中原徠軍政大學(后更名為二野軍政大學),
畢業後分配在某軍衛生部任文化幹事。
在向大西南行軍作戰途中,他就開始研究速成識字的教學方法。經過反覆實踐和研究,以傳統的漢語拼音字母為拐棍,他終於創立了一套適合部隊幹部戰士中文盲、半文盲學習文化的速成識字方案。這套方案能使一個文盲在不到30天的時間裡,學會3000多個常用漢字,並且會讀、會寫、會運用。這個識字教學方案被稱為《祁建華速成識字法》。
1951年12月,總政治部通告全軍廣泛推行“速成識字法”。1952年4月,政務院教育委員會隆重舉行表彰會,徐特立、葉聖陶等100多位教育界、文化界的專家學者應邀參加,郭沫若親自為祁建華頒獎,並號召全國文化工作者向他學習。會後,祁建華與空軍戰鬥英雄張積慧、作家高玉寶等10人被革命老人張文秋媽媽認為“義子”,並接受了贈予他的紀念品——一張包括毛澤東主席在為的張文秋的全家福照片。1952年11月,中央人民政府委員會第十九次會議決定,任命著名語言學家楚圖南為國家首任掃盲委員會主任,祁建華等3人為副主任。年僅31歲即成為副部級幹部的祁建華壯志凌雲,他往來穿梭於各大軍區和全國各地,作報告,搞調研,寫回信,廢寢忘食地忙碌著。
因為忙於工作,直到1956年35歲的祁建華還是孤身一人。就在這年他應邀赴重慶講學,一位畢業於清華大學的“江南才女”,仰慕其橫溢的才華,走進了他的生活。經過一段時間交往,兩人步入了婚姻殿堂。
不知是嫉妒還是政治陷害,祁建華不辭辛勞地講課授徒,竟被一些人指責為“目無組織紀律”而批判鬥爭。1957年被定為“右派”,繼而開除黨籍、軍籍和公職,妻子也離他而去。他隻身帶著不滿周歲的女兒祁宏偉,被押往四川冕寧進行勞動改造。冕寧山高林密,路險人稀,祁建華的勞動改造就是到原始森林深處伐木。在那裡,這位錚錚硬漢經歷了常人難以承受的磨難。襁褓中的女兒沒人照顧,他找來繩子,將孩子綁在胸前去參加勞動;沒有奶汁餵養孩子,他把分到的麵湯悄悄裝進奶瓶,餵養著不幸的女兒。就這樣,他在這裡呆了5年之久。
在解放軍總政治部的安排下,1963年秋冬,祁建華帶著女兒回到了原籍河南省郟縣他的外婆家李庄村。生產隊安排他種菜,一個人種6畝菜園。這些需要六七個勞動力才能幹完的活,他一個人硬撐了下來。在“右派”平反前回鄉的16年中,祁建華吃盡了苦頭,不僅沒有糧食吃,連吃鹽都很困難。
沒有房子住,就住在菜庵子里,冬天太冷,就在菜庵子里挖個地窖,躺在里而避風寒。晚上蓋的被子還是母親去世時留下的,其中還裁下一塊給女兒做了件棉衣。
困苦的生活加上繁重的體力勞動,把他折磨得不成人樣。當報社記者在河南省郟縣李庄找到他時,當年身高1.8米多、風華正茂的祁建華,這時已成了連路都難行走的駝背老人。在這樣的逆境中他仍然是一顆紅心,百折不撓地研究出了新的拼音方案。
“拼音新案”在中州大地逐步推廣
在祁建華困難的日子裡,女兒祁宏偉到了入學的年齡,沒有錢上學他就自己教,未曾想竟教出一個“拼音新案”來。一天早晨,祁建華問起女兒學習漢語拼音的情況,女兒說:“一拼容易二拼難,三拼更難,能改一改就好了。”女兒的話提醒了祁建華,何不給孩子找一條學習捷徑呢?他考慮“三拼更難”到底難在哪裡呢?有著創造《速成識字法》經驗的他,一遍一遍地把《漢語拼音方案》反覆地進行“過濾”,終於想出辦法,編了一本“拼音新案”。
1967年,祁建華把“拼音新案”在年僅10歲的女兒身上做試驗。女兒經過連續5天的學習,識字居然達3000多個。又通過3天的複習鞏固,便能誦讀《毛澤東選集》一至四卷,生字只有3%。1969年祁建華帶著成功的喜悅,攜女兒來到教育部。接待他的是初教司的領導,那位領導看完孩子的現場演示后說:“也可能是你的女兒有天賦,不要說70多個小時能學會3000多字是個奇迹,就是用300個小時學會這麼多東西,也叫人驚嘆。”初教司領導囑咐祁建華,回去后先試教一個班,如果能獲得成功,就向全國推廣。祁建華滿懷信心地回到郟縣,經當地教育部門批准,在郭庄村對文盲、半文盲進行了歷時71個小時的試驗,這些學員共學生字3216個,最後對其識字、聽寫和寫作應用進行綜合測試,平均成績為82.78分。
祁建華將試驗結果報告到國家教育部,又轉到中國語言文字改革委員會。3個月後收到了回複電函,電函說:“拼音新案”雖有其特點,使用方便,但現行的《漢語拼音方案》是法定的,請祁建華不要堅持己見。這無異於向他潑了一瓢冷水,就這樣,他的“拼音新案”被擱淺了。直到祁建華冤案平反后的1982年,他到河南襄城縣走訪學生,當地了解到他繼創造“拼音新案”之後,又創造性地改進了珠演演算法,簡便而又快速,就請他在襄城辦班講學。群眾聽說由50年代創造《速成識字法》而聞名全國的祁建華親自執教,報名者如潮,這時他的“拼音新案”才得以在中州大地逐步推開。
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的精神,像春風一樣吹遍了祖國大地,也吹到了祁建華的家鄉。1979年祁建華的冤案得到平反,恢復黨籍、軍籍和公職,但只是就地安置,后被補增為河南省政協常委。1982年他與一位名叫李巧梅的姑娘結婚,婚後第二年生了個可愛的女兒,取名祁慧瓊。
光陰荏苒,轉眼進入20世紀90年代,在一次偶然的機會,祁建華讀到二野軍政大學校史研究會出版的《革命熔爐》雜誌,其中一篇追憶祁建華髮明《速成識字法》的文章使他與失去音信多年的老首長和張媽媽取得了聯繫。1998年,邵華將軍受母親張文秋之託,電請祁建華進京。由於體弱多病,祁建華讓女兒祁宏偉代表他專程去看望惦記著他的張媽媽。
1999年9月13日,反映二野軍大青年學子鬥爭故事的10集電視連續劇《千磨萬擊》在北京舉行首映式:出席首映式的原軍委副主席劉華清(曾任二野軍大政治部主任)得知祁建華的近況,動情地說:“我們不能看著為革命立下功勛的戰友就這樣清貧下去”。7天後,劉華清、張衍兩位老首長聯名給平頂山市委書記田承忠寫了一封信,建議對50年代對全國掃盲運動有一定貢獻的祁建華給予必要的關照。河南省委、平頂山市委、郟縣縣委都很重視,在河南二野軍大校史研究會的協助下,對祁建華晚年生活作了安排。2000年5月,祁建華搬進了政府撥專款為他在堂街鎮修建的新居,房屋上刻著“人民功臣祁建華住宅”幾個大字。
2000年前後,全國幾十家報刊、電視台報道、播發他的坎坷經歷和他在文化教育事業上創新的感人事迹,一時間全國各地來人、來電絡繹不絕。其中,一位解放軍大校莊重地向他行了兩個軍禮,說:“您是咱三代解放軍的驕傲。”而對鮮花、鏡頭,而對一雙雙伸向他的手,他總是那句話:“我為人民貢獻得太少了”。
祁建華搬進新居僅一年多的時間,便因長期為文化教育工作操勞,積勞成疾,於2001年8月11日在他的故鄉河南郟縣醫院病故,享年81歲。在他去世前一個月還抱病在郟縣進修學校講課,並經常加班加點為學員解答疑難問題。正是“春蠶到死絲方盡,蠟炬成灰淚始干”。
祁建華在武漢工作的大女兒祁宏偉,在《懷念為創新教育事業獻身的父親祁建華》一文中說:“父親的一生是光榮的一生,是磊落的一生,是無怨無悔的一生。雖然父親的生命逝去了,但他留下了一第3頁共3頁份中華文化寶貴的遺產,這便是‘中華文字’、‘幼兒速成識字新法’、‘速成教學法’、‘速成珠演演算法’的‘四速新法’。我作為他的女兒,是父親發明創造的見證者,又是新法最先和最大的受益者。因此我要繼承父業,將父親的發明創造發揚光大,傳流後世,造福人民。當這些發明創造更廣泛地應用於人類進步事業的時候,父親也一定會感到高興,感到驕傲的。”
祁建華學生致力推廣速成識字法
2004年6月25日下午,(平頂山)市區開源路祁建華速成識字研究推廣中心的教室里格外熱鬧:一群幼童和家長在這裡舉行畢業典禮,這些4到7歲的學齡前兒童學會了2000到3000個漢字,他們爭相拿著幼兒課外讀物讀給大人聽。
記者隨便挑出一個小女孩,把一本俄羅斯童話《魔腰帶》交給她,小女孩翻開書本居然流利地讀起來。記者注意到,除了“嫌”、“綴”、“俊”等幾個字外,她的發音基本上比較準確。小女孩告訴記者,她叫樊炅焓,4歲半,已經讀了19本幼兒課外讀物了。
記者又叫了一名男孩,宋海霖,6歲半,從《西遊記》中隨意找了一篇《收服青牛怪》讓他讀,他讀得很流利。
沒上小學的孩子就能認字讀書,說明祁建華創造的速成識字方法效果顯著。
祁建華生於郟縣,是中國快速識字法的創始人。早在建國初期,他創造的“速成識字法”曾為我國掃盲工作作出了卓越貢獻。在以後的幾十年裡,祁建華歷盡千辛萬苦,刻苦鑽研發明了“拼音新案”速成識字法。與現行的《漢語拼音方案》相比,祁建華的“拼音新案”具有字母簡單、拼讀快,易學易用,速記功能強等特點。
祁建華創造的這種識字新法尚未得到廣泛推廣,2001年8月11日,他就帶著深深的遺憾離開了人世。隨後,追隨祁建華先生幾十年的學生劉順廷、胡建青、任召見等人繼續擎著老師的精神前行,致力於推廣“拼音新案”速成識字法,並於2001年11月成立了祁建華速成識字研究推廣中心,希望能在幼兒啟蒙識字和外國人學漢語方面做點工作。
6月25日,回憶起當年追隨老師時的情形,祁建華的學生胡建青仍感慨不已:“上世紀70年代末期,祁老師隨身帶著乾糧走村串鄉推廣他的識字新法,我常常騎著自行車跟他一塊兒,到了一個村把小孩子召集起來,發給孩子們一些糖豆兒,讓孩子們學習,只要孩子們願學,他就會不厭其煩地講解,完了我們就著水吃點饃就是一頓飯……現在生活好了,推廣起來要容易多了。”
時間 | 具體獎項 | 頒獎機構 |
1951年 | 特等功 | 西南軍區政治部 |
模範文化教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