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找到2條詞條名為城陽鎮的結果 展開
- 福建省福安市轄鎮
- 山東莒縣下轄鎮
城陽鎮
山東莒縣下轄鎮
城陽鎮(現名城陽街道)位於莒中平原,莒縣縣城駐地。遠在五千年前這裡即有東夷先民--莒部落在此繁衍生息,商為姑幕候國,周封莒子之國建都於莒,后因西漢時期文帝置莒地為城陽國而得名。城陽不僅有淵源流長的寺廟文化,而且歷代文人輩出,學者沓至,文化積澱深厚。畫家趙原、於疆辰,女詩人夏雲英、紀映淮等均是城陽人,曾子、子夏、叔文、孟子、李白皆在此駐足,“勿忘在莒”、“莒人二度救齊”等典故發生於此。狀元林、國士橋、漏卮湖、金龍河等名勝古迹和沭水拖藍、西湖煙雨等景觀更是聞名遐邇。
漢代設城陽國。 1929年屬第一區。1944年屬城陽區。1951年改稱第一區。1952年由一區析立城關鎮。 1955年一區改為大湖區。1956年大湖區撤銷,分歸於城關鎮、竹園區和閻庄區。1958年3月複名城關鎮,同年9月改稱紅旗人民公社。1959年改稱城關人民公社。1963年改稱城陽區。1971年更名城陽人民公社。1981年12月更名城關鎮。1984年改稱城陽鎮,面積41.51平方公里。現面積52.33平方公里。
漢高祖六年(前201年),置城陽郡,屬齊國。
漢文帝元年(前179年),初置城陽國。
宋仁宗延祜二年(1315年),莒縣鄒家莊子人鄒繼新中恩科狀元。
清康熙八年(1668年),莒地發生八級以上大地震,城廓民舍俱毀,死亡2萬餘人。
雍正八年(1730年)5月上旬,陰雨連綿達40餘日,6月24日,洪水橫流,25日,沖毀城牆城門,北關只存房屋7間,淹死五、六千人,滄桑盡變。
光緒六年(1880年),縣城南關“劉家木匠鋪子”開號業主劉奎,為莒縣較早專營木器名作坊。
1912年, 土門首李堂買來1台縫紉機為鞋店加工鞋,在其前,縣城及方圓幾十里無縫紉機。
1919年,莒縣知事周仁壽組織民工進行沭河治理。
1930年,東關徐建堂在城南關護城河東路南開辦私營“公聚昌”機器油坊,為莒縣歷史上第一家機器生產廠家。
1930年,姚福亭在城裡果街頂創辦第一家印刷廠--新華印刷廠。
1931年冬,以戴秀瑜(又名戴銑軍,城陽鎮大果街人)為首的莒縣中學進步學生組織發動抗日救亡簽名運動,在學生中組織抗日義勇軍,動員一致抗日。
1932年秋,中共莒縣城關支部成立。楊作舟任書記,宮文忠任組織委員,辛廷楷任宣傳委員,王玉貴任交通員。
1933年7月,中共莒縣城西街支部成立。劉秉韜任書記。
1938年2月22日,日軍慘殺大湖村居民48人,燒毀房屋500多間。23日,日軍佔領莒城, 慘殺城裡、城郊群眾723人,城裡被害466人,僅在後營一個防空洞里就慘殺43人。
是年9月,中共莒縣一區委員會建立。
是年10月, 莒縣少年隊在史莊子成立,翌年1月為擺脫國民黨的控制,少年隊離開莒城,奔赴岸堤八路軍山東抗日軍政幹校學習。
1944年11月,中共莒縣城陽區分區區委建立,白復文任書記,曹伯賢任區長。
是年11月14日,發起解放莒城戰役。
1946年1月9日, 國民黨新編第六路軍總司令郝鵬舉在台兒庄前線率所部2萬餘人起義,不久,奉命至莒縣於家莊、張家圍子一帶改編。
1951年3月,城陽區聯村供銷合作社成立,是年秋,更名為城關鎮供銷合作社。
1953年4月, 以劉星垣為主,用投股方式組成城陽私營印刷局,1955年轉為集體所有制單位,1956年更名為莒縣印刷廠,轉為國營。
是年12月, 以南關趙會祥為主,自願投資入股組成城陽公利皮業組。1955年6月轉為集體所有制,稱城陽皮業生產合作社,1975年轉為合作工廠。
1954年2月,由12名個體戶合夥集資組成城陽鞋業生產小組,1956年1月,轉為城陽鞋業生產合作社。
是年3月,4名個體縫紉戶和8名鞋匠集資組成城陽縫紉鞋業生產組,1956年l月轉為城陽縫紉生產合作社。
1956年10月1日,城關鎮搬運合作社成立。
1958年6月, 莒縣陳家樓水力發電站建成,裝機容量30千瓦,因水源不足,發電15天後停機。
1959年2月,城陽鎮建廣播站,同年建文化站。
1963年,城陽公社組織5000名民工對北起趙家屯南至高家莊的淤泥河進行疏浚治理,完成土方11.4萬立方米。
是年, 城陽刺繡被服廠建成,初由職工自帶8台縫紉機租用民房進行生產。1980年更名為莒縣刺繡廠,為外向型鄉鎮企業。產品主要有床罩、枕套、檯布等各種繡花裝飾生活用品120多個花色品種,遠銷歐美、日本等國家。
是年, 城陽鎮河亭子村河桂珍在山東省第三屆少年田徑運動會上奪得女子200米第三名,並創地區記錄。
1973年,邱方德等人辦城陽工藝美術廠。同年,改建為莒縣工藝美術廠,產品主要有書畫、掛扇、屏風等,遠銷東南亞、日本等國家。
1977年3月,城陽文具廠建成,生產文具產品。
是年,城陽絲織廠籌建,1979年10月投產。
是年, 莒縣第二水泥廠建成,佔地2.6萬平方米,系鎮辦企業,產品被評為山東省優質產品,其中普通硅酸鹽425#水泥被農業部評為優質產品,現年生產能力35萬噸。
1982年4月,錢家屯西周遺址出土文物300件。
1987年7月10日18時40分, 城陽鎮部分街道、村莊遭龍捲風襲擊,毀壞房屋1267間,農作物受災面積1000公頃,直接經濟損失80多萬元。
1988年,城陽鎮文具廠轉產標誌服裝。
1989年,山東標誌服裝廠成立。是年更名為中國人民解放軍第3503工廠(服)莒縣分廠,前身為城陽文具廠。
是年6月29日下午4時許,城陽鎮遭受風暴襲擊。
1992年4月26日,全國政協常委於洪亮(城陽鎮大果街人)參觀莒縣博物館。
1993年8月25日至26日,副省長張瑞鳳到山東省標誌服裝廠視察。
是年11月30日,3503工廠(服)莒縣分廠進行股份制改造,更名為山東省標誌服裝股份有限公司。1997年8月15日,經山東省人民政府審批成為規範的股份制企業。
1995年4月, 山東省省長趙志浩到山東省標誌服裝股份有限公司視察。此後兩年多時間內,先後有省委副書記李文全、韓喜凱、陳建國,副省長宋法棠、王玉璽,原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宋平,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員、山東省委書記吳官正等來該公司視察。
是年5月10日至12日, 聯合國人口基金組織駐北京代表處項目官員白迪娜女士由中國計生協會、山東省計生協會有關人員陪同到城陽鎮潘家屯村考察計生協會工作及“三結合”項目。
1996年9月15日,國際計生協檢查團到岳家村檢查計劃生育工作。
1997年3月3日,中國駐土庫曼商務參贊梁生銀一行到山東省標誌服裝股份有限公司考察訪問。
是年8月8日,全國婦聯主席陳慕華到城陽鎮視察,並參觀了護城官莊。
1998年10月28日,山東省標誌服裝股份有限公司召開成立10周年新技術新產品觀摩交流大會。全國公、檢、法、工商、稅務等部門有關領導,省部分廳、局及本省各市領導,各地商界、廠礦和美國、日本、義大利等國內外友人,計1500多人參加了大會。全國著名演員侯耀文、歌唱家宋祖英等到會演出文藝節目。
1999年9月2日,省委副書記吳愛英到岳家村檢查指導工作。
2000年3月20日, 山東省標誌服裝股份有限公司與法國皮爾·卡丹公司合作簽字儀式在北京人民大會堂舉行,全國人大常委會副委員長吳階平、紡織工業部部長楊波、法國駐華大使出席了簽字儀式。皮爾·卡丹先生和公司董事長王慶龍分別在合同上簽字。
是年4月23日, 城陽鎮第一個外資企業--日照市東辰食品有限公司建成投產,年產值1200萬元,出口創匯50萬美元。
是年5月12日,省總工會來標誌服廠慰問全國、全省勞模,並舉行大型歌舞晚會。
是年5月,在教育部、中國教育電台聯合舉辦的“全國星火行動2000研討會”上,城陽鎮中心小學作為山東省唯一代表在會上交流了衛星遠程教育情況。
是年7月13日~14日, 公安部在山東省標誌服裝股份有限公司召開全國公安系統被裝管理技術工作會議。
城陽鎮農村經濟總收入、國內生產總值、財政收入連續多年名列全縣鄉鎮第一名。鎮獲得的榮譽稱號主要有:日照市經濟強鎮、日照市小康鎮、日照市鄉鎮企業明星鄉鎮、日照市個體私營經濟先進鄉鎮、日照市強鄉鎮、日照市社會治安綜合治理模範鎮、日照市模範鎮政府、日照市科普工作先進鄉鎮、日照市六好鄉鎮黨委、日照市文明單位、日照市精神文明建設先進鄉鎮、日照市社會文化先進鄉鎮、日照市紅旗單位、山東省計劃生育協會先進單位、山東省體育先進鄉鎮、山東省民政工作全優鄉鎮、齊魯鄉鎮之星、山東省小康鄉鎮、山東省百強鄉鎮、山東省先進基層黨組織。
該鎮地處平原地帶, 地勢平坦。 東西最大距離5公里, 南北最大距離12.5公里,全鎮佔地面積52.33平方公里,其中耕地面積1600公頃。主要河流有沭河、柳青柯,境內流長21.4公里,流域面積為52.3平方公里。適合種植的農作物主要有小麥、 水稻、玉米。經濟作物主要有花生、大豆等。全鎮植被面積2334公頃,覆蓋率44.6%。
全鎮轄67個行政村,總人口5.38萬人,人口自然增長率5‰。全鎮少數民族有回、滿、朝鮮族等,少數民族總數為201人,佔全鎮總人口的0.37%。全鎮有張、劉、王、李、陳等106個姓氏,其中張姓最多。
2006年,全鎮工農業總產值達到55.6億元,企業總產值51.3億元,實現利稅4.1億元,地方財政收入實現2680.8萬元,農民人均純收入5580元。先後榮獲日照市經濟強鎮、日照市文明鄉鎮、平安山東建設先進基層單位、日照市先進基層黨組織、全國億萬農民健身活動先進鄉鎮、全國環境優美鄉鎮等榮譽稱號。
1、建築建材業:現有建築安裝企業16處,其中,城陽建築公司、通力建築公司為建安二級企業。機械化施工能力達到90%以上,工程創優率達85%。能承攬民用建築、大型建築物施工及室內外裝修等。莒縣城陽水泥廠年生產優質水泥140萬噸,帶動水泥預製廠30處。建築、裝修專業村有6個。
2、食品加工業:現有文心食品、東森果蔬、中綠食品、通力食品、昌泰食品等涉農企業26處,產品出口日本、韓國、歐盟等十幾外國家和地區。現有蔬菜、果品等面積2.5萬畝,其中優質大蒜基地5000畝,無公害蔬菜6000畝。
3、服裝、抽紗業:以山東省標誌服裝股份有限公司為主的服裝加工業發展到15處,年加工服裝300萬套;以莒縣超逸抽紗公司為主的抽紗加工點60個,從業人員3000餘人,其中,莒縣超逸抽紗公司2004年出口創匯120萬美元。
4、紙製品及印刷業:已有莒縣板紙廠、莒縣彩印有限公司、日照華銀彩印有限公司、莒縣包裝材料有限公司等18處。
5、機械製造業:現有日照建興鐵塔有限公司、莒縣鑄鋼有限公司、莒縣球鐵鑄造廠、莒縣金豐機械製造有限公司為龍頭的機械業,其中,建興鐵塔有限公司年生產塔機300台、各種通信塔電力塔2.5萬噸,鑄鋼公司、球鐵鑄造年加工各種鑄鋼件3.5萬噸。
新中國成立初, 糧食畝產僅為78公斤,總產135萬公斤。1978年,平均畝產320公斤,總產1.25億公斤。2000年,畝產444公斤,總產達1.92億公斤,大力實施“農業增效、農民增收”的“雙增工程”,發展優質高效農業,取得了顯著成效,全鎮形成了六大特色產業,即大棚養蠶、花卉、食用菌、瓜菜、畜牧養殖、果品栽培。
全鎮發展經濟作物面積1067公頃, 其中瓜菜720公頃,有蔬菜大棚2000餘個,桑園133.3公頃,花卉苗圃33.3公頃,食用菌13.3公頃,果園167公頃,養殖小區44個,年存養量30萬隻。
2000年,全鎮實現農業總產值1.08億元,其中種植業6887萬元,畜牧業1930萬元,林果業1872萬元,漁業72萬元,糧經作物產值比為4∶6。
工業:新中國成立前,所辦工業均為個體手工業,僅有榨油、食品、服裝加工、木器加工等零星私營工業。數量少,規模小,從業人員僅有百餘人。新中國成立初,大多停辦。50年代,開始發展社隊工業,先後建起皮業、鞋業、縫紉等生產合作社。自1963年以來,先後建成了刺繡廠、水泥廠、美術廠、服裝廠、農修廠、鑄鋼廠等14處鎮辦企業。進入80年代以來,村辦企業也得到進一步發展,發展到290處。90年代后,共投入21億元進行技術改革和開發新項目,共有38處鎮村企業成功進行了改制, 同時,加快外向型經濟發展步伐,共利用外資220萬美元,建立外商獨資、中外合資、中外合作企業。逐步形成了以建築建材、服裝輕紡、機械加工、紙製品、抽紗、工藝美術品、塔吊為主的7大工業體系,產品達12類650多個品種,其中城陽水泥廠生產的普通硅酸鹽425#水泥被農業部評為“優質產品”,山東省標誌服裝股份有限公司生產的“森姆”牌西服被評為“國際金獎”,建興鐵塔有限公司生產的系列塔吊被機械工業部評為“部優產品”,超逸抽紗有限公司生產的刺繡產品遠銷歐美、日本等國家。 2000年全鎮共有工業企業185個,從業人員1.16萬人,完成工業總產值11.8億元,實現利稅1.2億元。
建築業:新中國成立前,建築工匠均系個體勞動者,散佈於城區鄉間,其建築技術落後,工具簡單,全由手工操作。1963~1965年,經三年經濟調整后,工農業生產有了發展,建設工程增多,全鎮建築業也逐漸興旺發達。70年代后,各村(街)紛紛成立了建築隊,規模較大的有土門建築隊、大湖建築隊、北關建築隊、錢家屯建築隊、壩上建築隊等。 1977年,城陽鎮建築公司成立。至2000年,全鎮共有建築隊8支,從業人員2833人,完成產值1.5億元。
文教科技民國初年,限制私墊,發展新教育,學堂改稱學校。1913年,創辦崇德女子學校,為城陽第一所正規學校,校址在縣府以東(今縣公安局駐地),有房屋16間,初收初小一個班, 學生20餘人。 1917年, 又增設高小班,1919年,附設師範班。1928年,該校同縣立高等小學、區立完全小學、乙種農業學校合併為縣立第一小學。
縣立第一小學,1928年由崇德女子學校、縣立高等小學、區立完全小學、乙種農業學校合併組成。校址在金龍河南岸,有初小班10個,高小班4個,學生400餘名,第一任校長張秀甫(莒縣店子集鎮張家圍子人)。1938年,日軍侵莒,學校停辦。
1930年南關耶穌教堂牧師劉福田創辦惠文小學,校址在南關耶穌教堂 (現縣農機局倉庫駐地)。1938年停辦。
新中國成立后,教育事業空前發展,幼兒教育、普通教育、成人教育全面展開。1985年, 建農民文藝技術學校;1996年建成教學中心;2000年,全鎮共有小學9所,在校生5869人, 中學1處,在校生2146人,學生入學率、鞏固率及學校設施均達到省級標準,先後為國家輸送大中專生1254人,其中本科生103名,專科生326名。近年來,全鎮教育事業得到迅速發展。學校認真貫徹黨的教育方針,培養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合格人才。學校設立了軍樂隊、武術隊、舞蹈隊等,既陶冶了學生的情操,又培養了學生能力。1997年,鎮中心小學被評為省級規範化學校。
2000年, 全鎮共有科技人員2356人,共取得各類成果236項。1999年,被評為日照市科普工作先進鄉鎮。
城陽鎮歷史悠久,數千年來,勞動人民在社會實踐中,創造了光輝燦爛的文化,書法、繪畫、工藝品製作等民間藝術代代相繼。新中國成立后,群眾文化更加活躍和繁榮,1959年2月,建廣播站,同年建文化站。近年來,各村(街) 都建立了圖書閱覽室和電教室,方便了群眾學習科技知識。
新中國成立前,境內醫療條件較差,只有幾名中醫和幾家藥鋪,人民群眾生病時得不到及時、有效治療。后西醫醫術逐漸發展,20世紀30~40年代,有西醫診所10餘家。1946年2月,利民藥房在縣城東二門裡路北(城陽鎮政府址)設立利民藥房門診部。利民藥房后發展為今縣醫藥公司。新中國成立后,私人中西醫藥堂(鋪)通過聯合診所、區衛生所等形式,大多逐步加入公立衛生機構,后通過三員 (衛生員、保健員、財產員)培訓,農村衛生醫療機構普遍建立。
1952年12月18日, 城關鎮衛生所成立,人員8人。1958年,大部分私人診所和聯合診所轉為生產大隊衛生室, 同年10月,城關鎮衛生所改稱人民公社中心衛生院,1963年改稱區衛生院,1984年6月改稱鎮衛生院,屬集體事業差額補助單位。1994年,城陽鎮衛生院投資360萬元,新建門診樓、病房樓,安裝暖氣,購置B超機、霧化治療儀等醫療設施,改善了醫療條件,設立“椎體病霧化治療”和“脈管炎治療”專科門診,完善了具有40多年歷史的“鑲牙矯齒”特色專科。從1996年起,進行了鄉村衛生室一體化管理和農村合作醫療試點。2000年,有鎮衛生院1處,便民門診部5處,村級衛生室25處, 醫護人員236人, 病床100張,年診療8.37萬人次。鎮醫院先後被評為“一級甲等醫院”、“愛嬰醫院”、市“農村衛生工作先進集體”和縣級“文明單位”。
人民生活 新中國成立前,廣大群眾過著半飢半飽的生活,生活水平很低。新中國成立后,隨著經濟的恢復和發展,群眾的生活水平不斷提高。人民群眾的服裝由原來的單一色調發展到五彩繽紛,款式越來越新穎;食物構成由過去的粗糧糠菜變成了精米白面雞肉蛋;居住條件不斷改善,絕大多數居民將住了幾輩子的舊草房換成明亮寬敞的大瓦房,部分戶住上了高檔樓房。東大街一街、東關一街、東關二街、護城官莊、西大街、岳家村等村(街)均建起了住宅樓和2層樓,入住400多戶。全鎮人均住房面積達22平方米。家用電器也逐步講究起來,黑白電視機、電風扇、自行車等在全鎮得到普及, 彩電、電冰箱、摩托車、VCD、電話等高檔消費品也進入了尋常百姓家。個別家庭擁有私人轎車。全鎮電話裝機總量達6200餘部,行動電話1000餘部,閉路電視普及率75%, 家庭用車562輛。文化生活豐富多彩,由過去單一聽書、看戲發展到現在多姿多彩的文化活動。人民的衣食住行用的水平均有明顯提高。社會福利事業有了很大提高,70%的農民加入各類社會保險,集體公益事業建設進一步完善。鎮敬老院先後被評為省“模範敬老院”、“文明敬老院”、市“十佳敬老院”,現有51名老人在此安度晚年。1993年城陽鎮被評為“小康鎮”,1994年被評為山東省“百強鄉鎮”。2000年,全鎮人均純收入3072元。
該鎮地處平原,水源充足,出入方便,因而村莊集中、人口稠密。鎮內村落的形成多在漢代以前。村民建設依靠地理條件和自然環境,而各具特點,房屋院落一般坐北面南,一戶一院。
民國初,農民生活貧困,居住條件差,村中除少數富戶居有深宅大院和部分祠堂、店鋪為磚瓦房外,其餘百姓住房均為土坯草房。房舍、街巷布局雜亂無序。1944年,莒城解放后,經過土地改革,部分無處棲身的貧苦農民分得了住房,但至1949年,村中新建房很少。
新中國成立后,隨著農村經濟的發展、農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和村莊規劃的實施,住宅建築、公共建築、生產建築和基礎設施逐年增多。農民居住條件有了較大改善。至70年代中期,鎮村建設隨著農田基本建設的開展有較快發展。1978年後,農村落實生產責任制, 農民經濟積累增加,修建房屋、改善居住條件成為農民的普遍願望。1983年, 鎮駐地和村莊進行統一規劃,鎮村建設開始走上有組織、有步驟、穩步健康的發展軌道。 至1990年,全鎮人均居住面積比1978年增加了4.1平方米,達16.2平方米。
中共地方組織建設 1932年,沂水縣蘇村小學教員王光偉(王贊堂) 和肖作亭(莒縣城西肖家官村人) ,介紹莒縣中學學生宮文忠(城陽鎮宮家園村人)加入共產黨,王光偉、宮文忠又介紹南關小學教師楊作舟入黨,接著,宮文忠、楊作舟又發展小學教師辛廷楷(辛明)、莒縣中學學生劉秉韜(劉應斗)、戴強生(戴秀瑜)、王玉貴、李振玉入黨,推選宮文忠、楊作舟、辛廷楷、王玉貴組成莒縣城關黨支部。
中共城關黨支部建立后,首先在莒縣中學的學生中發展了一批黨員。1933年春節后,在王光偉的支持下,成立了莒縣中學黨支部,劉秉韜任書記,戴秀瑜任組織委員,王家增任宣傳委員,成立了黨的外圍組織--“讀書會”。
1938年9月, 建立第一屆中共莒縣一區委員會。新中國成立后,黨的事業得到快速發展,黨員隊伍不斷發展壯大,基層建設不斷加強。近幾年來,該鎮始終把加強基層班子建設作為各項工作的支撐點,實行調整與管理、監督相結合的方針,加強支部班子建設,共調整充實了26個黨支部。至2000年,全鎮黨員人數發展到2605人,共有13個黨總支, 113個黨支部,鎮黨委先後被授予日照市先進基層黨組織、山東省先進基層黨組織等榮譽稱號。
基層政權建設 1940年3月,一區抗日民主政府成立。1959年,成立城關人民公社,行政機構稱人民委員會,實行政社合一。1984年建立城陽鎮人民政府至今。
中共領導下的群眾組織婦女團體,在抗戰時期稱城區婦女抗日救國會,1947年改為婦女聯合會,新中國成立后改稱民主婦女聯合會,50年代又稱婦女聯合會 (簡稱婦聯) ,“文化大革命”期間停止活動,1973年組織恢復。現有85個婦代會。
青年團體在抗日戰爭時期稱青年抗日救國會, 簡稱青救會, 1945年7月, 改稱“民主青年聯合會” ,1949年,建立中國新民主主義青年團城陽區委員會,1957年7月改為中國共產主義青年團城陽區委員會。 1983年7月,全縣第一個個體勞動者協會在城陽鎮成立。1987年,城陽鎮計劃生育協會成立,會員5500人。1994年10月,城陽鎮消費者協會成立。1986年4月,城陽鎮蔬菜研究學會成立,有會員26人。1989年3月,城陽鎮果樹研究學會成立,有會員26人。1998年,城陽鎮花卉研究學會成立,有會員65人。
張莘卿(1110~1179) 字商老,金代城陽(莒縣)人。金天德三年(1151年)得中甲科第二,被選為國史館編修官,又入選翰林,參與修《金太祖實錄》,並著有文集十卷。
鄒維新(約1287~?) 字仲德,元莒城鄒家莊子人,家世業儒,7歲喪父,長而就學,聰慧過人,元皇慶二年(1313年) 鄉貢進士。延祜乙卯(1315年)進士第一(見《山東通志》)。累仕至亞中大夫同僉。太常禮儀院事。有文集若干卷,《重修莒志·藝文節目》稱文集十卷。其存世之作莒地僅見《馬亓山祀雨顯應碑記》。
夏雲英(?~?) 女,明代莒城人。擅詩文,精於書畫,才女之名聞於莒城。著作有《端清閣詩集》、《法華經贊》。
陳贍(1705~1789) 字倚霄,清莒城東街人。10歲能做詩,故有神童之譽。17歲考中秀才。其著作甚多,有《榮燭堂隨筆》12卷、《虛谷集》12卷、《莒志述遺》等。
羅仲選(1906~1942) 又名賢敬,莒縣城陽鎮大果街人,抗日烈士。1937年8月,參加“十字路抗日游擊大隊”,並任該隊三連文書,先後任連長,營長等職務。當地百姓稱仲選連為“神兵連”。
辛明(1914~1952) 原名辛廷楷,城裡人。1932年入黨,歷任臨郯海贛區支隊政治部主任、贛南行署副主任、日照縣長、渤海行署糧食局長、國家糧食局辦公室主任等職。1952年逝世,葬於北京八寶山烈士陵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