雙江鎮

湖南省長沙縣

雙江鎮位於長沙縣北部邊關,座落於長沙、平江、瀏陽三縣(市)交界的龍華山下,鎮域東南與瀏陽市社港、龍伏、兩鎮毗鄰,東北與平江縣三陽、瓮江兩鎮(鄉)接壤,西南、西北均與本縣金井鎮相連。氣候溫和,鎮內龍華山為湖南省五大暴雨區之一。雙江歷有長沙縣糧倉之稱,盛產稻穀、紅薯、牲豬、茶葉。羅代大圍子黑豬,簡稱“羅代豬”,是雙江獨有的特產,也是湖南省地方優良牲豬保護品種。雙江無任何外境域水流入,為撈刀河發源地之一。

歷史區劃


雙江鎮位於長沙縣北部邊寨,地處長沙、平江、瀏陽三縣(市)交界的龍華山脈。全鎮轄10個行政村、1個居委會、269個村民組、2.3萬人口、1.97萬畝耕地,鎮域方圓66.4平方公里。距省會長沙63公里,距縣城星沙51公里。
雙江鎮是長沙縣唯一的革命老區鎮,該鎮曾1928年至1935年期間,其紅色政權隸屬於平江縣第二十區管轄,自大革命時代至1979年的對越還擊戰,全鎮為國捐軀、在冊登記的革命烈士達287人,為長沙縣烈士總和的二分之一還多,雙江人民為革命作出了巨大犧牲,雙江曾被譽為烈士之鄉,革命搖藍之地。經受了大革命嚴重創傷后的雙江,局限如其歷史地理位置等原因,其經濟社會的發展,現仍比不上發達鄉鎮,而雙江豐富的歷史人文資源,古老的傳統風俗和國學,以及天生的龍華山高峰與其群山峻岭,自然的景觀,美麗的傳說,自然山水與風光在全縣都獨佔鰲頭,近年有人稱雙江為長沙縣的香格里拉,是因其至今仍保留著一方天生的自然環境,仍保持著良好的原生態之貌。
雙江鎮原屬鄉建制,2002年8月實施撤鄉建鎮,轄大橋、農裕、唐家鋪、團山、桃花、青山、石灣、光華、石板、金花園、赤馬、雙江、石井、躍進、山筆15個行政村,269個村民組。
2004年8月實施村級區劃調整,由原15村調整合併為10個行政村,2003年9月羅代社區居委會正式掛牌成立。雙江鎮10個行政村為:大橋、農裕、團山、青山、龍華、石板、赤馬、雙江、石井、山筆。2015年,根據長沙縣鄉鎮區劃調整方案,金井鎮和雙江鎮成建制合併設立金井鎮。

經濟狀況


雙江鎮盛產糧、豬、茶、果、林、竹,現已形成了萬畝優質稻、萬畝良種茶、年飼養量十萬頭良種豬、萬畝杉木林、萬畝油茶和五千畝楠竹等六大農業產業。
近三年來,雙江鎮社會經濟得到了很大的發展。農業方面:2005年全鎮農業總產值1.2億元,2006年為1.39億元。工業方面:2004年工業總值為2.42億元,2005年為2.8億元,2006年達3.2億元;2004年招商引資2100萬元,2005年為2780萬元,2006年達3960萬元。財政稅收方面:2004年為268萬元,2005年為301萬元,2006年為328萬元。農民收入方面:2005年人均可支配收入為3700元,2006年達4087元。各項經濟指標都得到了很大程度的增長,各項社會事業得到蓬勃發展。

農業狀況


雙江鎮農村工業正在加快發展,2008年全鎮上半年工業總產值已達2.2億元,雖然乞今為止,雙江尚未發現可採礦產資源,但雙江農業資源、勞力資源以及旅遊資源等十分豐富,稻穀、紅薯、茶葉、牲豬、牛、羊、雞、鴨、魚、鵝、楠竹、林木以及小水果蔬菜等農林牧產品面廣量大,純綠色產品、加工商機無限。

領導幹部


因人事異動和工作需要,經鎮黨委、政府研究決定,對領導幹部分工進行調整,現將調整后的分工安排通知如下:
徐虎踞:黨委書記。負責全面工作。
王樂君:黨委副書記、鎮長。協助書記負責全面工作,主持政府工作。
何靜宜:黨委副書記、人大主席、紀委書記。協助書記分管黨務工作,主持人大工作,負責黨務群團、紀檢、組織、監察、機關支部、計生協、工會、共青團、婦聯、教基會、老乾、老科協、老體協、關工委工作。
黃軻:黨委副書記。分管政協、政法、武裝、規劃、建設、城管、派出、綜治、司法、信訪、610、群工站。
周孟龍:政協聯絡處主任。分管國土、集鎮開發管理、交通。
沈建強:黨委委員、副鎮長。分管農業、林業、水利、畜牧、農業農村、農業開發、創業富民移民、科技、科協、遠程教育、能源、電力、郵政、通信。
柳怡:黨委委員、副鎮長。協助鎮長負責政府日常財經審批,分管財貿、國稅、地稅、工商、經管、農村環境治理、環保。
王雁:黨委委員。分管宣傳、統戰,負責黨政辦、檔案、統計、政府採購、政務中心、工商聯、商會、接待工作。
劉坤:副鎮長。分管發改、招商、房產、民政、社保、合作醫療、殘聯。
馮偉橋:副鎮長。分管計劃生育、文體、教育、衛生、計生協會。
龍青松:人大副主席。協助人大主席工作,分管經貿、安全生產、食品安全、重點工程、村級項目建設。
吳延輝:政府督辦員。督辦有關中心工作、群工站工作。協管老乾、關協、老科協、體協。

交通建設


現代雙江交通四通八達,從雙江至金井鎮拔茅田7公里,即上S207線40分鐘可到星沙,1個小時可到省會長沙。雙江有雙清公路直達平江縣城,車程半小時,有雙社公路經半小時車程可直達瀏陽市社港鎮與赤馬鎮,全鎮已完成了村組水泥公路150多公里,即百分之百的村都有水泥公路,70%的組建商品集散中心。雙江集鎮建設起點高,始終堅持了統一規劃、統一標準、合理布局、快速發展的方針,雙江集鎮的建設與管理成就為全縣所矚目。

歷代名人


雙江鎮人傑地靈,近代以來,名人輩出,經過二萬五千里長征吳彪將軍就出生於我鎮山筆村山邊坳組,還有出生於雙江村梯公樓組的羅季元大校(62年病逝時軍銜),十四大、十五大期間原中組部副部長楊建生出生於雙江鎮石井村王家橋組,國畫大師徐悲鴻夫人、現任全國政協委員、徐悲鴻紀念館館長——廖靜文女士亦出生於雙江鎮團山村鐵向坡組,原國民黨高級將領——袁守謙先生亦出生於雙江鎮石板村灣裡屋組,當代仍有不少雙江鎮籍優秀同志工作在省市縣及其部門的領導崗位。全鎮乞今旅外華僑還有50餘戶。主要旅居於台灣、香港等。

民風民俗


滾燈車

滾燈車是一種生活習俗舞蹈,其製作及表演歷史悠久,自明朝永樂年間就流行於廟會等祭祀活動,隨著時代的變遷,逐步衍變為廟會、拜會、喜慶等活動。它的製作工藝獨特、複雜,表演形式為音樂伴奏,曲牌多樣,以悠久的歷史和多元的文化特徵使它在音樂學、民俗學、體育學等方面具有較高的學術研究價值。

鑼鼓亭子

鑼鼓亭子是一種民間音樂。它的製作及表演歷史悠久,自明朝永樂年間即流行於廟會等祭祀活動,隨著時代的變遷,逐步演變為廟會、婚喪、喜慶等活動。
鑼鼓亭子製作工藝獨特複雜,表演形式為音樂、曲牌多樣,對研究民俗、宗教等有著十分重要的價值。鑼鼓亭子表演形式靈活多樣,可視性強,音樂古樸優雅,清麗委婉,深受聽觀眾讚賞。

火龍

龍是中國神話中的一種神異動物。它上能騰雲駕霧,勢沖九霄;下能翻江倒海,直抵幽冥。而且,其身能大能小、變化無窮。在傳說中,龍集日月之精華,匯天地之靈氣,具包容四海、吐納百川之胸襟。龍居深潭,統馭四海,可以呼風喚雨。自古以來,在乾旱之年,龍都是人們用來祈雨的神。
表演火龍時,舞龍人上下左右穿插,長龍翻滾盤繞,其飽滿剛強的情緒,粗獷有力的動律和氣勢,突出地表現了人民勇敢無畏、富有拼搏騰飛的民族精神,令人以“龍的傳人”而自豪。如今,火龍已發展成為一種具有觀賞性的非物質文化遺產。

特色旅遊


龍華山

坐落於長沙縣雙江鎮,其高峰龍頭尖為長沙、平江、瀏陽三縣(市)鼎足之地。龍華山鍾林毓秀,神奇古老,四季分明,風光無限。山脈沿雙江鎮自北、向東、往南綿垣起伏,為相鄰三縣的天然屏障,雙江故為歷史上兵家紛爭之要塞,有湘鄂游擊大隊長吳文炳等287位烈士長眠於此。
龍華山山峰海拔604米,為長沙縣境內第一高峰,史書記載,龍頭尖原名瑞雲峰。為三縣三脈之始祖,故又稱其為少祖山,雖然從古至今歷經實際的風雨滄桑,古老的文明仙境般的經典,神奇的人文景觀,均漸漸地被無情歲月所淹沒,而抖落於民間的美麗傳說,也不斷地給這顆高峰明珠蒙上了一層又一層神秘的面紗。
至解放前夕,龍頭尖上已先後建成了五座廟宇。龍華山古老文明,歷史悠久。自唐代以來,釋家、道教就仰其峰高景秀,均造寺廟於峰巒,結緣於該山之靈氣。龍頭尖上五座廟宇中,其頂峰大廟為全石料建築,沒有磚瓦木等器材,始建於唐代,中殿保持至今。明朝武當山張三丰道長第三代弟子吳道人曾遊方至龍頭尖,俯仰群山,被其深藿仙禽互語、山巔奇獸躋攀所觸,即在石廟中修起了太上老君元始天尊、通天教主等三尊石像,開闢了龍華道教廟堂,爾後僧道圍繞該廟四周各建一廟宇,供奉了佛教、觀音、真武祖師以及包公、雷神等神像,由於歷代道士、僧人何地方群眾的不斷興工建設,即形成了長、平、瀏三縣(市)邊寨道釋兩大宗教的活動中心。五十年代由於破除封建迷信,龍頭尖的廟均被拆除,五十年代由於破除迷信,龍頭尖的廟均被拆除,唯有頂峰石廟因建築堅固無法拆卸而得以保存。九十年代,僧尼在該峰又恢復新建了一座觀音廟,龍華山上又有了兩座廟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