松雪齋文集
清朝文集
松雪齋文集,即《松雪齋集》,松雪齋是元代著名書畫家趙孟頫的書齋名,趙孟頫又號松雪道人。清徠德堂版《松雪齋集》,一函四冊。成書時間不詳,應當是清前期,國圖列為古籍善本。暨南大學圖書館收藏的一套清德堂版《松雪齋集》還入選了第二批《國家珍貴古籍名錄》。
中國古籍善本書目-集部-別集-元別集類收入此書:
松雪齋集十卷附趙公行狀松雪齋外集一卷[元趙孟頫撰 清清德堂刻本 十行十九字黑口左右雙邊 封面題、趙子昂松雪齋全集。
卷一 | 寄題右之此靜軒 | 題李伯時元佑內廄五馬圖黃太史書其齒毛 |
賦 | 廉山曉行 | 酬滕野雲 |
吳興賦 | 奉和本齋先生首夏即事 | 述太傅丞相伯顏功德 |
求友賦答袁養直 | 贈趙虞卿 | 送文子方調選雲南 |
紈扇賦 | 題董元溪岸圖 | 吳真人盧溝雨別圖 |
修竹賦 | 贈別夾谷公二首 | 高氏謹節堂 |
赤兔鶻賦 | 題舜舉小隱圖 | 題耕織圖二十四首奉懿旨撰 |
卷二 | 趙村道中 | 耕正月 |
五言古詩 | 奉酬戴帥初架閣見贈 | 二月 |
古風十首 | 桐廬道中 | 三月 |
有所思 | 張詹事遂初亭 | 四月 |
和子俊感秋五首 | 送周正平學士致仕還里 | 五月 |
詠懷六首 | 寄鮮於伯幾 | 六月 |
詠逸民十一首 | 送程子充運副之杭州 | 七月 |
歲暮和剛父雜詩四首 | 贈茅山樑道士 | 八月 |
贈道隆上人 | 罪出 | 九月 |
游南山憩山下人家和人韻 | 次韻齊彥學士中秋雨後玩月 | 十月 |
東郊 | 秋日錦櫻為繼卿作 | 十一月 |
春后多陰偶成三首用復無逸來貺 | 聽姜伯惠父彈琴擘阮 | 十二月 |
曉起川上贈友 | 題洞陽徐真人萬壑松風圖 | |
游弁山 | 自釋 | |
二月二日尊經閣望郊外山水二首 | 禱雨龍洞山 | |
次韻舜舉四慕詩 | 送石仲璋 | |
春思 | 題桃源圖 | |
雜詩 | 題歸去來圖 |
趙孟頫(1254-1322)字子昂,號松雪道人,又號水晶宮道人,湖州(浙江吳興)人。官至翰林學士承旨,榮祿大夫,封魏國公,謚文敏。著有《松雪齋集》。趙孟頫是元代初期很有影響的書法家。《元史》本傳講,“孟俯篆籀分隸真行草無不冠絕古今,遂以書名天下”。
趙孟頫(一二五四—一三二二),字子昂,號松雪道人,浙江湖州人。宋太祖趙匡胤十一世孫,十四歲時以父蔭補官。十九歲試中國子監,注真州司戶參軍。宋亡后,閑居鄉里,發憤讀書。元至元二十三年(一二八六),行台侍御史程鉅夫奉詔搜訪江南遺逸,趙孟頫被舉薦,次年被授奉訓大夫、兵部郎中。至元二十七年(一二九○),遷升集賢直學士、奉議大夫。至元二十九年(一二九二),進朝列大夫、同知濟南路總管府事。從此仕途亨通,歷仕元世祖、元成宗、元武宗、元仁宗、元英宗五朝,累官至從一品秩的翰林學士承旨。趙孟頫雖然地位顯赫,但由於他所任之職類似文學侍從,在政治上並無太多的作為。\n
楊載在趙孟頫去世的當年撰寫了《大元故翰林學士承旨榮祿大夫知制誥兼修國史趙公行狀》一文,其中寫道:“公之才名頗為書畫所掩,人知其書畫而不知其文章,知其文章而不知其經濟之學也。”由此可見,趙孟頫的書畫成就在當時已獲得普遍認可。夏文彥《圖繪寶鑒》卷五評價趙孟頫:“以書法稱雄一世,畫入神品。”《元史·趙孟頫傳》評論其書法:“篆、籀、分、隸、真、行、草書,無不冠絕古今,遂以書名天下。”可謂眾體皆精;而他的畫“山水、木石、花竹、人馬,尤精緻”,亦可謂諸科皆佳。
趙孟頫所以能取得如此藝術成就,是與他的藝術見解和藝術實踐分不開的。在書法理論上,他主張“書法以用筆為上”,“用筆千古不易”,強調復古尊帖,復興晉法,同時博採眾長。他自己“篆則法《石鼓》《詛楚》,隸則法梁鵠、鍾繇,行草則法逸少、獻之,不雜以近體”\n(楊載《行狀》),充分落實了理論見解,努力擺脫宋人“尚意”書風的影響。在繪畫理論上,首先,他提出“作畫貴有古意,若無古意,雖工無益。今人但知用筆纖細,傅色濃艷,便自為能手。殊不知古意既虧,百病橫生,豈可觀也?”(張丑《清河書畫舫》卷十下)可見,他的見解是針對南宋宮廷院體末流過於精麗巧密的畫風而提出的,其本意在於扭轉這種畫風。其次,他認為書畫同源,主張以書入畫。他的繪畫作品也貫穿了這一藝術見解。正因為如此,他開創了元代繪畫簡率、尚意的新風尚,使文人畫走向全面的成熟。
元初的文壇在詩文創作上力矯南宋流弊,倡導宗唐得古的復古主張。趙孟頫的理論見解與這一思潮完全合拍。他主張文學創作應以尊古為上,指出:“學為文者皆當以六經為師,舍六經無師矣。”(《劉孟質文集序》)他在為王方叔的詩文集作序時認為:“文不苟作,字不苟置,意深而氣直,涵泳《書》《易》,出入《騷》《選》,宜可以名世傳后。”(《第一山人文集序》)他替吳壽民的《南山樵吟》寫序,是因為吳壽民的詩作“有唐人之餘風”(《南山樵吟序》)。趙孟頫的創作正是其理論主張的表現。被《元史》譽為東南“文章大家”的戴錶元在《松雪齋集序》中評價說:“子昂古賦,凌歷頓迅,在楚、漢之間;古詩沉涵鮑、謝;自餘諸作,猶傲睨高適、李翱。”《四庫全書總目提要》也認為:“論其才藝,則風流文采,冠絕當時,不但翰墨為元代第一,即其文章,亦揖讓於虞、楊、范、揭之間,不甚出其後也。”趙孟頫的詩文成就應與元四家相當,之所以沒有被列名其中,主要原因在於他生活的年代早於虞集、楊載、范梈、揭傒斯四人,不屬於同一輩份。總的說來,趙孟頫的詩作寄興蘊藉、平和溫厚,語詞清邃雋秀,紆曲沉穩,既得魏晉古詩的精神,又具唐詩的風韻。在他的諸體詩作中,尤以近體詩成就最高。而近體詩中,又以七律的成就最為突出。他的散文作品,既注重文章的實用功能,又講究文章的審美效應,行文平易曉暢,從容大度。其中尤以序、跋、記寫得最有特色。\n
趙孟頫經歷了宋元交替的時代劇變,入元后又歷仕五個皇帝,既在朝廷任過職,也在地方當過官,交遊廣泛,識見開闊,這在他的詩文作品中表現為內容的極度豐富。概括地說,趙孟頫的詩文主要反映在下述幾個方面。首先,他的詩文表現出他的交遊情況。他交往的人員中,既有朝廷命官,也有文人雅士,還有書畫家。作為文職官員,趙孟頫與官員尤其是文官如田衍、袁桷、鮮於樞、吳澄等人交往較多。趙孟頫與中順大夫田衍交往二十七年,相知最深,不僅為田衍之母撰寫了《田氏賢母之碑》,而且在田衍去世后又撰寫了《田師孟墓誌銘》。趙孟頫十分欣賞翰林待制袁桷的文才,既撰寫了《求友賦答袁養直》,又撰寫了《七觀跋》,極力稱讚袁桷的《七觀》。趙孟頫與文人雅士如戴錶元、陳無逸、周密、劉孟質等人多為文字之交。其中,趙孟頫與戴錶元自初次交往起,其友誼持續終生,在戴錶元現存作品中有二十二篇涉及到趙孟頫,趙孟頫有十篇作品涉及到戴錶元,如《奉和帥初雨中見贈》《奉和帥初將歸見簡》《縮軒記》等。趙孟頫交往最多的是書畫家,這與個人的愛好關係極為密切。他為此留下了大量的題畫詩,如《題秋山行旅圖》《題高彥敬樹石圖》《題孫安之松楸圖》等。這些作品既反映出趙孟頫的交往情況,也表現出他的藝術見地。\n
其次,他的詩文反映出他在出仕與隱居之間的深刻矛盾。他雖然仕途一帆風順,卻時時產生隱居的念頭或表現出對隱居生活的嚮往,如“閑身卻羨沙頭鷺,飛去飛來百自由”(《至元壬辰由集賢出知濟南暫還吳興賦詩書懷》),“官府簿書何日了?田園歸計有時成”(《初到濟南》),“忽憶放船苕水去,終期背郭草堂成”(《劉端父御史見和前詩次韻答之》),“準擬新年棄官去,百無拘系似沙鷗”(《歲晚偶成》),諸如此類,都表達了他的隱逸之想。而《罪出》則表現出他出仕時的心態:“在山為遠志,出山為小草……誰令墮塵網,宛轉受纏繞!昔為水上鷗,今如籠中鳥。”他對自己出仕元朝作了辯解:“青松與蔓草,物情當細評。勿為蔓草蕃,願作青松貞。”(《自釋》)
再次,他的詩文表現出對戰爭與民生的關注。《趙村道中》描寫了戰爭對社會造成的創傷:“昔年干戈動,兵塵暗三吳……至今蓬蒿下,猶有白骨枯。天陰萬鬼哭,慘慘荒山隅。”《岳鄂王墓》則表達了對歷史變遷的感嘆:“鄂王墳上草離離,秋日荒涼石獸危。南渡君臣輕社稷,中原父老望旌旗。英雄已死嗟何及,天下中分遂不支。莫向西湖歌此曲,水光山色不勝悲。”《程子充運副之杭州》敘述,因官府在鹽業交易上的貪濁從而造成生民艱難的現實:“數年人壞法,貪慾肆偏頗。利多歸私室,民始受鹽禍。爾來又計口,強致及包裹。榷酤窮滴瀝,征商劇遮邏。東南民力竭,此事非細瑣。”《楊天瑞府判平冤詩》記敘楊天瑞為民女張月娘昭雪冤案,表現了作者對民間冤情的關注。
趙孟頫生前將自己的詩文輯成《松雪齋詩文集》若干卷,並請戴錶元作序,但此詩文集沒有刊行。趙孟頫去世后,其子趙雍請湖州總管何貞立為文稿作序,沈伯玉據趙雍所藏詩文稿整理為《松雪齋集》,並增加《外集》,又兼收趙孟頫行狀、謚文一卷及編成《目錄》一卷,合為十二卷。這是趙孟頫詩文集的最初刻本,簡稱元沈氏刊本。與戴錶元所序本相較,此刻本所收詩文遠多於前者。其原因在於,戴錶元序寫於元成宗大德二年(一二九八),二十多年後趙孟頫才去世,其間當有不少詩文新作,或由趙孟頫或由趙雍增入沈氏刊本中。此後,沈氏刊本多有翻刻,但並無增輯的詩文。直到清康熙五十二年(一七一三),曹培廉從友人處借得文壽承博士所藏原刻本,校正訛缺,廣輯他書及石刻所載,加上家藏墨跡,輯成《續集》一卷,又將《元史》趙孟頫本傳載於集首,一併刊行,此為城書室本。\n
此次整理,以元沈氏刊本為底本,以城書室本、中國書店影印《海王邨古籍叢刊》本、摛藻堂《四庫全書薈要》本為參校本。校勘工作主要體現在下述幾個方面:底本不誤,參校本有異文而又有參考價值可資比較的;底本雖可通,參校本文意明顯優於底本的;底本文意可通,參校本增補的文字使文意更為全面,則據參校本予以增補;底本有誤,則據參校本予以改正。上述情況均在每篇詩文篇末的校勘記中作了說明。
本書的《續集》據城書室本進行點校。《補遺》補輯了趙孟頫詞《巫山一段雲》十二首及文《翠寒集序》。又據《花草粹編》萬曆刻本和《全金元詞》對《巫山一段雲》作了校勘。《附錄》除了收錄底本、參校本已收的《戴錶元序》《何貞立序》《謚文》等外,還輯錄《元翰林學士承旨榮祿大夫知制誥兼修國史贈江浙等處行中書省平章政事魏國文敏公神道碑》《四庫全書總目提要·松雪齋集提要》等,為讀者了解趙孟頫其人其事提供更多的參考文獻。
黃天美
二徠○一○年五月於杭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