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也鄉

廣西壯族自治區河池市大化瑤族自治縣下轄鄉

六也鄉位於大化縣城的東南部,東接都安縣界,南與流水鄉相連,西與百馬鄉隔河相望,北與古河鄉雅龍鄉接壤。鄉政府駐豆也村,距縣城22公里。全鄉共轄11個行政村(即:加司村、和平村、華善村、春貴村、德禮村、茶油村、豆也村、邊弄村、吞依村、六累村、弄茶村11個),382個村民小組,2021年第七次全國人口普查統計人口數達13853人,有壯、漢、瑤、苗、仫佬族等5個民族,屬多民族聚居區。1988年由都安縣划入新成立的大化縣。

自然資源


礦藏資源

境內蘊藏有鋁土礦、錳礦鈦鐵礦等有色金屬礦產資源,白雲石礦預測資源儲量達8000萬噸以上。

經濟


通信網路

2006年全鄉接入網點的電信用戶總數增至1655戶;到2007年8月31日,全鄉電話用戶數累計達2490戶,比2005年翻了三番;電信業務收入累計完成52.87萬元,比上年同期增長了6.4%。

農業發展

六也鄉是個傳統的農業大鄉,農作物以玉米為主,水稻為輔。1999年,六也鄉在全縣率先推廣種植正大618、619,2003年又成功推廣玉米免耕栽培技術,糧食產量逐年提高,2003年全鄉糧食產量達7514噸,創歷史最高紀錄,為大化縣被自治區農業廳確定為全區玉米免耕栽培技術項目縣作出了貢獻。經濟作物主要有黃豆、花生、黑豆等。農業科技含量的提高,糧食產量的增長,刺激了養殖業的發展。六也素有養殖之鄉的美稱,母豬、豬花養殖歷史源遠流長,戶均少則1頭,多則6頭。圩日來自馬山巴馬、都安等地商販雲集六也,豬仔市場異常繁榮,被譽為“母豬之鄉”、“豬花基地”。

竹藤產業

全鄉有豐富的竹、藤原材料,編織加工的產品遠銷新加坡、日本、美國、香港等國家和地區,成為農民收入的重要組成部分。

文化


歷史遺跡

紅軍地道
六也鄉春貴村古卡瑤寨有土地革命時期紅軍、赤衛軍修築的古卡地道工事,稱為“紅軍地道”。古卡地道工事始建於1924年,是有策劃的地道防禦工事。地道從一村民家樓腳豬圈下面一直挖通東西南北4個方向,長度約100多米,地道中有個會議室。古卡地道工事豐富了右江革命根據地武裝鬥爭史料,並為早期紅軍戰事研究提供寶貴資料。
清代城卡
位於六也鄉春貴村古卡瑤寨周邊的山坳上,是一座3處用石頭砌成、厚約1.5米、高約4米、連接兩邊山峰僅留一門供人通行的城卡。城卡是清代修建的,為當地瑤胞抵禦外族侵擾而建。城卡是冷兵器和低能火藥時代建起的防禦工事,對研究當地少數民族的社會發展史很有意義。

社會


文教事業

全鄉設有普通中學一所(六也初中),中心小學一所,及村小學10所,在職中小學教師110人,在校學生2890人。鄉府所在地建有一幢文化活動中心綜合樓,有一所文化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