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馬瑤族自治縣
中華人民共和國廣西壯族自治區河池市轄縣
巴馬瑤族自治縣,被譽為“世界長壽之鄉·中國人瑞聖地”,隸屬於中華人民共和國廣西壯族自治區河池市,位於廣西西北部,自西向南至北與百色市凌雲縣、右江區、田陽區、田東縣、平果市、本市大化瑤族自治縣、東蘭縣、鳳山縣等市縣區毗鄰。全縣總面積1971平方公里,聚居著瑤、壯、漢等12個民族,2012年巴馬縣總人口27萬人,縣城建成區面積8平方公里,常住人口有6萬人。巴馬地勢西北高,東南低,境內山多地少,素有“八山一水一分田”之稱,土地顯得很珍貴。
據第二次到第五次全國人口普查,巴馬百歲以上壽星占人口的比例之高都居世界五個長壽區之首。巴馬是“中國香豬之鄉”。2005年,巴馬香豬通過國家地理標誌產品保護。
2019年3月,位列第一批革命文物保護利用片區分縣名單。 2019年9月20日,獲得全國綠化模範單位榮譽稱號。 2020年5月9日,獲廣西壯族自治區人民政府批准退出貧困縣序列。 2020年6月,經中央依法治國委入選為第一批全國法治政府建設示範地區和項目名單。 2020年7月29日,入選2017-2019周期國家衛生鄉鎮(縣城)命名名單。 2020年12月,被自治區評為2019年度廣西高質量發展先進縣。
宋崇寧(1102 ~ 1106)年間,置文羈縻州及芝山、都黎、思陽等羈縻縣中(文州舊治今屬縣西北,思陽縣舊治今屬縣西北盤陽,都黎縣舊治今屬縣西北。芝山、都黎等隸蘭羈縻州,思陽隸文羈縻州)。次年,文州廢為汝南寨。紹興四年(1134),復置文州。元初,文州屬慶遠路。大德三年(1299),文州改隸慶遠南丹溪洞等處軍民安撫司。明洪武二年(1369),文州廢,思陽縣併入上隆州。嘉靖七年(1528),置岜馬、甲篆、萬岡等土巡檢司,其中岜馬土司舊治今屬巴馬縣城,以其城東3000米處有一山形似馬而得名。“巴”壯語譯意為山坡之意,“馬”壯語譯意為馬,“巴馬”意為馬形之山。甲篆土司舊治今屬縣西北甲篆。萬岡縣舊治今屬巴馬鎮盤陽圩,三土司均隸屬田州。后廢。
實景
巴馬地置邊陲,大革命時期起,這裡是右江革命根據地的中心之一。1934年冬至1935年初,國民黨廣西省當局出於鎮壓革命需要,以“開化邊民,施政便利”為由,設立萬岡縣,縣治在定巴鄉巴馬圩;轄境系原鳳山縣的盤陽、鳳凰鄉,百色縣的定馬、月篆、所略、百羌鄉,田東縣的巴品、仁德、燕樂、洪都、羌桂、靈歧、鳳橋、鵝橋、羅賢等鄉;1935年6月,增轄原鳳山縣的福邦鄉,共計16個鄉,137個村(街)。
1949年12月1日,萬岡縣解放,境地、縣治襲舊萬岡縣不變。1953年4月23日,政務院正式批准,裁撤萬岡縣。裁撤後,月篆、所略、福邦歸鳳山縣管轄;鳳橋、鵝橋、百羌歸田陽縣管轄;西山、盤陽、定馬、鳳凰歸東蘭縣管轄;羅賢、仁德、巴品、羌桂、靈歧、洪都、燕樂歸田東縣管轄。
1956年2月6日,成立巴馬瑤族自治縣,縣治在巴馬街,1956年12月,屬桂西壯族自治州百色地區。1958年1月百色地區改為百色專區,巴馬亦屬百色專區管轄;1965年5月巴馬縣改屬河池專區管轄;1971年改屬河池地區。2002年6月,河池地改市,巴馬瑤族自治縣屬河池市管轄。
1984年9月,將9個公社(鎮)改為12個鄉和1個鎮,其中增設那社、局桑、平洞、板蘭4個鄉;城關公社改為燕洞鄉,鄉政府遷至燕洞;大隊改為村民委員會,生產隊改為村民小組。1987年8月,全縣103個村民委員會改為村公所,另以自然村(屯)聯合成立村民委員會608個;從羌圩鄉分出成立乙圩鄉。
1988年3月30日,《廣西壯族自治區辦公廳關於大化瑤族自治縣行政區域範圍的補充通知》同意將巴馬瑤族自治縣的板蘭鄉全部,鳳凰鄉的那色、京屯、巴、追、巴岩等4村,東山鄉的弄冠村,羌圩鄉的羌圩、坡馬、艾圩、洪籌、那良、古龍、東杠、健康等8村,乙圩鄉的乙圩、常吉、常懷、果好等4村劃歸大化瑤族自治縣。1988年7月,劃撥羌圩、乙圩、板蘭3個鄉20個行政村給新成立的大化瑤族自治縣管轄,巴馬縣增設百林鄉。
1996年,巴馬瑤族自治縣面積1980平方千米,人口約22.4萬人。轄1個鎮、11個鄉:巴馬鎮、燕洞鄉、甲篆鄉、那社鄉、所略鄉、局桑鄉、西山鄉、平洞鄉、東山鄉、鳳凰鄉、那桃鄉、百林鄉。縣政府駐巴馬鎮。
2000年第五次人口普查,巴馬瑤族自治縣總人口218724人。其中:巴馬鎮56034人,燕洞鄉21665人,甲篆鄉19778人,那社鄉13764人,所略鄉22333人,局桑鄉8715人,西山鄉10473人,平洞鄉7517人,東山鄉9470人,鳳凰鄉8681人,百林鄉14377人,那桃鄉25917人。
2003年,巴馬瑤族自治縣轄1個鎮、11個鄉:巴馬鎮、燕洞鄉、甲篆鄉、那社鄉、所略鄉、局桑鄉、西山鄉、平洞鄉、東山鄉、鳳凰鄉、百林鄉、那桃鄉。
2005年6月13日,廣西壯族自治區政府(桂政函[2005]169號)同意調整巴馬瑤族自治縣部分鄉鎮的行政區劃:撤銷平垌鄉,整建制併入西山鄉,西山鄉政府駐地不變;撤銷局桑鄉,整建制併入所略鄉,所略鄉政府駐地不變。
全縣現轄1個鎮、9個鄉:巴馬鎮、燕洞鄉、甲篆鄉、那社鄉、所略鄉、西山鄉、東山鄉、鳳凰鄉、百林鄉、那桃鄉。縣政府駐巴馬鎮。
2021年8月,入選國家鄉村振興重點幫扶縣名單。
巴馬瑤族自治縣位於廣西西北部,東臨大化瑤族自治縣,西鄰百色市凌雲縣、右江區,南與平果、田東、田陽縣接壤,北與東蘭、鳳山兩縣交界。
地處雲貴高原向桂中平原過度的斜坡地帶,地勢西高東低,海拔大多在500—800米之間。石山地佔30%,土山地佔69%,水面佔1%。
巴馬屬南亞熱帶至中亞熱帶季風氣候區,年均日照總時數1531.3小時,年均氣溫18.8℃—20.8℃,全年無霜期338天,年均降雨量約1600毫米,相對濕度79%。空氣中負氧離子含量豐富,據檢測,空氣中負氧離子含量每立方米最高達20000個以上,比一般內陸城市高出幾十倍。
1987年12月23日,國務院批准(國函[1987]185號):將巴馬瑤族自治縣的板蘭鄉全部,東山、鳳凰、羌圩三個鄉的十七個村劃歸大化瑤族自治縣。廣西壯族自治區辦公廳1988年3月30日《關於大化瑤族自治縣行政區域範圍的補充通知》確定的行政區域:巴馬瑤族自治縣的板蘭鄉全部,鳳凰鄉的那色、京屯、巴、追、巴岩等4村,東山鄉的弄冠村,羌圩鄉的羌圩、坡馬、艾圩、洪籌、那良、古龍、東杠、健康等8村,乙圩鄉的乙圩、常吉、常懷、果好等4村劃歸大化瑤族自治縣。 | |||||
2000年,巴馬瑤族自治縣轄1個鎮、11個鄉:巴馬鎮、燕洞鄉、甲篆鄉、那社鄉、所略鄉、局桑鄉、西山鄉、平洞鄉、東山鄉、鳳凰鄉、那桃鄉、百林鄉。 | |||||
2015年,巴馬縣行政區劃為2個鎮8個鄉,4個居委會,103個村委會,共有自然屯1676個,村民小組1867個,人口29.91萬。其中:巴馬鎮轄巴馬、巴發、巴廖、設長、練鄉、盤陽、法福、坡騰、巴定、賜福、龍洪、那壩、元吉、介莫等14個村以及城東、城南、城北、城中4個社區,197個自然屯;燕洞鄉轄龍田、同合、龍鳳、交樂、龍甲、燕洞、賴滿、龍威、新力、洪晚、子帽、岩廷等12個村;甲篆鎮轄百馬、拉高、甲篆、那門、松吉、平安、坡月、民山、仁鄉、興仁、好合等11個村;那社鄉轄東烈、大洛、那社、公愛、那乙、那勤、祥蘭等7個村;所略鄉轄所圩、坡幫、料鄉、甲略、坡晚、福鄉、平六、六能、龍鳳、尚勤、弄中、百久、弄陽、弄神、局桑、彩鄉、力那、朗因等18個村;西山鄉轄福厚、合樂、巴納、弄友、加而、干長、拉林、弄京、林覽、卡才、弄林、坡林、勤蘭、戈賢、弄峰、弄烈等16個村;東山鄉轄卡橋、江團、優雅、弄謨、三聯、文錢、弄山、長洞等8個村;鳳凰鄉轄長和、德納、鳳凰、那朝等4個村;百林鄉轄平田、陽春、那弄、羅皮、那莫等5個村;那桃鄉轄那敏、那桃、蘭廷、立德、坡良、民安、班交、平林等8個村。 |
根據第五次人口普查數據:全縣總人口218724人,其中各鄉鎮人口(人):巴馬鎮56034、燕洞鄉21665、甲篆鄉19778、那社鄉13764、所略鄉22333、局桑鄉8715、西山鄉10473、平洞鄉7517、東山鄉9470、鳳凰鄉8681、百林鄉14377、那桃鄉25917。
2005年已有彝族、白族、傣族、壯族、苗族、回族、傈僳族、拉祜族、佤族、納西族、瑤族、藏族、景頗族、布朗族、布依族、阿昌族、哈尼族、錫伯族、普米族、蒙古族、怒族、基諾族、德昂族、水族、滿族、獨龍族等民族分佈。
2010年末人口26.98萬,其中農業人口24.41萬。有瑤、壯、仫佬、毛南、回、水等少數民族23.5萬人,其中瑤族人口4.67萬,佔總人口的17.31%。人口自然增長率9.34‰。
• 長壽之鄉
廣西巴馬瑤族自治縣風光
2009年後,巴馬健在的百歲老人數量達到了81人,90歲年齡段的長壽老人也有800多人,是中國長壽老人密集度最高的地區。巴馬被認為是世界五大長壽鄉之首,被譽為“世界長壽之鄉·中國人瑞聖地”。
巴馬周邊與壽的淵源早在幾百年前就已經流傳。戊戌年(公元1898年),光緒皇帝為巴馬壽星鄧誠才御筆欽匾“惟仁者壽”,這塊御筆欽匾存放在巴馬縣城中的長壽博物館中。
據巴馬縣政府介紹,造就巴馬長壽現象的外部環境因素是地磁、空氣、水、陽光、食物。這五大因素與古代地理中的陰陽五行,即金、木、水、火、土相互對應。地磁對應金,是五行之首,萬物之源。據介紹,地球的一般地區地磁約在0.25高斯,而巴馬高達0.58高斯。
巴馬有一條斷裂帶,直接切過地球地幔層,導致地磁增強。這條斷裂帶在盤陽河地下,把巴馬一分為二,即西山、鳳凰、東山三個鄉為石山地區,其餘七個鄉鎮是土坡丘陵地區。有科學考證:人們生活在恰當的地磁場環境中,身體發育好,血液清潔且循環好,心腦血管發病率低,身體免疫力高,能協調腦電磁波,提高人的睡眠質量。
2008年巴馬縣地區生產總值完成110843萬元,按可比價格計算同比增長12.23%,比上季末增長2.61個百分點;其中第一產業完成增加值34499萬元,同比增長4.44%;第二產業完成增加值38267萬元,同比增長17.75%,其中工業增加值31094萬元,同比增長24.89%;第三產業完成增加值38077萬元,同比增長13.77%。三次產業佔地區生產總值的比重分別為31.12%、34.52%、34.36%,對經濟增長的貢獻分別為1.35、5.80、5.08個百分點。
2010年,全縣地區生產總值24.21億元,同比增長13%,是2005年的2.1倍,人均生產總值9119元、是2005年的2.34倍,財政收入18328萬元,同比增長23.53%,是2005年的2.23倍,金融機構存款餘額22.3億元、是2005年的3.9倍,金融機構貸款餘額8.6億元、是2005年的5.32倍,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7.16億元、是2005年的2.25倍。三次產業結構從2005年的38.6:30.5:30.9調整為2010年的26.9:42.9:30.2。
2011年全年地區生產總值完成28.42億元,同比增長3.28%;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完成29.73億元,同比增長36.7%;財政收入完成2.12億元,同比增長15.61%;2011年全縣現有星級酒店5家,商務酒店和社會旅館185家,農家旅館125家。巴馬縣被評為2011年縣域旅遊之星,縣旅遊局被公示為中國旅遊系統先進集體。巴馬縣接待遊客176.5萬人次,同比增長20%;實現旅遊社會總收入13.41億元,同比增長43.5%。
2012年全縣地區生產總值完成26.8億元,同比下降4.5%;財政收入完成2.15億元,同比增長1.5%;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完成18億元,同比下降39%。
2015年,巴馬縣實現地區生產總值33.83億元,比上年增長8.19%,其中規模以上工業總產值完成15.43億元,增長18.16%;固定資產投資完成額28.61億元,增長34.1%;財政收入2.32億元,增長10%;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11.9億元,增長9.49%。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9294元,比上年增長7.1%;農村居民人均現金收入5214元,增長8.2%。除財政收入增幅排河池市的第7位、城鎮居民收入增幅排第3位、消費品零售總額排第1位外,其他主要經濟指標增幅均排第2位,經濟運行穩中提質,總體向好。
2016年1—9月全縣地區生產總值達23.26億元,同比增長8.4%;規模以上工業總產值11.65億元,同比增長20.4%;固定資產投資20.22億元,同比增長17.8%;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9.67億元,同比增長10%;財政收入1.61億元,同比增長13.02%;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6033元,同比增長6.9%;農村居民人均現金收入4483元,同比增長9.5%。
2008年前三季度全縣農林牧漁業總產值完成46049萬元,同比增長3.17%,其中農業產值13034萬元,同比下降0.75%;林業產值3340萬元,同比增長32.12%;牧業產值27662萬元,同比增長2.79%;漁業產值1629萬元,同比下降3.32%。
2010年巴馬縣農業總產值完成96811萬元,同比增長5.5%;農民人均純收入2985元,同比增長10.6%。
2011年巴馬縣農業總產值完成12.94億元,同比增長4.4%;農民人均純收入3382元,同比增長13.69%。新植糖蔗2.5萬畝,全縣糖蔗種植面積達11.74萬畝;新植油茶9495畝,全縣油茶林面積達30.26萬畝;新植龍骨花5000畝,全縣龍骨花種植面積達3.5萬畝;種植火麻5萬畝,香豬出欄20.94萬頭,初步形成了有機農業示範園和火麻、糖蔗、龍骨花、香豬、油茶、五穀雜糧原料基地“一園六基地”農業發展格局。華昱有機農業項目已取得歐盟有機農業轉換期證書,初步建成總面積為1000多畝的甘水德米特有機農業生產基地、時珍百草園觀光園、生態農場等三個有機生態農業示範基地。創建草莓園等等農業示範點20個,建成總面積為2000畝的秋冬種生產示範點8個,完成“菜籃子”工程蔬菜種植600多畝。新增農民專業合作社5家,農民經濟實體不斷壯大。
2012年巴馬縣農民人均現金收入3831元,同比增長12%。
2015年巴馬全縣糧食作物播種面積17732公頃,比上年增加135公頃,實現總產61407噸。年內,全縣引進糧食新品種10多個,推廣適用新技術5項,糧食作物良種推廣率提高到96%以上。火麻、雜糧、水果、蠶桑、無公害蔬菜等特色農產品種植規模不斷擴大,富硒農產品、有機農產品、休閑農業開發等初顯示範效應,整合資金集中打造的火龍果採摘觀光園、油菜觀光園、草莓採摘園、葡萄採摘園、長壽桔採摘園等休閑農業基地增至20多個,總面積3000多畝,休閑農業與鄉村旅遊接待遊客數量突破120萬人次。巴馬有機富硒農業(核心)示範區規模增至3100畝,“一帶兩屯五基地”總體布局初步形成。“菜籃子”工程建成常年蔬菜供應基地3個(面積600畝),火麻種植面積達5.1萬畝,龍骨花新植0.15萬畝,富硒水稻生產面積1.1萬畝,蠶桑園面積0.1萬畝,瓜類種植0.35萬畝,蔬菜種植9萬畝,新植果樹0.1萬畝(特色水果種植面積達到4.1萬畝),秋冬菜種植11.5萬畝,特色食用菌栽培600萬棒。獲得農業“三品一標”(無公害農產品、綠色食品、有機農產品和農產品地理標誌)認證7個,認證總面積10萬多畝。
2008年巴馬縣以工業園區為重點,加快工業園區的建設。前三季度全部工業總產值完成61561萬元,同比增長20.69%,規模以工業完成總產值33972萬元,同比增長34.15%。全縣規模以上工業實現增加值18097萬元,同比增長33.02%。
2010年巴馬縣工業總產值17.95億元、是2005年的3.56倍,規模以上工業產值12.8億元、是2005年的4.38倍,鄉鎮企業總產值16.2億元、是2005年的2.94倍。
2011年長壽食品加工、礦產品加工、建材、水電等四大優勢產業實現工業總產值19.6億元,同比增長17%,佔全縣工業總產值的93%,其中長壽食品加工產值佔全縣工業總產值的比重達到52%。幫助企業申報獲得區級財政技改資金830萬元,解決貸款9600萬元。
2012年巴馬縣規模以上工業總產值完成10億元,同比下降43.8%。
2015年巴馬縣實現工業總產值17.41億元,比上年增長16.9%。以巴馬印象、綠野百歲壽星、千百年、正中等為代表的綠色長壽食品產業得到較好發展,產業群初步形成。飲用水(礦泉水)行業有巴馬壽天下食品飲料有限公司等4 家企業投產,全縣飲用水(礦泉水)生產企業達10 家,飲用水總產量63.5 萬噸。
竹筏漂流
巴馬聚居著瑤、壯、漢等12個民族,共同創造歷史和文化,形成了獨特的民族風情,有番瑤祝著節、壯族三月三歌節、相思煙、半畫眉、藍靛瑤拋繡球,土瑤射弩、打陀螺等古樸的風俗。
• 巴馬五行:
金、木、水、火、土五種物質屬性,習慣上稱為五行,五行學說與陰陽學說一樣,其核心內容是這五種物質之間生克制化的辯證關係。
金對應巴馬的石頭(地磁和磁鐵石)。代表性物產—巴馬地磁。
木對應巴馬的植物(礦物質和錳、鋅微量元素)。代表性物產—巴馬火麻、復活草。
水對應巴馬的河流(小分子團水、弱鹼性水質、氧化還原電位低)。
火對應巴馬的陽光(日照和遠紅外線)
土對應巴馬的土地(礦物質,錳、鋅微量元素)。代表性物產—巴馬白泥。
巴馬的基礎設施建設迅速發展。公路四通八達,縣城位於國道323線和省道322線的交匯處,是桂西北通往桂東南沿海地區和大西南地區的咽喉要地。可從田陽、田東、大化三條線路通往首府南寧。巴馬現有汽車客運班線51條,主要由豪華客運快班營運,可經南寧或直達廣西區各地市縣和廣東、海南、貴州等地。巴馬至百色全程約122.1公里,距南昆鐵路田陽站約84公里,自駕車程約1小時30分鐘,據百色高鐵站約107.9公里 自駕車程約1小時40分鐘,距百色。巴馬機場90多公里,自駕車程約1小時30分鐘,機場至開通上海、廣州、桂林、重慶等城市航線。現階段從南寧西鄉塘客運站乘大巴至巴馬需4個小時,自駕車程約4個小時,南寧至巴馬的二級路已全線貫通,全程約280.6公里。河池至百色高速公路預計2018年建成通車。
截止2016年底,巴馬縣公路路網總里程約924.91公里,國道57.02公里,省道100.27公里,縣道197.23公里,鄉道488.58公里,村道等81.81公里,全縣103個行政村,已有102個行政村通水泥路,達到99%。
2010年中心城區面積達到4.6平方公里,城鎮化率達到29.8%。行動電話覆蓋率達到90%以上。建立了120急救綠色通道,新建和改建一批鄉鎮衛生院業務綜合樓,建成縣民族醫院、婦幼保健院住院樓。鄉村醫療機構覆蓋率達100%,80%的村衛生室達到甲級衛生室標準。全縣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參保率達91%以上。城鎮登記失業率控制在4.5%以內。城鎮居民基本醫療保險參保率達90%以上,城鎮居民基本養老保險覆蓋率達60%以上,城鎮職工基本養老保險覆蓋率達90%以上。
2011年巴馬縣城鎮職工、城鎮居民參保率為117.3%,新農合參保率為92.2%。全縣12鄉鎮衛生院基層醫療機構實現了基本藥物制度全覆蓋。
2015年末巴馬縣擁有各類學校(含私立幼兒園)229所,教職員工3589人(專任教師2740人)。各類學校中,有中等職業技術學校1所,新招生384人,在校學生975人,畢業學生104人;普通高中2所,新招生1809人,在校學生5087人,畢業學生1503人;普通初中13所,新招生3838人,在校學生1.0萬人,畢業學生3497人;普通小學111所,新入學人數4685人,在校學生2.93萬人,畢業學生3993人;特殊教育學校1所,新招生6人,在校學生36人;幼兒園101所,在園幼兒1.47萬人。
2011年大石山區人畜飲水工程建設大會戰完成投資1930萬元,25個大石山村綜合治理工程完成投資2000萬元,庫區基礎設施建設完成投資813萬元,屯級道路完成30條79.7公里,“整村推進”19個貧困村順利通過自治區驗收。累計發放城鄉低保金3736萬元、五保經費112萬元、撫恤金162萬元、城鄉醫療救助資金250萬元。完成新建衛生室59個,維修、擴建43個,新農合參合率為94.83%。
2020年5月,根據《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關於建立貧困退出機制的意見》(廳字〔2016〕16號)等文件精神,自治區扶貧開發領導小組組織考核組和委託第三方評估機構,對申請2019年脫貧摘帽的巴馬瑤族自治縣等15個國家扶貧開發工作重點縣(滇桂黔石漠化片區縣)進行了相關指標核查、第三方專項評估檢查。經過嚴格核查評估和報請自治區扶貧開發領導小組同意,以上縣符合貧困縣脫貧摘帽標準,擬摘帽退出。
巴馬火麻對自然生長環境要求極為苛刻,發現只產於巴馬北部的石山,產量稀少且價格昂貴。火麻仁可榨成火麻油,在所有植物油中不飽和脂肪酸含量最高,同時含有大量延緩衰老的維生素E、硒、鋅、錳、鍺,還含有被譽為“植物腦黃金”的α-亞麻酸。巴馬火麻是有效的抗衰老和抗輻射植物,鑒於在美容養顏和抗衰老方面的潛在價值,1999年聯合國糧油調查署考察巴馬火麻後向全世界特別推薦巴馬火麻油為“最有開發價值的植物油”。火麻是能夠溶解於水的油料,是巴馬百歲老人長期食用得以健康長壽的原因之一,當地群眾稱之為“長壽麻”或“長壽油”。
復活草學名卷柏,又名萬年青、長生草,是一種多年生直立草本蕨類植物。復活草的奇特之處是它極耐乾旱和“死”而復生。它的生長環境卻很特殊,往往生長在乾燥的岩石縫隙中或荒石坡上。在這樣的環境中,水分的供應沒有保障,僅在下雨時有一些過路水迅速流過。復活草神奇的在於乾旱的情況下,它的枝葉會緊緊收縮成球狀,牢牢鎖住體內珍貴的最後一滴水。一旦遇到難得的雨季,復活草體內蘊含豐富的糖基海藻糖就會發揮強大的鎖水保濕功能,“起死回生”般的重新伸展枝葉,恢復生機盎然的綠色生命。
巴馬香豬來源於土豬,傳說它系野豬馴化而成,群眾稱之為“冬瓜豬”、“芭蕉豬”或“兩頭烏”,該豬以野外放養為主,以菜、葉、根、果為主食,喝山泉水,群體自由覓食成長。巴馬香豬是世界上體型最小的豬種。人們通過對巴馬香豬小型基因的提取,已將香豬培育成為娛樂性的家庭寵物,一些城市的寵物店上都可以發現其蹤影。巴馬香豬具有悠久的飼養歷史,早在宋朝就已作為貢品進貢皇室。1995年3月,巴馬被國家物產經濟專業委員會命名為“中國香豬之鄉”。
產於幾個獨特氣候和特殊土質的石山鄉村,系傳統老品種,顆粒小、圓且硬,米多粉少,生長期長,沒有施用農藥和化肥,不受任何污染。巴馬的玉米營養豐富,比一般大米含的蛋白質高,食用易於消化,含不飽和脂肪。用珍珠黃玉米製成的食物,當地群眾稱之為“長壽粥”或“黃金食”。
巴馬四面環山,土質好,氣溫適宜,水量充沛,無工業污染,因此孕育出來的大米更香、更甜,有一股純粹的自然的香味,煮粥粘稠,蒸飯勁道不回生。巴馬香米也是巴馬當地的主食,也是當地老人每天必吃的穀物,素有“長壽之米”的美稱。
巴馬油魚喜於群棲,體形長而圓,重50克左右,小巧玲瓏,青額綠頭,黑背,白肚,兩肋細鱗銀亮,躍到水面似閃電流光。油魚,顧名思義,入鍋不放油,文火煎到一定時候,自行出油,也不粘鍋,有“一家煎油魚,十家聞魚香”的說法。吃起來,油溢於唇而不膩,魚骨細如絲,不需吐骨。同時,油魚有很大的藥用價值,有“水下人蔘”的美稱。由於油魚是珍稀魚類,縣、鄉人民政府已將之作為珍稀動物加以保護。
巴馬神酒主要採用名貴的鹿茸、人蔘、肉蓯蓉、黃精、當歸、冬蟲夏草、淫陽藿等中藥材,以低度純米酒通過精心釀製而成的保健酒,特別對去除老年斑和壯陽補腎有顯著的效果。三蛇蛤蚧酒用野生的蛤蚧和金銀蛇、眼鏡蛇加上珍貴的中草藥,經過長時間的浸泡和酒的活力滲透,釋放出深層激活酶,對補益肺腎、助陽益精、祛風、活血有顯著效果。
巴馬黑豆產於燕洞、所略兩鄉的五弄片,顆粒烏黑閃亮發光,比一般的黃豆營養更豐富,除通常用做油料和菜肴外,多作滋補品燉藥食用,有補腦、補血、補氣、補腎壯陽、明目、烏髮之功效。黃豆也是長壽老人食用油料作物之一。
實物
巴馬得天獨厚的水質、土壤和氣候為造就優質食油創造了條件。經科學化驗鑒定,巴馬的茶籽油不飽和脂肪酸含量超過90%以上。油質黃而清亮,純正清香,經常食用,對高血壓、高血脂、高等疾病有預防和治療作用。因此,它既是群眾必不可少的生活食用油之一,也是長壽秘訣之一。
實物
是巴馬傳統老品種,都是在石山上放養,早上待露水蒸發後放出,下午在夜霧降臨前歸家,不給羊只吃到有露水的青草。黑山羊個子小,體型結實,特別靈活,登山走石,以吃石山上的珍稀百草為主,肉質鮮美,無臊味。毛、肉、骨各部都可入葯,如羊腦、羊活血、羊別、羊肝等等均有藥用價值。特別是雄性黑山羊的腎臟配上桂圓、砂仁、大棗等10多種巴馬石山菜集的名貴草藥,又用石山泉水釀製的頭鍋米酒泡製藥酒飲用,能調節陰陽血氣,有滋陰補腎壯陽、補脾益肺、固本培元之功。
實物
2013年1月16日,巴馬獲得“全國休閑農業與鄉村旅遊示範縣”和“廣西十佳休閑旅遊目的地”榮譽稱號。
巴馬旅遊資源豐富獨特,主要旅遊景點有賜福湖風光、龍洪田園風光、弄友原始森林、盤陽河風光、百鳥岩、百魔洞、好龍天坑群、大洛水晶宮等自然旅遊資源以及長壽探秘、民族風情、革命史教育基地等人文旅遊資源。巴馬壽鄉探秘游已列入廣西十大旅遊精品之一。
水晶宮位於巴馬縣城西北的那社鄉大洛村牛洞屯,距縣城約等43公里,交通便利。水晶宮發育在峰叢窪地谷地岩溶地貌區,地形起伏大,洞口位於岩溶峰簇的山坡上,高出現代侵蝕面約150米。
實景
水晶宮以潔白純凈、密集分佈的石毛髮、捲曲石、石花等景觀為顯著特色,珍惜景觀。洞內空氣負氧離子含量很高,達到每立方厘米36000-70000個,為洞外的5-10倍。
水晶宮為廊道狀的中型洞穴,洞穴基本上順岩層層面面發育,除數處大廳外,總體上洞道高低起伏不大。據初步調查,水晶宮的長度總長度1000多米,寬8至50米,高10至80米。洞底局部有軟式和細沙土沉積物。水晶宮內的鐘乳石類有重力水趁機累的鵝管、鐘乳石、石筍、石柱、石帶、石旗和各類石幔、石瀑布、石盾等;非重力水晶沉積類的石毛髮、捲曲石、石花等數十種,形態多彩多姿,雪白純凈,玲瓏剔透,集天下藝術珍品於一洞,且正在生長之中,極具觀賞價值和科學探究價值。
百鳥岩
定金山禪寺位於廣西河池市巴馬瑤族自治縣定金山上,定金山禪寺由此得名。定金山禪寺是當時田州周邊的一大名寺,在20世紀初土改時一度被撤。后又在60年代的“文化大革命”破“四舊”的政治運動中再度被毀。80年代後期,定金山禪寺由群眾集資再度重建。建成的定金山禪寺以其規模宏大、殿堂巍峨、道場清凈成為當今巴馬的一座名寺,每逢農曆的月初一和十五,定金山禪寺香客絡繹不絕,香火不斷,成為巴馬的一道獨特的旅遊風景線。
實景
香刷洞位於巴馬縣西山鄉弄列村東北部的一座半山坡上,香刷洞為石灰岩溶洞,洞口高5米,深10米,寬約6米,洞底型似卧底,洞中一年四季比較乾燥,洞內可容納20多人。洞內右側一高處有一平台,可以卧人,台左側有一小洞穴可以匍伏出洞外。民國21年間(1932年)10月19日晚,堅持在右江鬥爭的中國工農紅軍獨立第三師師長韋拔群在戰略轉移中隱藏在此洞中,不幸被叛徒韋昂殺害,犧牲時僅38歲。香刷洞是巴馬瑤族自治縣縣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實景
盤陽河風光
巴馬先後榮獲中國長壽之鄉、中國書法之鄉、中國王牌旅遊目的地、中國王牌旅遊景區、十佳中國最美的小城、最適宜人居住的十個小城、全國平安暢通縣等9個國家級榮譽,廣西優秀旅遊縣、廣西文化先進縣、廣西雙擁模範縣、廣西縣域經濟發展進步縣、廣西科學發展進步縣、廣西新農村建設科技示範縣等自治區級榮譽。
巴馬創建了全國旅遊標準化省級示範縣、全國休閑農業與鄉村旅遊示範縣,成為國家西部生態文明示範工程試點縣、國家級旅遊扶貧示範區、國家旅遊局定點扶貧縣、廣西巴馬盤陽河流域養生長壽健康產業發展中心縣份,被評為全國縣域旅遊之星、廣西十佳休閑旅遊目的地。
2019年9月20日,獲得全國綠化模範單位榮譽稱號。
2020年1月,入選2020中國春季休閑百佳縣市。
2020年7月29日,入選2017-2019周期國家衛生鄉鎮(縣城)命名名單。
2020年7月31日,被中央全面依法治國委員會辦公室命名為第一批全國法治政府建設示範地區。
2020年12月28日,中共廣西壯族自治區委員會、廣西壯族自治區人民政府《關於表彰第八輪自治區文明城市和第二屆自治區文明家庭、文明校園的決定》表彰為“第八輪自治區文明城市”。
2021年1月18日,獲得“2018-2020年全國計劃生育優質服務先進單位”榮譽稱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