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豬
野豬科豬屬動物
香豬為偶蹄目、野豬科、豬屬,以體小早熟,肉味鮮,聞名全國。香豬又名“迷你豬”,其中以來自國家農業部門授予“中國香豬之鄉”貴州黔東南地區的從江香豬、劍白香豬,和靠近貴州黔東南地區廣西的巴馬香豬最徠為著名,另還有環江香豬、藏香豬等品種,都屬矮小豬種。
體軀矮小。頭較直,額部皺紋淺而少,耳較小而薄、略向兩側平伸或稍下垂。背腰寬而微凹,腹大豐圓觸地,后軀較豐滿。四肢短細,後肢多卧系。皮薄肉細。肉品可加工為腌肉、烤肉、臘肉。飼養管理較為粗放,原來多為散養,后隨著農業的發展,對肥料的需要量增加,已逐漸改為圈養。精料有糯谷糠、玉米、碎米、紅稗等,青綠多汁料有水芋、甘薯藤、木薯等,多煮熟稀喂。
香豬是小體型的地方品種,中心產區在貴州省從江縣的宰便、加鳩兩區,三都縣都江區巫不公社和廣西壯族自治區環江縣的明倫、東興公社。主要分佈在黔、桂接壤的榕江、荔波、融水等縣北部,以及雷山、丹寨縣等地。據1977-1981年的調查統計,產區和分佈區共有香豬約5萬餘頭。
香豬
香豬形成有數百年的歷史。在二十世紀三十年代《宜北縣誌》中就有記載。建國前的孖城河香豬揚名省內外。歷史上,從江縣的宰便、環江縣的東興是較大的豬只集散地,鄰縣和外省的客商常到此購買仔豬、臘肉、烤豬,銷售或運往貴陽、廣州和港澳等地。因為這裡的豬體型小,早熟易肥,肉質香嫩,哺乳仔豬或斷乳仔豬宰食時,無奶腥味,故譽之為香豬。
產區位於貴州高原苗嶺山脈向廣西盆地過渡的低山和低中山地帶,海拔最高達1670米,最低為154米,中心產區多在500—800米。“上山入雲端,下山到河邊,兩山能對話,相會要半天”。是當地群眾對複雜地形的真實寫照。產區屬中亞熱帶氣候,年平均氣溫15-18℃,無霜期280-360天,相對濕度80%左右
建國前,這一地區主要居住苗、壯、瑤、水等民族,因溝嶺縱橫,森林密布,交通閉塞,人民生活處於自給狀態。農作物一年一熟,主要種植糯稻,其次為玉米、薯類、蕎麥等。沒有種植蔬菜的習慣。群眾主要經濟來源靠飼養母豬,繁殖仔豬挑運出售,換取生產和生活資料。因耕地少,糧食產量低,餵豬多用野菜、水草、浮萍和谷糠,沒有條什飼養大型豬種,多選擇小型豬飼養。採取自繁自養的方式,幾千村寨養1-2頭公豬,由於配種早,利用強度大,往往使用1-2年便淘汰,新選用的公豬又多來自本群,也有採用親子交配的,一定程度的近親繁殖對香豬的形成也起著重要的作用。當地民族,歷來有宰食仔豬的習慣,特別是親友來訪時常宰仔豬招待客人,並用仔豬作為互相贈送的重要禮品,更加促進了小型豬的發展。
香豬
毛色多全黑,但亦有“六白”或不完全“六白”的特徵,據對206頭豬調查,全黑的佔98.44%。乳頭一般5-6對,據對206頭豬的統計,為10.04±10.03枚,5對乳頭者佔93.2%。
據產區調查,香豬的體型外貌可分為大、小兩個類型。據對從江縣香豬的隨機抽測,在20頭中,大型的佔6頭,小型的佔14頭。按大、小類型分別統計,7月齡母豬的體重分別為32.04±3.03和25.26±4.12公斤。
據環江縣調查,1-3歲公豬(5頭)平均體重37.37公斤,體長81.5厘米,胸圍78.1厘米,體高47.4厘米。在飼養水平較高的廣西畜牧研究所和貴州農學院對香豬的觀察表明,公豬生長發育較慢,公豬(8頭)4月齡時體重7.874±1.46公斤,6月齡體重16.024±2.01公斤,8月齡體重26.334±5.89公斤。4月齡母豬(41頭)體重11.084±0.61公斤,6力齡26.29±1.14公斤,8月齡40.394±1.29公斤。據對農村調查,12月齡和36月齡母豬的體重僅相差8公斤左右,主要體尺在24月齡寸已基本穩定,可以認為香豬在24月齡時已達成年。農村中,成年母豬一般體重40公斤,體長80厘米,胸圍75-86厘米,體高45厘米左右。國營農牧場的香豬體重、體尺稍大,但仍小於其他豬種。
香豬
性成熟早。公豬在65-75日齡時出現爬跨行為,75-85日齡時睾丸初次出現精液。在170日齡、體重8.5-17公斤時采精,一次射精量25毫升,每毫升精液含精子2.6±3.8億。據對20頭母豬的觀察,初次發情期在120±3.23日齡,發情周期18.90±3.12天,持續期4.76±2.25天。
母豬的產仔數不多,據1977年對從江、三都縣的調查,母豬頭胎(239窩)平均產仔數4.5頭,二胎(178窩)5.0頭,三胎及三胎以上(386窩)5.7頭。據從江香豬場1981-1982年的統計,母豬頭胎產仔數6.1±3.0頭,初生窩重3.62±2.1公斤,60日齡斷乳仔豬數4.81頭,窩重9.42±1.8公斤;二胎及二胎以上相應為:8.1±0.1頭,4.71±1.5公斤,7.3頭,26.4±70公斤。
香豬
在農村,肥育豬多於60-70日齡斷乳後上槽,一般採用“吊架子”方式肥育,以青粗料為主,僅在後期催肥時加喂精料。據從江農村調查,10頭肥育豬,從3.65公斤增至37.62公斤,飼養250.6天,日增重136克。
據貴州農學院於1981年對香豬(16頭)進行肥育測定,在較好的飼料條件下,從90日齡、體重3.72公斤開始,養至180日齡時,體重達22.61公斤,日增重210克,養至240日齡時,體重達38.8公斤,日增重雖有所提高,但每公斤增重耗混合料增加。由此可見,香豬早熟易肥,適宜早期屠宰。
腌肉:又叫酸肉。將肉切成寬5-7厘米、長10厘米的條塊,一層鹽和糯米飯加一層肉裝入木桶(桶高80-90厘米,底徑25厘米,口徑35厘米),層層壓緊,再加水淹及。3—4個月即可食用,可貯存數年。肉帶酸味,為當地少數民族所喜食。
徠烤豬:一般選5公斤左右的小豬屠宰,去內臟,剝頭骨和四肢大骨,用雙齒鐵叉從屠體尾根穿至下頜部。烤前,於肉面上加佐料,皮面用沸水淋之,置於炭火上烤乾,再淋一次沸水後進行烘烤,塗麻油,醋等直至烤熟。烤好的豬,皮色橙黃,肉香,甜而鮮嫩。
臘肉:大、小豬的肉均可製作。一般在立秋後進行,將肉面塗上佐料,皮面塗抹牙硝、醬油、酒。等,放入盆內壓平,1-2天後取山掛在迎風處,數天後即成。
豬多養在住房的吊腳樓下,一般豬、牛合圈,圈內邊草積肥,陰暗潮況,終年舍飼,母豬發情配種和妊娠分娩,均無特殊護理。
香豬
香豬體型小,經濟早熟,胴體瘦肉含量較高,肉嫩味鮮,皮薄骨細,早期即可宰食,斷乳仔豬和乳緒無腥味,加工烤豬、臘肉別有風味。今後應加強選育和利用,進一步提純,向微型方向發展,使之成為適合作實驗動物和乳豬生產的豬種。
從江香豬,是在獨特的自然生態條件和地理環境中,通過當地少數民族群眾特殊的飼養管理方式,經過長期的選種、選育而逐漸形成,是我國珍貴的微型地方豬種,僅產於從江月亮山區,以體形矮小、肉質香嫩、基因純正、富含微量元素、純凈無污染等獨特優點而著稱,是製作高檔肉食製品的優質原料。從江縣也因此被命名為“中國香豬之鄉”。
圍繞當地政府這一發展思路,在黔東南州及從江縣等質監部門的努力下,2008年,從江香豬養殖標準化示範區被列為第六批全國農業標準化示範項目,按照“建設一個體系、形成一個龍頭、創立一個品牌、帶動一個產業、致富一方百姓”的農業標準化要求,從品種到產品加工建立了一整套的標準體系。為推行香豬養殖技術規範化,當地質監部門與縣農辦、縣農業局等相關單位共同編印《從江香豬綠色養殖技術標準》資料手冊10000份,內容包括從江香豬品種選育、飼養管理、飼料配比使用、疾病防治等,免費贈送到養殖戶手中,同時採取集中培訓、科技下鄉、實地操作等形式向養殖戶開展綠色標準化養殖技術培訓,確保養殖戶看得懂、學得會、用得著、效果好。經過3年的建設,該示範區覆蓋從江縣西部8個鄉鎮20個示範村,納入標準化養殖種豬10000多頭,年產商品豬10萬餘頭,示範區年產值2000萬元以上,並於2010年年底順利通過國家驗收。
香豬飼養已涉及全縣21個鄉鎮267個村2.5萬農戶,建立了48個香豬養殖示範村,發展香豬養殖示範戶545戶,生產出的香豬火腿、臘香豬等10多個系列產品在市場上深受消費者的歡迎。在從江西部月亮山區,農民在香豬生產中戶均增收500元以上,香豬收入已佔當地農民年均純收入的38%,香豬產業正成為從江西部山區農民增收的一大支柱。而從江椪柑不僅是黔東南果品,也成為整個貴州果品發展的一面旗幟,為從江農民增收和經濟發展起著重要的作用,備受各級政府及相關部門的關注。
2020年5月,被列入《國家畜禽遺傳資源品種名錄》。